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进行苗语方言的语音比较时,是以方言间有同源关系的词或词素(几乎全是单音节的,我们称之为“字”)来进行比较。用来作比较的同源字当然是越多越好,并且还必须是真正的同源字。那些表面上语音相似、词义相近的非同源字,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排除,否则会出现一些例外,以及对例外的主观推测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武晓丽 《前沿》2014,(9):185-186
本文运用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方法,通过对核心词“人”的大量语言事实的描写,发现汉语的词义演变具有严格的系统性,而且汉语词义发展同民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词源理据是词汇理据的一种,它从历时的角度观察词义的来源、解释词的形态和意义的演变。天体词汇这一特定的词汇群有着相似或相关的词源理据,即它们的词源理据多与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相关。这一现象的形成与人类对天体的认知和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自身的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4.
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是一种“文化义”,表现为其词义、词素义和言语义,隐含于其词内和词间的贵贱、尊卑、高低、是非、好坏、善恶、正反、顺逆、生死、臧否、增减、老少、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以及男女等两极性语义,存在于人们认知的权势、价值、生命、情感、经济、时空和性别范畴里,是汉语颜色词词义及其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郭家翔 《求索》2013,(9):177-179
“从”在先秦由各动词义产生对应介词义,并由副词演变为连词:“随”在汉魏间由各动词义产生对应介词义.并由副词发展为可配对用作连词;“跟”在元明间由“随行”义产生各介词义,并由伴随介词演变为并列连词。三词介词义形成分工和互补。源义相同的三词语法化过程各异,说明在平行虚化规律作用下。词义演变仍会遵循“特化”的原则。三词并非都符合“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的演变路径.证明词义演变在一般认知心理驱动下,尚有民族特色文化心理的干预。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成系统的,其系统性表现在音、形、义三方面及三者的联系上。汉语词义是成系统的,而且它的系统性在形式①方面(包括音和形)有所表现,如同素词、同部首词、同源词、音义词。对这方面的研究和利用有助于对汉语词汇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对外汉语的词汇习得和教学。  相似文献   

7.
宋小英 《前沿》2013,(16):136-137
词汇是指一种语言里所有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任何一个句子都是由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因而,在翻译活动中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各种各样的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汉维语词汇词义的对应关系,据词义关系,运用补偿手段在词汇翻译中对汉维语词汇进行翻译,以达到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壮侗语族同源词看语音的稳定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已知的语言里,任何一种民族语言它的词汇的构成,除了一些本民族语所特有的词和借词外,都有一定数量的与其他民族有渊源关系的“同源词”,这是语言历史发展的结果。台语也不例外。在台语的各个民族语言中也都有许多数量不等的同源词。这些同源词,有的可以看出它们跟本语族的所有语言都有渊源关系;有的只跟本语族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有渊源关系;有的除了跟本语族所有语言都有渊源关系外,还可以进一步看出它们跟汉语及其他语言也有渊源关系。我们把跟本语族所有语言都有渊源关系的词称为“语族同源词”。  相似文献   

9.
以吉冯(T.Givon)、海因(B.Heine)、海曼(J.Haiman)和斯威策(E.Sweetser)为代表的认知功能学派注重研究语言的结构与意义的关系。在句法研究上,这些学者认为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相似性,甚至认为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比词义本身更能反映人的经验结构。但是,与经验次序相对应的语言成分的次序却因语言的不同而异。以英语和汉语  相似文献   

