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低保制度、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和农村双轨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户救助并行。农村低保制度与城市低保制度在救济内容、方式、标准、周期及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存在法律规范缺失、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制度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施恩观念依然存在以及资金不足、来源渠道不畅等问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通过立法明确政府救助义务、采取积极措施确保资金来源、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理清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各项专项救助的关系、细化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明确保障标准的确立原则。  相似文献   

2.
完善城市低保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城市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味着针对城市贫困居民的社会救助正在向制度性转变。该项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低保对象和制度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目前城市低保群体的现状和实施城市低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规范、管理、宣传、呼吁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的一系列做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自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作为其中最为重要一环——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监管,该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农村低保实施现状与制度设计初衷偏差较大。文中从低保问题所呈现出的社会案例入手,再对低保制度的动态监管主体、逆向激励效应、低保资金来源单一以及动态监管难以进行实时跟踪等方面分别作出提问并提出解决对策,对我国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监管进行质疑与解答。  相似文献   

4.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自1997年开始创建以来,南京市农村低保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性发展,在法规制度建设与创新、资金筹措、动态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制度机制、规范化管理和机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本文在总结经验、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南京农村低保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自1996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随着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该制度作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政策手段,在保障城市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低保覆盖面有待扩大、低保标准有待提高、工作机制还需完善等问题开始凸显,因此,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如何确保城市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适度的提高,如何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建设以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真正贯彻落实,应该进入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决策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隐性收入”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的时期,在推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尤以"隐性收入"最为突出.因此,必须有效控制"隐性收入"问题,使低保资源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促使低保制度有效运行,继续巩固和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低保是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简称 ,这一制度的建设工作经过了起步、推进和完善三个阶段。在其中的实践过程中 ,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例如 :顺应社会变迁 ,推进制度创新 ;打破条块分割 ,加强组织协调 ;配合宏观调控 ,促进经济发展 ;强化动态服务 ,提高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中部地区Y县的考察显示,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配套政策不适应与不完善,家庭收入计算不准确,对特殊家庭救助水平偏低等问题。随着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从提高农村低保的政策认知,实现农村低保的政策整合,健全农村低保的资金筹集机制,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解决。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测算方法不统一,一些地方低保标准的确定还缺乏应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基本国情出发,确定农村低保标准应以基本生活保障型为主,同时考虑其它综合因素的影响,合理确定各因素的比例,以增强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具有特殊重大意义,但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农村低保制度体系自身不完善的表现,也是该地区农村社会文化生态和治理环境不足的集中反映。推进该地区农村低保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立足于农村低保制度的宗旨,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体系和加强经济文化建设,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1.
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应以最低生活保障为突破口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着城乡差异、区域差距的困境。应该在明确建立全体公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探索农村低保资金的分担、筹集和保障机制,加速低保法制进程,统一低保标准测算方法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十多年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城市低保制度的运行中一些非规范性职务比较突出,如人情保和关系保现象普遍,材料审核不严格,公示制度未认真执行,上级主管把关不严,有"进"无"出"现象严重等等。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原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推动城市低保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妥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 ,国务院早在 1997年就作出决定 ,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前 ,四川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这都是当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解决的。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分析与研究。一、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 低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与低保资金制度不完善问题。当前四川在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最突出、最难解决的就是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贫困面大 ,地…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促使利益主体的重新整合与分化,社会财富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态日益明显,贫困开始成为困扰社会稳定的因素。为此,救助贫困和提高困难群体的福利水平成为政府关注的问题,政府通过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向城市困难群体发送社会福利。提高低保工作的质量,关键是培养低保工作的专业人才,由此形成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呼唤,文章就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社会福利人才培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诞生到逐步完善经历了比较长期的过程.《社土会救助暂行办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整合,但也存在保障水平低、设计单一、操作性欠缺等不足.应规范并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测算、动态调整、监督考核等,加快整合城乡低保标准,促进公平统一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关于促进城镇低保对象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低保对象的就业对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我国低保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但是他们劳动力素质较低,实现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要实现低保对象的就业,一方面必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其他相关措施的配合。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在新扶贫标准下贵州扶贫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贵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贵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构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制度边界、制度机制,治理结构和制度文化等要素的不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能发挥其制度效应,难以实现制度效益最大化。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应结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度创新,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农村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原因来自于持续的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市场化。中国设置了双重反贫困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含特困人群救助制度)和精准扶贫政策。前者是对所有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户进行无条件的"补差",后者则是对低于贫困线农户家庭进行的以生产为主的帮扶。当前全国农村低保制度已经十分完善,成为最大的惠民工程之一,扶贫政策成效却不能让人满意。造成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实践制度绩效巨大反差的原因在于扶贫政策本身的设计缺陷,包括贫困户识别偏差、数据库管理僵化以及目标错位和制度错位。在已经形成相对健全完善的农村低保制度的情况下,扶贫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区域开发,而不是具体帮扶农户。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概述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早在1992年山西省左云县就开展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