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社会发展动力的多元性透视全面改革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发展是社会内部多种动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社会发展动力是多元性的一个系统。社会发展动力的多元性决定了作为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改革也是全面的 ,不能单独在某一领域中进行 ,必须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系统中诸类型的子系统的矛盾共同起作用,而产生的合力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起码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从宏观上去进行把握。第一、以内部矛盾为根据的根本动力和以外部矛盾为条件的辅助动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力。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系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根据,是根本动力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部矛盾系统的正确解决,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是辅助动力和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3,(4):62-62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在今年3月5日《经济观察报》撰文指出,当前应确立社会转型的新思维。可以说,30年前我们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今后30年,要在这个基础上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经济缺乏活力是因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社会矛盾突出是因为老百姓缺少说理的地方;体制脆弱是因为无法提供公平正义:甚至道德滑坡也与缺乏公平正义的支撑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7)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的国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状况出发,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进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论,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论"和习近平的"综合动力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论体系。这些理论抓住了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矛盾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和社会发展动力学说,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其核心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有利于社会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只有忠实履行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团体到团体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社会团体的称谓并不 统一,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非政府 组织这一称谓。按照《联合国宪章》 第71条的精神,非政府组织应是指 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 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慈善机 构、援助组织、青年团体、宗教组 织、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 等等。"非政府组织"大致可以分为 两类:一是互益型社会团体;二是 公益型社会团体。社会法以社会团 体为调整对象。社会法赋予社会团 体以组织、管理、协调、解决纠纷 的权力;以及社会团体派出代表与 其他团体交涉,参与国家法律、政 策的制定,发动社会运动的权利。 工会是典型的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契约论到契约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契约的观念源远流长。与其说社会契约论是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不如说它是一种提供民主社会建设蓝图的学说。而且 ,在现代社会中 ,社会契约论这一理想性观念已经和正在变成现实的契约社会  相似文献   

9.
当前有一种倾向,认为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有失社会公正与公平等,是由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和市场化不到位造成的,认为只要市场改革和市场化到位了,我国的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制度创新不断取得新成就:多元化分配方式日益完善,多样化分配主体基本形成,多层化分配层次深入发展,均衡协调的分配原则逐步确立。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由制度创新转向机制构建,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建立基本制度体系下的良性运行机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要素报酬机制,优化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利益均衡机制,重构技术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08,(14):5-5
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型,曾在法学界和理论界有过一场非常大的争论。就是1978年后伴随着思想解放、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过一场人治和法制的讨论,启动了对于法的全面认识。什么叫法?究竟什么是法制和法治?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发展两大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2003,(3)
在“农民大国”的现有国情条件下,不能单从经济的视角审视农业问题,而应从“农业、农村、农民”三维视角综合看问题。“农业”是个产业、经济范畴的问题, “农村”是组织形式的问题, “农民”是人口基数大,人往哪里去的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型,这三个问题越来越交错在一起,在农民增收缓慢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以往阶级社会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新型的矛盾。这种新型的社会矛盾有着如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表现: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一种非对抗型的矛盾人类历史上各个社会形态中的矛盾,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对抗型和非对抗型的矛盾。这同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的分法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所区别。对抗型的社会矛盾必然是对抗性的社会矛盾,这是共同之处,但对抗性的社会矛盾中,有些  相似文献   

14.
戴韶华 《学理论》2009,(19):27-28
邓小平的“猫论”最主要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坚持生产力标准。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只有从社会实际出发,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解放思想,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特别是通过政治体制上改革的逐步深化,正确处理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利益关系,并加以制度化、法制化,以此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的入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这需要沿着既定的方向以更加务实和坚韧的态度深化改革,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总趋势的思想武器 ,我们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新变化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动因,在于各种社会动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力.而构成社会合力的各种动力之间,由于所处的坐标系不同,又可区分为不同类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动力问题是社会主义现实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的、迫切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拟就研究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研究该问题的方法论原则作以探索性的讨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要正确地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动力,揭示其固有的规律和特征,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这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外,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具体的原则。首先,必须坚持从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出发,深入研究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矛盾,到活生生的社会主义现存的矛盾运动中去发现真理,从而获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动力问题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试从利益视角解析当前社会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理论探讨》2006,1(5):16-19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各种利益的冲突和碰撞,这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最突出特点,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最根本诱因。正确地从利益视角解析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危机,协调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稳定: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和发展需要有一个也必须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社会的稳定,那就意味着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中断;意味着已有的改革和发展成果的丧失;意味着人民的生活要陷入苦难的状态之中;意味着综合国力的削弱。复杂的时代条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进而对中国的社会稳定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就业的压力;贫困问题;贫富差距明显拉大;社会安全网的薄弱;社会焦虑现象的存在。为了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应当做:确立起基本立足点;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民众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和基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此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发展呈现出下述阶段性特征:物质性矛盾与文化性矛盾、政治性矛盾并存,简单矛盾向复杂矛盾转变,接触性矛盾向非接触性矛盾延伸,隐性矛盾向显性矛盾发展.这些特征同时并存、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我国社会发展处于矛盾凸显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矛盾发展的这些特征,对于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