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利和利他相结合的集体主义是利益主体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基础,也是培养青年利他行为必须坚持的道德原则,因为集体主义本身就内含着利他性的自主意愿、行为方式和客观结果.  相似文献   

2.
叶盛楠、许健在《理论界》2010年第4期载文分析了官员趋向于经济人角色的原因。他说,官职作为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有其共性,具有自利的属性,也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官员职业又具有特殊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自利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个人天生追求效用、利益的最大化和代价的最小化,政治家的行为也不例外。政府及其公务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就是政府行为的自利性。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看,有关政府及其公务员在公安派出所问题上的自利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干警行为的自利性,公安派出所行为的自利性,纵向公安系统和横向乡镇党委、政府行为的自利性。有关政府及其公务员在公安派出所问题上的自利性会导致行政权异化,产生腐败。正视这种自利性行为的存在,能使人们正确对待政府及其公务员对自身利益的合理追求,深刻地认识对政府及其公务员权力制约和实施全方位监督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与其所反对的“公共人”假设一样,都是一种极点式的人性假设,它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必然存在限度。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来看,人性是介于绝对自利与绝对他利两个极点间,是一定条件下的“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相统一的“线段式人性”。按照“线段式人性论”,公共管理中的人应是对多种利益权衡的“比较利益人”。  相似文献   

5.
陈建新 《桂海论丛》2002,18(3):43-45
公共行政行为的实施者是政府组织 ,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最高代表者不应具有自利动因。而事实上政府组织因其具有“经济人”特征 ,同样拥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这种特殊利益往往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突出 ,并由此而产生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因。必须通过控制政府组织的自利动因 ,来规范公共行政行为 ,以达到保证公共行政行为在规范化轨道上健康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彭精卫 《前沿》2012,(17):15-18,91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过多关心的往往是利益的得失,而对于道德层面上的关注程度却很低,从而造成了利益与道德严重失衡的现象.但是,气候变化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必须要在利益与道德之间保持某种平衡,一种不顾他者利益的伦理论断是虚幻的,同样,一种只是考虑自我利益的行为也是没有道德基础的.通过反思道德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严重缺失的现象,我们就能够更加清醒地去思考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张力,进而构建一份兼具道德性和可行性的气候变化协议.  相似文献   

7.
潘俊弟  莫运朝 《传承》2011,(2):70-71
政府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表现出其自利性;公信力是政府执行能力以及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政府肩负着自利性和公信力两重任务,两者同时追求过程难免存在冲突。为此,试图从政府自利性和公信力的内涵界定、两者冲突的本质和协调途径进行探索研究,使它们之间的冲突得以弱化,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义”与“利”是伦理学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对道德建设的现状则褒贬不一。如何估价我国社会道德的现状,是否经济发展必须以牺牲道德为代价?加强道德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否就会冲击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能否相容?研究和解决目前存在的利益与道德的矛盾,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理论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它以善与恶、诚实与虚伪、公正与偏私等标准来规范和评价人的行为,调  相似文献   

9.
道德性是传统人性论的本质特征。"道德人"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中,本应将经济行为导向利他和公利,但现实却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是传统"道德人"的精神追求被遗忘,细究起来,恰是"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存在冲突,主要体现为"道德人"与"自利人"、"理性人"、"社会人"的矛盾。只有对道德人性论做扬弃的调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发育和成熟。具体体现为打造"自利人"的观念认同、进行理性的启蒙、确认个体实在性和探索时代化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0.
利益集团锁定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一方面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越来越被利益集团引向歧路。强势利益集团通过与官僚权贵结成非正式利益同盟、要挟中央政府以及形成抵制改革的心理预期等方式造成改革的低效率路径依赖。在现代多元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多元竞争本身是政治民主的表现形式,摆脱对权贵资本主义的路径依赖的关键不在于打击利益集团的强势冲动和自利本性,而在于增加和完善制度供给,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基础和法律体系,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1.
利与义     
利,即利益和好处的意思;义,包括情谊、情义、正义等含意。如“见利思义”与“见利忘义”,这两句古语虽一字之别,在“利”的问题上,却是两种人格、两种道德、两种人生观的  相似文献   

