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不少方志学者探索毛泽东的家世渊源和韶山毛氏宗族的来龙去脉,注人了社会史研究的一个新内容。尤其浙江衢州学者郑民安先生,为考证浙江三行毛氏、江西吉水毛氏与湖南韶山毛氏之间的宗族联系,越省奔走访寻,探索史书谱谍,颇有成就。终于考证出毛氏祖籍起源于浙江衢州府江山县。韶山祖籍在江西吉水考证韶山毛氏家族渊源最重要的依据,是《韶山毛氏族谱》。据修于光绪七年(公元1878年)的《族谱》“流源记”记载:韶山毛氏始祖毛大华,为江西吉水毛让的后裔。毛太华生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居住于吉水县仙茶乡。时值元…  相似文献   

2.
刘桂林 《协商论坛》2008,(10):60-60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印象中,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对家人念叨这几句话,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让他三尺有何妨”这一句。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09,(8):48-52
清朝时,大学士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解决。而张英回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退让三尺,而邻居也深受感动,退让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便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4.
时下热播的40集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讲述了明代云南丽江木氏土司统治时期,家族内部腥风血雨的争权夺势和权力更迭的恩怨情仇。明朝木府发生政变,年轻的木增来到京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成后回到家乡带领族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歌颂了木府开放亲和、诚厚谨慎和勇敢善战的民族精神。阿勒邱身负家仇潜伏木家20年,心机城府极重,  相似文献   

5.
宋姓起源     
宋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家族。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更是闻名遐迩。改革开放以来,来商丘旅游观光朝拜考察宋氏家族者络绎不绝。不少人告诉我,海外宋氏族人想来大陆寻根祭祖,但不知其祖居地和墓地在何处,我不揣才疏学浅,写下此文,以飨宋氏族人和海外...  相似文献   

6.
湛湛南海风景异,烟波浩渺望无际。岛礁闪烁霞光里,珍宝聚,海底油气海中鱼。汉风沐浴唐雨涤,千年传承神州域。华夏民族今崛起,设地市,三沙明朝更瑰丽。  相似文献   

7.
变造国库券行为的性质张克军农民毛氏兄弟帮他人将“92年5年期国库券”涂改为“92年3年期国库券”,以使他人能够提前到银行兑换现金。被涂改的国库券面值总额10万元,已有3万余元国库券兑换成人民币,毛氏兄弟获“加工费”400余元。对毛氏兄弟行为的性质认定...  相似文献   

8.
都会区原住民.是指那些背井离乡来到繁华城市谋生的台湾少数民族。相比还住在部落里的族人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文化冲击和现实压力更为直接。  相似文献   

9.
敫情延边     
“红苹果,金达莱。”这是很久以前一都朝鲜电影里的两句台词,一个接头暗号。这次,我们在朝鲜族人聚居的延边与一项事业接头,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红苹果般的灿烂的笑脸和金达莱般的盛开的笑容。  相似文献   

10.
朵渔 《同舟共进》2011,(6):10-11
最近回山东老家,听说多年的老邻居张文绰死了,而且死因蹊跷。张文绰住在我家东邻,一座泥墙院落里。在我的印象里,他的脾气有些古怪,避人三尺,盛气凌人,对人亦不怎么热情。除了下地干活,他很少走出自己的小院,更不与邻居们往来。他长得人高马大,一表人才,  相似文献   

11.
﹃六尺巷﹄的启示□尚洋据传说,清初的臣相张廷玉,在其家乡桐城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写信至京城把这件事报告相爷,希望他出面干预。张廷玉看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诗寄回来。诗是这样写的:“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  相似文献   

12.
300多年前,第一批朝鲜族人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东北,在以后的岁月里,经过世代的繁衍生息,逐渐在中国吉林省的边疆近海地区形成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其独特而灿烂的文化,也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际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从“清风两袖”说开去王位东“两袖清风”,是说除两袖清风之外别无所有。典故出自明朝。据都穆《都公谭纂》卷上记载:明朝时,于少保(谦)曾为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在他还京时,没有带回任何物品财产。当时河南人遍传于谦的廉洁事迹。于谦在他的《入京》诗里...  相似文献   

14.
丹洲记忆     
唐丽妮 《当代广西》2010,(12):56-56
丹洲,融江里的一个小岛,曾系明朝怀远县县城所在地,现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一个行政村,不到两平方公里,一千多人口。  相似文献   

15.
要认识中国古典建筑我们不妨以西方建筑作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可以明显地折射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建筑的政治性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性,而西方表现出很强的审美性。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建筑当作梳理世界秩序的工具,当作组织社会生活的手段,其体现为:建筑的社会地位的标识作用,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建筑言贵不言美。不同的人等所使用的建筑型制不同,所使用的营造物尺寸不同,如“公之城方九里,宫方九百步,伯之城七里,宫方七百步,子量之城五里,宫方五百步。”“天子堂九尺,诸候九尺,大夫三尺,士三尺”。甚至建…  相似文献   

16.
“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同志身边的个别工作人员借毛泽东的威望,向地方政府索要食物和土特产品。毛泽东知道后很生气,让汪东兴组织了一次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小整风”,并立下了规矩,制定了制度。这些规矩、制度后来被人称为“毛氏家规”,谁要是违反了,谁坚决走人。  相似文献   

17.
巾帼不让须眉。医院里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三尺讲台上诲人不倦的女教师,公安战线缉凶斗歹的女警察,乡村田野里科技种养的女能手……行走八桂,在广阔天地,在各条战线,巾帼风采最是那一道迷人的风景。  相似文献   

18.
“园林寂寞秋风里,白塔已削龙虎气,亭殿荒凉野草间,苍城空锁凤凰山。”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在《望江亭》一诗中感叹已落寞的南宋皇城。  相似文献   

19.
一部《朱子家训》流传甚广,而对毛泽东祖辈的家训家诫,世人却知之不多。在毛氏家族中,有一本《韶山毛氏家训家诫》在本族中世代相传,颇值得人们借鉴和效仿。韶山毛氏家训有十则:一、培植心田。一生吃着不尽,只是半点心田,摸摸此处实无愆,到处有人称羡。不看欺瞒等辈,将来堕海沉渊,吃斋念佛也徒然,心好便膺帝眷。二、品行端正。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丧尽。居心无少邪曲,行事没有乖张,光明俊伟子孙昌,莫作蛇神伎俩。三、孝养父母。终身所答不尽,惟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家孝顺。鸟雏尚知报本,人子应含逮存。  相似文献   

20.
掘地三尺,仍是珠贝。 白亮亮的贝壳镶合在一起,成为彼此无法分割的部分。一寸、一尺、一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