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丹  张世明 《传承》2014,(3):34-37
20世纪30年代初期,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共产国际开始逐步调整其"下层统一战线"政策,随着共产国际政策的调整,中共的统战政策也开始进行调整,逐步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思想。  相似文献   

2.
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按照共产国际和青年共产国际关于建立青年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改造共青团的指示精神,根据中国青年运动的实际经验,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改造为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的抗日青年团体,这些青年团体不仅活跃在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而且参加了由青年共产国际倡导的国际青年反法西斯运动.本文着重考察有关青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青团改造的历史事实.共产国际、青年共产国际提出改造共青团1935年,共产国际总结了反法西斯斗争的经验教训,摈弃了长期推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在7月至8月召开的第七次代  相似文献   

3.
《八一宣言》在中共党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八一宣言》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具有很强的共产国际因素,它是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倡议,在共产国际"七大"思想的指导下,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起草和撰稿的。深入分析《八一宣言》的产生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寻找出《八一宣言》中的共产国际因素,对研究和理解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转变以及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坚持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受制于苏联民族利己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共产国际对于中国的抗战方针,特别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统一战线中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的方针,从整体上说存在失误,并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和危害。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特点,制定和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从而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长期坚持和巩固下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传承》2006,(4):13-13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6.
1932年末到1933年初,东北地区自发的抗日武装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在日伪军大举进攻下进入低潮.在此形势下,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1.26"指示信),要求中共满洲党组织应团结义勇军、大刀会、红枪会、反日山林队等各种抗日武装力量,"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共同与敌人作斗争.  相似文献   

7.
对王明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深层剖析叶健君统一战线是共产党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在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过程中,共产国际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曾经起过正反两方面不同的历史作用。王明当时身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共...  相似文献   

8.
李明照 《传承》2010,(18):14-15
在中国革命进入大革命时期以后,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领导权、反对国民党右派、发展工农运动等中国革命的诸方面进行了探索,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发展。根据新公布的档案资料,对维经斯基有关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粗浅的归纳,客观评价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贡献,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爆发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0年,中国各地共产主义者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党要领导革命必须依靠和培养青年,青年要发挥历史作用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作为建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建团工作也开始了.处于创建阶段的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需要与列宁创立的共产国际及其领导下的青年共产国际的直接联系,以获得指导与援助.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张太雷,由于在党团创建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出色的政治才能,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派往共产国际和青年共产国际的使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革命进入大革命时期以后,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领导权、反对国民党右派、发展工农运动等中国革命的诸方面进行了探索,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发展.根据新公布的档案资料,对维经斯基有关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粗浅的归纳,客观评价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贡献,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三大法宝之一、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统一战线由共产国际在一战后提出,同时面向阶级内与阶级外的双重统一。传入中国后,则着重在表达中国共产党与阶级外政治势力及团体的关系,初以“联合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策表述。实际上,经由当时党外报界传译,“统一战线”一词已为国人所了解,这也是后来国民党的政治活动及其他各界的社会活动借鉴统一战线口号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李雅莉 《传承》2010,(27):6-7
大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实际上是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共中央和陈独秀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共产国际的"苏俄利益中心论"和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影响了陈独秀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独立思考,干扰了陈独秀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决策,而共产国际却把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卸到陈独秀身上。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半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在任何国度都没有像在中国这样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对统一战线缺乏认识,主张“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在列宁思想的指导下和共产国际的具体帮助下,党很快有了新的认识。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公开发表的第一个重要的政治声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艾虹 《长白学刊》2011,(1):137-140
20世纪20年代初,陈炯明曾一度成为苏俄及共产国际选择的在华合作伙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陈炯明具有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陈炯明是南方革命政权中的实力人物;陈炯明一度表现出亲社会主义的倾向等.苏俄和共产国际选择合作伙伴,其最终标准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陈炯明的这些条件,使其不能不进入苏俄及共产国际的视线.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做出过一定贡献。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共产国际以斯大林的"三阶段"革命论为理论依据,在"左"倾教条主义指导下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经验,加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致使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大失误。从而给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带来严重危害,也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苏维埃革命理论,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促进了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根据中央统战部部署,在省委统战部领导下,四川统一战线编辑部于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期间,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活动。此次活动在全省统一战线产生了广泛影响,各地统战部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高度重视,广大统一战线干部和成员踊跃投稿,截至今年1月底共收到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统一战线围绕党的重要任务持续发力,在助力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方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工作特点,探索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实践做法与经验.这些做法与经验既是统一战线在贵州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也是脱贫攻坚"贵州样本"的具体呈现.统一战线攻坚克难,解决脱贫工作的痛点难点等实践经验对于贵州下一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  相似文献   

18.
著名革命家廖仲恺和何香凝夫妇及其子女——共产党人廖承志、廖梦醒,自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初次与孙中山接触、廖仲恺参与接待工作开始,到改革开放期间廖承志和廖梦醒相继逝世,前后近七十年,廖家两代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是研究党的统一战线历史、总结党的统战工作经验与规律、凝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开创21世纪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桂林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动员海外侨胞投身祖国抗战、同仇敌忾。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对海外华侨和归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广大海外侨胞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20.
臧凤梅 《传承》2011,(21):10-11,19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论述了新形势下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必要性,阐明了统一战线的总任务;提出了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确定了中共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这些思想的提出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