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鼻疽的特点,先后建立了间接血凝试验(IHA)、固相补体结合反应(SP—CFT)和固相溶血试验(SP-HLT)等血清反应。为了进一步权衡比较这三种血清反应对鼻疽马骡检疫的实践意义,以常规补体结合反应(CFT)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为依据,用其对来自鼻疽老疫区的马血清及清净区的健康马血清和马腺疫等其它5种传染病血清同步作了检测,以优选出最适用的血清反应。  相似文献   

2.
试验证明强力霉素对豚鼠急性实验鼻疽和开放性鼻疽马都有显著疗效,日量0.5毫克可使豚鼠免于鼻疽杆菌的感染,2毫克可使25/33急性鼻疽的豚鼠最终肃清体内病原菌,但复发率较高,经过20天治疗后有30%以上的豚鼠复发,即使再经过20天的治疗,仍有6/10豚鼠第二次复发并从体内分离出鼻疽杆菌。对40匹开放性鼻疽马,用强力霉素按每天每公斤体重3~8毫克等四个不同剂量肌肉注射试治,并以11匹同型病马用土霉素治疗作对照,经过半年细菌学的观察结果:8毫克强力霉素或土霉素的疗效相等,均可使4/5病畜体内消灭病原菌;2毫克强力霉素完全无效,自3匹治疗马全部分离出鼻疽杆菌。实验室和临床治疗试验结果完全一致。强力霉素与土霉素的疗效基本相同,疗效明显,均不因药量的倍增而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一、病情:近几年来在几个养马地区,陆续发现马媾疫病,呈现蔓涎流行趋势。我县初步调查,马媾疫也有发生流行,危害极大。马骡一旦感染后,适令母马、母驴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呈现子宫炎阴门肿胀有痒感,频频排尿,有时流出白色脓样物。虽有食欲,但表现进行性消瘦。随着病程延长,病势日益加剧,腰背发硬,后肢易发跛行,逐渐颜面神经麻  相似文献   

4.
类鼻疽     
类鼻疽(Meliod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912年Whitmore等在缅甸仰光从一男尸体内分离到本病病原体,当时命名为Bacilus Whitmore,首次报告了本病。此后数十年间,虽有零星人畜病例报告,但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1960年以后,对本病的研究才逐步深入;人畜中类鼻疽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报告也随之增加。人们对类鼻疽及其病原体类鼻疽杆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灌季药是中兽医常用于预防马骡普通病的方法,这在《元亨疗马集》中已有记载。目前我国北方养马地区,仍在沿用这种方法,每年春季给马骡灌春药。实践证明,这对于促进马强健康、防止疾病是具有一定作用的。陕西省著名中兽医崔涤僧老先生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生前在陕西户县行医和在我所工作时,每年春季都给马骡灌春药,但是,他灌春药并不是只用一个处方,  相似文献   

6.
鼻疽病是马属动物的一种严重疫病。本病在我区各地均有发生,对农牧业生产影响极大。 在过去曾有许多兽医学者应用过无数种药剂试治鼻疽,但都无效,所以鼻疽就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各国多采取扑杀患畜的办法来消灭本病。1953年伊朗Hessarek研究所的R.Fathi等氏曾以磺胺嘧啶——Anamorve(福尔马林处理的鼻疽菌苗)和磺胺双甲基嘧啶——鼻疽菌素治疗鼻疽病马获得一定疗效。1954年至1955年我国哈尔滨兽医科学研究所对此  相似文献   

7.
疝痛是马骡最常发的一种疾病,在马骡内科疾病中占很大的比例。该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往往呈重笃的急腹症经过,死亡率也很高。据苏联一些资料统计,马疝痛的发病率占马内科疾病的50%,占胃肠病总数的60~74%,死亡率约占总死亡数的7.4~10.36%(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家畜内科学及诊断基础》,1956年版)。在我国,据人民解放军总后兽  相似文献   

8.
《马骡驴的简易无血去势法——扎骟》一文,自《兽医科技资料》1973年第二期发表以后,很受各地兽医同志欢迎。但反映在手术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1)若遇精索较粗的马,连接两夹棍头端的细线绳易被撑断;(2)助手用细线绳在棍尾打结时,由于夹棍被手握和绳勒至紧,引起马骡抗拒跳动,给打结带来一定困难,有的马骡甚至坐地,致使夹棍滑脱,再  相似文献   

9.
马、骡胃肠病是马骡多发病,其中尤以胃肠炎和肠便秘发病、死亡较多。为了保障马骡健壮,兹将南京军区制订的《军马胃肠炎防治办法(草案)》和《军马肠便秘防治办法(草案)》, 全文转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测定马骡血压的变化,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可对许多内、外、传染等科疾病的诊断、护理和判定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Garter指出,对急性疝痛病马,根据测定血压变化就能判定预后。目前,在兽医诊疗实践中,对马骡动脉压的监测工作还存在实际困难。一般教科书所介绍的动脉压间接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差,使用时难以掌握。作者在中药麻醉实验研究中(1980年5~10月),为了观察麻醉剂对血压的影响,对几种测量血压的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改用窄袖带可以准确地测出马骡动脉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马传贫琼脂扩散反应的特异性早已被国内外大量试验材料所证实,并广泛应用。1973年兽医大学研究所改进了抗原制造方法,简化了操作程序并开始试验性推广应用。几年来共检查了疫区马骡血清三万余份,证明了马传贫琼脂扩散反应特异性强、检出率高,确是发现病马、净化疫点、控制疫情的一种有效手段和诊断方法。但同时我们在实践中也体会到,抗  相似文献   

