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或者"大学观",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的目的乃是全人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它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通识教育理应成为贯穿现代人一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王甍  汪荣 《求索》2013,(6):219-221,114
近代高等学校中的通识教育恩想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的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不同的学科都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汇贯通,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虽然从近代才开始普及。但其概念的核心在中国可上溯至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思想,在西方则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liberal arts,即自由学科。建立在中西方各自文化传统和历史逻辑之上的“通识”范畴各不相同,然而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与感性直觉的完整人格。追溯通识教育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对于推动和改善现代通识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台湾警察学校的通识教育,现已成为台湾警察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之一。在警察通识教育的内涵上,以"提升警察学术水准与地位,培养更多警界优秀人才"为宗旨,确定了"全人警察"的通识教育理念;在组织与实施方面,通过设立通识教育中心、构建优秀教师团队、设计结构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学术活动等措施,多措并举地实现了台湾警察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及人格教育三方面的兼容并蓄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美中通识教育比较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鲁文  许峰 《理论月刊》2012,(5):161-164
通识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主流趋势,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对比美国和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并指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教育重视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的培养。通识教育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实现专业教育通识化,通识教育专业化的目标。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以我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的现状。考虑到长远利益,我国高等院校必须从现在开始理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互相开放,注重融合,形成一个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通识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大学如何依据办学实际设置相关实体性机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设置本科生院来分段实施和设置通识教育中心(部)来并行实施专业与通识教育两种教育管理模式均已在大陆出现,但其功能职责与运行机制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并行实施模式下,通识教育中心(部)应健全其研究通识教育理念、构建通识课程体系、整合通识课程资源、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职责以推动通识教育的成熟发展。此外,通识教育实体性机构的有效运行还需健全教学时间、师资队伍、政策激励、经费投入等各方面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是应该培养通才还是专才?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着高等教育学界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教育的终极目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本体需要、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需求三方面深入地分析,论证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梅  张晟 《重庆行政》2019,20(1):37-38
正一、翻转课堂应用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影响美国教育进程的十大著作之一——《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在序言里说到,哈佛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Whole Man),而"全人"等于"好人(Good Man)+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有用之人(Useful Man)"。"有用"的第一原则是开阔视野,多读书。未来需要的是头脑清晰、兴趣丰富的通才,而不是专才。其人才培养的特征是:开阔视野、多元思维、思辨精神、同理心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其  相似文献   

9.
陈晓济 《公安学刊》2014,(1):102-108
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刑事司法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美国大学教育中最为著名的"核心课程型"设置模式,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一组独立于院系的全校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一组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修课程)和一组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以及学位要求的特别课程四个部分构成,由此构成该专业"一体两翼一补充"的橄榄形课程设置模式。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核心课程为中心,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从事刑事司法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中可以发现其课程设置具有重视通识教育、实行严格意义上的学分制、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互为支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突飞猛进发展时期.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而道德教育在经济发达的时代.与科技教育相比却显得苍白无力。人们注意的焦点过分集中于技术教育、业务能力培训和实用性上,人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却受到极大的轻视,甚至遭到冷落。同时,学校的道德教育逐渐让位于学术和技能的训练,造成道德教育的课程形同虚设、道德教育实践疲软、道德教育思想和理论贫乏等现象。  相似文献   

11.
郑金凤 《前沿》2006,(2):100-101
在当今我国道德教育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活动中,以受教育者个体“私德”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和由其决定的教育实践活动还居于主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们思考道德教育的方向,决定着道德教育活动的方式、途径、方法和道德教育的最终效果。以“公德”优先为道德教育目的的选择是适应我国现代社会转型的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这一道德教育目的的建构有着现实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是有效处理“私德”和“公德”之间关系,实现当代道德教育重振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科学之父",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十分丰富。道德教育目标指向"五道念"的形成,综合运用管理、教育性教学、训育三大手段,以交织的公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私人教育网络为道德教育途径,道德性格培养需要知识、能力、品格集于一身的教育者等是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的精要。注重心灵陶冶、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尊重学生个性与培养多方面兴趣相融合、显性道德教育与隐性道德教育相结合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精要对于当代道德教育仍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实施素质教育是公安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入,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已逐渐被接受和认同。作为培养公安事业接班人的公安高等院校,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语文在其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作为公安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在明确大学语文学科在公安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中定位的同时,努力寻找公安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契合点,结合公安高等院校教育的特殊性与大学语文的基础性、人文性,进一步探索在公安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该如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向教育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真正确立起大学语文在公安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中的先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观教育百年史,通才、高等专业、高等基础、通识与专业相结合、元才、多样多元等教育学说,从多角度揭示不同时空大学本科之育人理念。众多教育家一直在大学育人之"博雅"与"专业"间取舍徘徊,可最终在共通之属性——"培养健全人格"上达到辩证统一,找到了育人之真谛。当代大学生,须是有宽广国际视野、渊博科学知识、深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公民,本科教育必创杰出人才脱颖而出之环境、培养现代文明之人。本科教育,大学之本。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  相似文献   

15.
贺兰英 《传承》2013,(4):18-19,49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其目标的变化而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国民知识教育、历史教育、法制教育、国民行动能力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政治认同、现代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具有个性自由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曾宪初 《世纪行》2009,(1):29-29,32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几个问题 1、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问题。就一般而论.目前的大学教育属于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是培养通识人才,培养基础性人才,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输送人才。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当前通识教育中,存在着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思想认识不到位、课程质量不高,开设不平衡、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研究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期待逐步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且能为其他院校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作法,这些国家道德教育的共同点是适合本国国情,面向世界,适应社会需要,抓住不同年龄特点,作到了社会性强,适应性强,针对性强。现分别介绍几个国家的具体做法与情况。古巴:古巴很重视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古巴的教育家认为:学校的共产主义教育有五项任务:(1)首先要开展对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斗争。使共产主义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原则能够转变为学生的个人信仰和日常的行为习惯。(2)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司法考试代表“法条主义”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应试教育-学习模式,它遮蔽了法学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的维度、同时司法考试能力也不代表司法实务能力。反思、反省现行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负面影响,或可察觉到法学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之类的大问题上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20.
精神窄门的焦虑——论敬畏之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畏是出于信仰神圣而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禁忌意识,是人在法律之外的自我立法.在信仰匮乏、价值失范的时代,面对精神窄门的焦虑,敬畏启迪着我们跨过精神窄门之槛,走出内心世界荒芜,塑造理想人格.当前,我们亟待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培养人对道德律令的敬畏之心.因此,重新检视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敬畏感、养成理想道德人格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