10.
李书超 《理论月刊》2005,(12):130-132
内在语言形式指的是语言内部的结构规律,包括词的构成规律和句法结构规律。词的构成指音义结合成词的过程与方式。词的结构中构词语素与构形形素具有根本区别。句法关系包括词的共现关系和序位关系。句法组合不仅是在词类层面上展开,而且包括词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在词法层面还是在句法层面,内在语言形式都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隐喻理论出发,分析网络语言中隐喻性构词特点,探讨了隐喻在网络语言词义生成中的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词媒体是近来出现的一个学术名词,目前对词媒体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传播学的角度,鲜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立足于语言学视角,来发现词媒体的独有特点,深入探索词媒体如何创造性地利用语词的特点,通过词义的召唤性和意象激发性来增强对事件或现象的传播效果。同时本文也深入研究了词媒体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树江 《求索》2008,(6):197-198
名动转类词指名词在句中被兼用或活用作动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现象。它以名词之形行动词之实,体现了语法功能的转换和概念语义的合成。名动转类词的语用标记性使其在言语交际中展示出特定的语用效果。名动转类词的语用效果是一种认知体验,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中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14.
傲金才仁 《前沿》2014,(11):221-222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抽象和概括的反映,是语言文化中的显著特征,一种语言的词义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哲学、心理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蒙古语中含有传统文化意义的饮食、自然现象、数字、颜色等词的研究,窥探蒙古族社会文化生活及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黄星 《求索》2012,(6):99-101
本文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而是从认知语用学的新进路探究作为思维现象的藏词的认知机理和心理基础。藏词的生成是以相邻关系为基础,在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的制约下,对同一认知范畴下的相邻事物作出选择和截取的结果;藏词的理解则是以显性表述为起点,以相邻关系为基础,在意向性导向下对不完整事物的补全。藏词以认知主体的心理模型中的类层级结构为一般心理基础,以格式塔心理学为直接心理基础,反映了人们对事物之间相邻关系的认识能力和对相邻事物的灵活重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辅世先生的《苗语方言声韵母比较》一文(1979年油印;《民族语文》1980年第2期)为苗语语音史的研究搭起了一个架子。读者从文中可以了解到苗语各方言中某些词在古苗语中属于哪一声类和韵类,以及后来在各方言中的演变及其对应情况。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今天各方言中这些词的词义伸缩情况,以及哪些词是同源词、哪些词不是同源词,哪些词后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汉语借词等等。有评论说,这篇文章是研究苗瑶语共时性的“比较有分量的文章”,“实际上相当一部苗语《广韵》”(毛宗武《我国苗瑶语族语言研究概况》,《民族研究动态》1985.3)。我们还认为,这篇文章不仅是在语音学上的贡献,在词汇学上的贡献也不能忽视。文章不仅是为我们进行苗语甚至是苗瑶语的共时研究提供构架,同时,对我们进行词汇的历时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本文里,笔者结合自己熟悉的苗语黔东方言(下称黔东苗语),在阅读《比较》一文时,发现养蒿语点(代表黔东苗语)有一些缺例,由此引起本人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即苗语方言经较研究时对同源词寻找的问题。我想,在对没有文献的语言进行方言间的语间、词汇  相似文献   

17.
"周旋"词义丰富,其演变过程复杂多变。从各个义项(义位)出发,用义素分析法找出其遗传义素,找出该词词义引申的线索和理据,理清词义发展脉络,并立足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指出该词词义演变中的隐喻操作,从而能够进一步明确认知模式在词义引申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青松 《求索》2007,(7):162-164
本文根据王力关于同源词的鉴别标准和系联方法,王宁关于汉语语源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文献例证、训诂材料以及古文字材料,证明了以下四组词是同源词:(一)束(东)、橐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捆缚;(二)庚、唐、塘、康、 (穅)、(槺)、漮、 与嵻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空虚、广大;(三)余、徐、俆、舒、抒、摅、 、歟、与 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安定、舒缓、舒展;(四)为、伪、假、雁(赝)、讹(譌)与义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人为、假伪。其中第一、二组不见于《同源字典》,第三组的“抒:纾舒”“舒:摅”和第四组的“伪:为”已见于《同源字典》,本文有所增补和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19.
词本义误断之因例说李振国在涉及古代汉语词义研究的范畴内,探寻词的本义,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且极具实用意义的工作。那些着眼于词义历史渊源和流变的字、辞书自不必说,就是作为供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用的各种《古代汉语》教材,在论及词义时,也绝少不及词的本义这一内...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本质是动态的,进行词义研究时应该探索词语在真实言语中的动态交际义。指称义、客观属性义和主观评价义构成了一个分层级的词义系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何种词义是有一定选择机制的。要正确识别言语中的词义,不仅需要将各种词义属性从丰富多彩的实际语境中提取出来,对每个词的各层意义内容都进行较全面、清晰的描述,而且要探索出词义属性的双向选择机制,即词义与词义之间共现的规则。“动态词义知识库+词义共现规则库”,这是词义研究的一条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