12.
免疫荧光技术自1941年Coons等创立以来,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已作为一项新的诊断方法在免疫学、细菌学、病毒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快速诊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起到重要作用。以往,国内外对鼻疽病马的诊断多采用鼻疽菌素点眼和补体结合反应试验。近几年来,我所又建立了微量间接血凝、乳胶凝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对流免疫电泳等比较敏感的检测技术。为了探讨免疫荧光技术在鼻疽病马诊断上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本试验的研究,并且与常规的CFT及ELISA等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1984年8~10月,在弥勒县吉山区脚落召村的马骡发生一种以运动机能障碍和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慢性疾病。发病23匹(马14匹、骡9匹),占38匹马、骡的60.5%;死亡21匹(马13匹、骡8匹),致死率91.3%。血液涂片镜检16匹,检出有锥虫的10匹,检出率为62.5%,曾用205治疗,虽锥虫转阴,但病情仍继续恶化和发生死亡。从最早死亡的2匹马脑中检出脑脊髓丝虫后,根据前期治疗情况,诊断为马、骡锥虫与脑脊髓丝虫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14.
马媾疫在我国东北、西北,解放前已有流行。近几年来陕西、河南、山西等省相继发现,在某些地方流行相当严重。在诊断马媾疫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依靠找出虫体的一般诊断方法是相当困难的。应用补体结合反应诊断,由于操作繁杂,不易推广到生产单位应用。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一九六五年,我们为了探讨一种简便、灵敏的诊断方法,试用了琼脂扩散沉淀反应进行对人工感染马、驴、兔及自然感染马媾疫的患畜诊断试验,现将诊断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马骡的眼科疾病是常发病、多发病之一。但由于这类病多无生命危险,故历来未被兽医临床工作者充分重视,治疗方法很少,效果也较差。通过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毛主席无产阶级医疗卫生路线指引下,兽医研究人员纷纷奔赴三大革命第一线,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使我们逐渐认识到马骡眼病危害之严重。如果说在过去瞎马还可以拉磨拉碾的话,则今天随着电磨电碾的广泛使用,瞎马实际上失去了役用价值;军马眼病的危害就  相似文献   

16.
1967年Churchill和Biggs报道了马立克氏病的病原因子是一种疱疹病毒,但早在1950年Paterson等已发现,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鸡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未感染的对照组高些。由于人类已广泛地被五种人的疱疹病毒所感染,所以把MDV感染的小鸡作为研究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是很有意义的。现将1977~1985年间Fabricant和Minick等的试验简要介绍如下。 (一)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试验 4组小公鸡都是美国康乃尔大学饲养的白来航P系SPF鸡,用100PFU低毒力的MDV CU-2株感染两组小鸡,隔离饲养;另两组不感染MDV,作为对照。0~15周龄这4组小鸡都饲喂含胆固醇0.025%(W/W)的饲料(以下简称普通饲料)。从第16周开始,一组感染小鸡和  相似文献   

17.
马骡直肠破裂,是兽医临床上常见的意外创伤之一,多发生于直肠检查或直肠破结过程中,一旦发生直肠全层破裂,由于手术经路曲折,抢救难于成功,最终常导致病马死亡。我在1978年春研制了一套马骡直肠破裂缝合器械,可以把看不见的术部变为看得见,把体内操作变为体外操作,经4例病马和28次实习手术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腹部穿刺和腹水细胞学分析作为马属动物急腹症的诊断手段和参考指标,国外早有报道,国内报道较少。两年来我们对100例马骡(马86、骡14)危重便秘,经临床观察、直肠检查确定便秘部位和性质,对继发肠扭转、肠变位的及时采取开腹探查确定便秘部位或扭转的肠段,并进行了腹腔液和血液的化验检查。腹腔液检查颜色、混浊度、比重、李凡他反应、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同时作了血球压积、CO_2结合力、范登白试验,这里不作分析。检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准备打仗”的教导,为使马骡耳针麻醉更加适于战时需要,我们在学习兽医大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摸索出马骡耳麻新穴,经15例手术的实践证明,用一针一穴即可达到麻醉。 例如我们收治一匹盲肠尖变位粘连的病马,采取耳麻手术治疗,术前每分钟呼吸12次,  相似文献   

20.
马媾疫锥虫病在我国呈地方性流行,对种马危害严重。但不论采用临床诊断、显微镜检查或动物接种试验,都不易确诊。虽然在血清学检查方面补体结合反应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但操作复杂,费时费力。近年来应用微量间接血凝试验(MIHA)进行诊断已见有报告。本试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家兔人工感染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equiperdum)血清抗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目前国内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