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在全 《北京观察》2016,(z1):26-29
1924年11月3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发表演说,明确告诉全校师生:“要希望革命成功,便先要牺牲个人的自由。”孙中山这种强调“整体性”观念以及“天下为公”思想中崇尚公益、抑制“私”的取向,决定了其政治思想很难生成以个人权利制约公权力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王晓天 《求索》2007,(12):207-211
文章认为,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五权宪法”思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考察可知,孙中山的监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辛亥革命为界标前后经历了两个时期,随着其革命恩想的形成和革命实践的发展而形成,而发展,而完善。孙中山还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他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这是孙中山认真考察和研究外国的监察制度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得失利弊之后总结出来的。孙中山还对监察机关的设置及职权等作过多次阐述,在监察机关及其职权的设计方面可谓匠心独具。总之,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相似文献   

3.
郭隆 《北京观察》2016,(Z1):8-15
“孙中山精神”具体指什么?九十岁高龄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尚明轩和孙中山研究结下了难解之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老曾先后多次和宋庆龄通信,向她请教有关孙中山生平业绩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宋庆龄多次复函及关切指导。尚明轩称,“孙中山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愈挫愈奋的不弃精神,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精神,爱好和平精神和重德精神五个方面。他说,孙中山精神的核心是强烈的、炙热的爱国情怀;其主要内容是终身投入革命,一心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不弃奋斗,百折不挠;其实质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博彩中外学说之长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4.
许多台湾人都误认为孙中山是国民党带到台湾的,其实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就同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只身三次到台湾,在那里留下了革命的踪影,现在的“逸仙公园”即“孙中山台湾史迹纪念馆”,就是由孙中山先生第二次赴台时居住过的“梅屋敷”旅馆改建而成的。孙中山先生对台湾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似文献   

5.
铭记遗教,适应潮流──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亦斌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全心全意地改造中国而耗尽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说:“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这是对孙...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与香港□杨汉卿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而香港则是这位伟人迈向世界门户和踏进社会的舞台。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和香港有着密切而独特的关系。一、革命思想的发源地1883年7月,孙中山由檀...  相似文献   

7.
王群燕 《新东方》2004,(6):13-17
孙中山作为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其共和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富有特色的成份,“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成份。”事实上,毛泽东在形成自己的共和思想的过程中沿袭了孙中山思想中的这些“有益的东西”,甚至,先驱者的教训也被科学总结后发挥了借鉴作用,所以,毛泽东称自己为“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也是在革命实践中的超越者。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早在《建国大纲》以及其它文章中,‘就曾提出社会建设。他说:“统一以后,则重心又移在社会问题。”他不仅把社会建设视为“重心”,还对社会建设做了系统论述,完整阐发。他的社会建设思想虽然没有在他手中变为现实,但是,他的先进理念启迪了后人。孙中山先生在社会建设方面有哪些见解呢?孙中山把“人本”、“民本”作为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孙中山脑子里充满着自由平等。他认为人人共处于世界大家庭;他认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一国之内,实行“民有”、“民享”、“民治”。“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人人平等,“无尊卑贵贱之见”,“无贵族、平民之阶级”;他认为人人“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各得其所”,“国家的利益大家可以均沾”,“全国男女,无论老少,都可以享乐”,“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共享安乐之幸福”;他认为人人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具备“为四万万人谋幸福”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9.
《传承》1995,(2)
1951年4月:宋庆龄捐献巨奖宋庆龄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国际上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1913年她从美国留学回国,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1915年10月与孙中山结为伉俪,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助手。孙中山逝世后,她广泛宣传孙中山的学说和联...  相似文献   

10.
李凌 《传承》2012,(7):66-67
“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孙中山为了宣传革命和探索振兴中华民族的道路,在欧美各地奔波考察,认识到中国过去之所以贫穷落后,在政治上是由于专制腐败,在经济上主要是由于工业不发达。  相似文献   

11.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曾经有人称袁世凯为“窃国大盗”。用今天的眼光衡量,此说不妥。袁世凯摄政不是“窃”的,是孙中山“禅让”的。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就一再表示:大总统这把交椅“非袁莫属”,只要他能想法使清帝逊位,赞成共和,孙即刻让出其位。掌握了大清朝军政大权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已经不甘心再在隆裕太后和宣统小皇帝面前俯首称臣。他想做中华民国大总统,只能赶“孤儿寡母”下台。这对他来讲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他是个沽名钓誉之人,不想背上“乱臣贼子”和“逼宫”的罪名。于是,他的“难兄难弟”便跳将出来…  相似文献   

12.
论孙中山的人民观●陈邵桂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他的思想理论体系———三民主义突出的是一个“民”字,正如他自己说的:“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①。本文拟对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人民观进行初步论析。一孙中山人民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人民...  相似文献   

13.
冯惠 《传承》2013,(2):92-93,96
“三民主义”作为黄埔军校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支撑点;“以党治军、以军固党”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指导原则;“以俄为师”,在军队中设立党代表制度是孙中山建军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的突破;“武力与国民相结合,又要为国民之武力”是他建军思想的最高峰,这些为我党创建人民军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期导读     
《春秋》2016,(1):1-1
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起共和而终帝制”,为改造中国耗费了毕生的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本期重点刊发了关于孙中山先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蔡锷与孙中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锷与孙中山□尚明轩“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①1917年4月12日在长沙举行蔡锷国葬典礼,这是孙中山所寄送的挽联。孙中山用东汉著名军事家班超、马援作喻,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时期受人瞩目的风云人物蔡锷。蔡锷和孙中山二人,一属梁启超为代表之资产...  相似文献   

16.
苑生 《黄埔》2007,(1):13-13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前夕,由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同学会共同主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孙中山与中国的未来”高峰论坛于11月4日在中山大学怀士堂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7.
《北京观察》2016,(z1):60-61
孙中山的海外生活和革命实践活动,使得他对欧美和日本都有了颇深的认识,并最终结合“西学”提出了三民主义救国方案。近代中国了解东、西方世界的政治家,孙中山实属首位。  相似文献   

18.
徐嘉 《北京观察》2016,(z1):66-71
廖仲恺是中国国民党内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和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他1877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三藩市)一个华侨家庭,青年时期便踏上为振兴中华而从事民主革命的征途。他追随孙中山革命22年,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好朋友、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以及晚年最得力的助手。他“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鼎力襄助、积极拥护、坚决执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至死不渝;他顶住国民党内右派分子压力,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大人物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杰出的贡献。本文试图对三位伟人的西部大开发思想作一初步探索。孙中山先生的西部大开发思想 1919年,孙中山写成《实业计划——建国方略·物质建设》,在这个计划中,孙中山的西部开发思想体现出以下特点: 创造性。孙先生本着“使大多数人享大福”之宗旨,坚决主张将千年以来封建王朝“取东南以养西北”的传统政策,改为力促西部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方针,亦即将历代封建王朝单纯从“分配”领域内寻求解决办法的作法改为从“生产”领域内寻找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黎惠东 《黄埔》2009,(4):44-46
中国第一家革命博物馆是1926年由黄埔军校创办的“革命博览室”,它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黄埔军校于1926年11月开始筹建,目的在于纪念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先生,主要展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事迹。它位于广州黄埔岛黄埔军校校本部西侧的一座现在被群众习惯称之为“中山故居”,黄埔军校时期被学校师生称之为“孙总理纪念室”的两层小洋楼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