12.
宁健 《桂海论丛》2001,17(5):55-56
人们往往认为 ,道德都是利他的 ,即使承认有利于道德行为主体 ,也只是从精神性方面加以肯定。实际上 ,道德利益不仅是指利他 ,而且包含着利己 ,利己的内容既有精神性的 ,同时也有物质性的。道德利益是利他和利己的统一 ,这两方面的统一构成了道德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中大量存在得不必德、德不能得,甚至德必定失的德福分裂现象,导致主体网络道德意志弱化和消解,并非因其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的无知无明,而是因网络虚拟社会的善恶因果断裂和德福不一致,使得主体经德行成本付出与收益的慎重权衡和考量后,出于避害性自保或自利情况下的明知故犯。道德赏罚机制是道德评价和调控的有效手段,经评价后的网络行为须获得相应的奖惩回报,体现在激赏和惩罚的辩证统一中,对严重违犯公共道德、损人利己的网络行为进行处罚,对见义不为的网络失德行为进行适当责罚。受益人的及时回救与经济保障应体现在主体性补偿和非主体性补偿的辩证统一中。建立网络德行选择和实施行为的利益保障机制,将利益保障理念上升并细化为具体的制度,将利益保障机制的贯彻落实状况作为一项软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中,发挥利益保障机制的导向和制约作用,健全完善网络德行保障的工作队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中,自利具有中性甚至是积极的社会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把自利行为视为消极的品德。因此,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今天,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社会价值观。重析“自利”的伦理性质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上,人们对于自利的行为总是予以极为消极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利的行为,被视为缺少伦理价值的行为,甚至是自私的品德亏缺的行为。在过于注重群体利益而漠视个人权利的时期,个人的自利行为被视为伦理上的堕落行为。因此,自利与自私被混为一谈,甚至与损人利己相联,个人主义被误认为利己主义。正因为对…  相似文献   

15.
符合理性的、真正的自身利益是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的,也只有具备这种协调一致,才能堪称理性自身利益,否则它就属于非理性自身利益(属于一种非健康利益)。理性自身利益是经过了道德思考的,符合社会发展必然性和主体生命自然律的真正利益,它不像那些虚假自身利益一样可以纯粹用货币作衡量标准,理性自身利益以幸福为根本标准。人越是生活在马斯洛高级需求层次上,他就越容易保持和提升这种(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西方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公务人员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性现象。必须在承认和正视公安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自利性现象的同时,对公安行政进行约束和规制,将其有效地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和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以及在与相关利益人进行互动过程中,履行有关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道德权利和伦理义务。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劳动安全、劳动者福利、废物排放、环境维护等众多议题。企业作为自利的经济人,其社会责任的形成并不是自发生成的,它需要辅以政府的行为选择才能实现。供应链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链条成员企业社会责任整合的过程。供应链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在社会责任与经济收益之间找到协同点,遵循全球供应链成本-责任-利润的公平机制,那将有力推动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往更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秀哲 《桂海论丛》2005,21(1):26-28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政府具有自利性的属性,该属性决定了政府行为有寻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和趋势。政府自利 性的属性必然和政府为公益服雾的目的性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政府的行为始终围绕公共利益进行,一种有效的对策是 公开政府行为:公开政府行为必须走法治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全程的自利意识,恰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一点,马克思都加以认同,他说,人在决定每一件事之前,几乎都经过一番利己性的权衡。利己并非完全是罪恶,只要它不越过一定的尺度,就属于人性的范畴,而不会侵害到社会公众的利益。遗憾的是,利己主义一不小心就会出位,借助商品经济的名义大行其道;更有人为一己私利的满足而泯灭良知、铤而走险,最终因一己私欲,沦落为社会公敌。本文主角,则将这一作茧自缚的过程演绎到了极致。高华属于典型的“生活享受型…  相似文献   

20.
应该说,雷锋精神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终极的道德诉求,是一种被道德先行者实践过的,同时又是中国人期待的道德远景。它作为一种价值观,永远都有意义。但是,产生雷锋精神的年代和现在毕竟不一样了。五十年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结构和利益主体都比较单一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行为模式也是比较单一的,一种学雷锋的方式也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