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人大建设》2009,(7):54-54
《中国社会科学》近期刊发韩庆祥的文章指出,正确理解机会平等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人们原初起点的不平等对分配公正和结果公正影响的长期性。在中国传统社会甚至今天,这种影响始终存在,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某些人的一生。二是原初起点的不平等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双重性。一般来说,这种影响有利于强势群体而不利于弱势群体;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有利于建立社会生活秩序,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人的原初状况都是一样的,那么如何进行社会劳动分2127没有分工,怎样建立合理的社会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12,(2):71-71
卞桂平在《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中国人内涵有三种精神品性:儒家的进取、道家的超脱及佛家的超越。三种精神形态的共生互动构成中国人内在富有弹性的精神结构,使人们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不失安身立命的基地。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年,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彷徨、  相似文献   

3.
一、公共权力腐败的社会根源 腐败的社会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根源就是个人社会角色的多重性。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角色包含两个内容:任何一种角色都与一系列行为模式相关,一定的角色必有相应的权利义务;角色是人们对处于一定社会位置的人的行为期待,社会要求每一个人按自己的角色行事。  相似文献   

4.
法律的目标应该是“扬善抑恶” 《新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 郑永年:什么叫社会呢?一个人不叫社会,三个人以上叫群体,群体要想生长在一起,就需要道德。没有道德的群体不叫社会,没有道德个人是生存不下去的。《新周刊》:道德国度却面临着道德危机,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三十多年,它为中国的前行减少了人口爆炸的风险。但是它也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失独家庭就是如此。据相关机构统计,目前在全国失独家庭至少有一百多万个,每年还以7.6万个家庭在增加。这个数据让人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失独家庭的产生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并已成为中国转型时期一个风险要素,这样的风险不应让失独家庭独自承担,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共同作为。  相似文献   

6.
被妖魔化了的“陌生人”贺新:今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寇教授,对此,您怎么看?“陌生入社会”又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寇东亮: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但人们对这种转型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拒斥甚至否定。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对多数人来说,“熟人”因知根知底,便认为是可亲可信的,而“陌生人”因其来历不明或形迹可疑而被不少人视为潜在的“坏人…敌人”,则是可疑可怕的,甚至被视为可怕的“妖魔”。多数人总是以防范的心态面对“陌生人”,告诫自己或劝诫亲朋好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陌生人交往”。另有一部分人则信奉脸厚心黑、情感冷淡、道德冷漠、为人冷酷等,通过瞒、骗、欺诈等手段,伤害或损害“陌生人”。  相似文献   

7.
三年前,在中国曾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绿色“革命”,胡锦涛主席首次公开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中国正逐步创造着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绿色奇迹。而这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背后,有一个人一直为中国发展绿色经济默默地建言献策。他就是研究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之路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从社会理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构想三个层次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理论解读和实践运用。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构想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有成效的、有创见的。但是,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毛泽东晚年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构想"的认识和实践方面的确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  相似文献   

9.
过去30年,中国的物质现代化取得很大成就。然而,精神层面的问题目益凸显: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社会浮躁之气日盛,优雅之风渐失……今日中国的辉煌,与每一个中国人埋头苦干、专事生产分不开,但同时也应认真审视和反思:物质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人生价值与理想信念”(笔谈四篇)——人生与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人的生命不是简单的一维现象,而是一个多向度延伸着、不断变动着的三维现象。正如现在已经公认的,人的年龄可以有三个:生理年龄、社会年龄、心理年龄一样,每一个人也都有三重性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人有自然生命,也就是物质生理存在。人作为大自然的一种生灵,从生到死,饮食生息,三灾八难,五痨七伤,大概都有相同的情况,跟动物也差不太多。这是人的有形生命。  人有社会生命,也就是人的社会存在——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体现出来:每担当一个角色,就有一重社会生命。所以就有…  相似文献   

11.
“人生价值与理想信念”(笔谈四篇)——人生与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生命不是简单的一维现象,而是一个多向度延伸着、不断变动着的三维现象。正如现在已经公认的,人的年龄可以有三个:生理年龄、社会年龄、心理年龄一样,每一个人也都有三重性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2.
孙晓青 《小康》2009,(7):46-51
自有制度开始,婚姻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大概很难有什么问题像婚姻问题这样,让人们保持如此经久不衰的兴趣和持久争论的热情。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或是社会机构来说,都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婚姻问题至少与以下三个问0‘题息息相关:爱情、性和政治。这使问题变得十分繁难,  相似文献   

13.
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创新成果,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中国共产党基于对经典革命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与百年奋斗实践经验的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彰显了革命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意蕴,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以党的领导作为本质要求与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是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与整体性跃迁。从这个意义上看,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与领导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党要以自身作为逻辑起点,增强历史自觉与实践自觉,从政治引领、价值引领、思想引领、生态引领、方法引领五个维度建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路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有网友说,中国社会太复杂,我宁做幸福的猪,不做痛苦的人;而2000多年前先哲苏格拉底曾说,我宁愿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做一个幸福的猪。我们发现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幸福就是一种理想,不可能得到;幸福是忽悠;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思想十分活跃,各种思潮纷然杂陈。五花八门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竞相登场。最终又都昙花一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传入中国不久的马克思主义,很快以其科学真理性,在同各种思潮的争鸣交锋中,站到了社会思想大潮的前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到这面旗帜下,指导中国革命不断打开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前,“圣经”、“圣诞”、“圣诞节”等词语已见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表达的意义与基督教的概念不同。将儒家经典视为“圣经”,反映了儒家经典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和人们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经历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巨大冲击,中国历史上的圣诞节已为人们所淡忘,但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丰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观看20世纪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归之为"社会革命"的范畴.按照这一观点,20世纪的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渐进的社会革命的时代.而资本主义的竞争和积累机制、阶级斗争以及不同政治力量通过政府发挥的作用是驱动变革的动力机制中的三个核心要素.从这一社会革命的角度,人们可以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现象,包括社会民主党的历史作用,有一个多层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社会革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理论探索中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生成逻辑看,经历了发轫、确立、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四个时期,构成以历史唯物主义演进为主线,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目的,不断形成总体性研究思维的过程。从其思想要义看,形成了以革命生成论、革命主体论、革命形式论和革命目的论“四位一体”为架构的理论逻辑体系。从其分析范式看,形成了现代性批判、人民性取向、世界历史视角“三位一体”的研究逻辑。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当代发展,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开辟伟大社会革命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人大建设》2006,(1):54-54
吴志民近日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现在,人们对于社会不公正造成了社会不和谐和不稳定现象。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但是,对于社会不公正现象对经济领域造成的负面影响.尚无足够的重视。社会不公正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骆杰  朱江 《时事报告》2006,(5):60-61
两会的召开,使“十一五”规划蓝图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4%,而增量已占世界的14%,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形容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中国人就这样来了。”那么,我们将有一个什么样的“十一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