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政治话语体系和《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概念,是在扬弃西方和中国古代"人民"概念原初指涉,借鉴并融合近代西方、日本的"人民"概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概念和人民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民"不是一成不变或业已终结的概念,而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发展的范畴。要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目前发展态势做出正确的解读,就必须从发展史的角度,明晰我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人民"概念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犯罪现场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这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基于犯罪现场构成要素,实际工作中对现场环境也进行勘查的情况以及对犯罪现场是立体空间区域的理解,作者对犯罪现场进行了定义,并遵从逻辑性、实用性原则对犯罪现场的外延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以建设现代国家为自己的使命,在社会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重构人民概念来建设统一战线国家政权,进行现代国家建设尝试,人民——国家分析模式是社会革命时期的基本政治分析模式。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个体利益的凸显催生了公民意识的增长,公民——国家分析模式是党执政时期的基本政治分析模式,实现了公民意识增长与现代国家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人民主体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为坚持"人民中心论"提供了基础;"人民中心论"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人民主体论"提供了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应然关系,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的人民观,无论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还是从理论自觉与执政自觉层面或是从整体性与个体性层面,都体现了"人民主体论"与"人民中心论"的辩证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正确理解人民、中国最广大的人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如何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四个层次的内容 ,对于我们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非行政许可审批作为行政审批制度的重要形式,是同行政许可审批相对的行政概念。在《行政许可法》出台之后,非行政许可审批作为惯用的行政术语,频繁出现于各级政府规定中,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但是,基于现实发展的需要,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初具内涵在地方政府的实践中不断扩展,从原有"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范围扩延到"重大事项审批"、"特定行业资格和资质认定"、"宗教事务审批"等多个方面,存在制度本身发展的正当性。基于此,本文从法经济学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出发,对非行政许可审批制度存在的正当性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制度取向。  相似文献   

7.
8.
曾程 《学理论》2009,(30):208-208
在全球艺术市场,“中国概念”也越来越激起世界人民的热情。同时,“中国概念”的崛起也代表了世界的艺术品交易中心移至了中国。伴随着艺术产业的发展,让世界人们都看到来自中国的艺术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作系统。但作为政府主导的民意表达渠道,由于其组织化动员的参与方式和精英垄断的参与者格局,人民建议征集是一种漏斗型公民参与。相信和尊重民智,避免精英垄断,畅通公民与政府的零距离接触渠道,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建立多中心的直接参与格局,是克服漏斗型参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概念,概念分解法具有逻辑上的严谨性和方法上的科学性,是对其进行概念阐释的一种可行方法,由概念拆解和概念合取构成。从概念拆解看,“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由“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组成,“党的自我革命”指向党的革命性锻造,在其限定之下“制度”“规范”特指党的自我革命制度和党的自我革命规范,两者刚柔并济、动静相宜,“体系”则是两者走向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标志。从概念合取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共同作用的产物,“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立法机关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规范各级党组织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活动和全体党员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行为、由党的纪律和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的总称。其外延用公式表述为:“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党的自我革命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的自我革命法律规范体系+两者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人民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长勤 《学理论》2009,(2):18-19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详尽分析,阐释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是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而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始终以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己任,从而成为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信赖的领导核心.为了使这一纲领真正得到落实,必须从认识渊源、正确方向、实践载体、制度保障四个方面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3.
政治话语的变迁透视着政治文明的转型。中国传统政治中只有臣民、子民的概念。公民概念的引进是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开端,而伴随着中国政治的每一次转型,更准确地说是基于每一次政治转型的需要,公民概念都被其它貌似相关而实有极大不同的概念所覆盖或取代。作为对生活在特定政治共同体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一般性称谓,公民概念的中国境遇集中体现了政治场域中个体社会成员的地位与境遇。整个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个体社会成员都存在身份的焦虑,对政治人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本土主义身份政治到意识形态身份政治再到法治下的权利身份政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丰厚的实践基础,深刻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普特南提出了一系列的论证来反驳和批判他早期所坚持的"形而上学实在论",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就是"概念相对性"论证.根据普特南的观点,如果我们意识到概念相对性现象的存在,就必须拒绝形而上学实在论关于"世界"的设定,形而上学实在论与概念相对性现象是不相容的.可是,透过普特南对"概念相对性"的论证,我们发现,他的论证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因此普特南试图通过"概念相对性"来否定形而上学实在论并不成功.而形而上学实在论关于"世界"的设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 ,一方面人民接受执政党的领导 ,另一方面执政党接受人民的制约。因此 ,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保障人民对执政党的制约权 ;同时要切实提高全党的民主政治意识 ,使接受人民的制约成为执政党的自觉要求。  相似文献   

17.
陈琦 《学理论》2013,(21):34-36
"概念"是研究中的根本起点,"概念"规范性和描述性的分野会导致"概念"争论,这种争论会导致概念混乱与不精确。而"恐怖主义"就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概念,学术、政治和公众认知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认识了"恐怖主义"这一概念,然而也是这三个方面限制了"恐怖主义"定义。本文并不是要定义"恐怖主义"这一概念,而是通过对行为主体和行为两个方面作为一个突破点对"恐怖主义"概念界定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党的人民观又有了新的概括。从思想观念上重新树立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倡导公平正义,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是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体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反腐斗争中寻求政治制度改革是习近平实现人民观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9.
"人民之家":瑞典社民党60年成功执政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之家”计划是瑞典社会民主党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反危机执政纲领。这一计划是针对瑞典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所出现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其目标是要在瑞典建立一种公民享有充分的生活保障与民主平等的社会,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社会力量的合作与妥协,建立福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一种通过阶级合作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0.
胡建 《理论探讨》2001,1(2):21-25
在人类政治文化意义的演序中,马克思的人权观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人学旨趣之间存在着割舍不断的契接关系,马克思正是在批判性地吸收并超越了洛克思趣中的人类意义之后,才登上了人权观上的新历史高峰.这具体表现为在自由观上,马克思以"人类自身文化创造的自由本质"超越了洛克的"天赋自由权利";在民主观上,马克思以"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特殊性和统一的民主制"超越了洛克的"以个人为本位的民主制";在法制观上,马克思以"法制保护合理的社会关系"超越了洛克的"法制保障合理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