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大宗李世民在敢死谏的宰相魏征死后十分悲痛地说:“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此后,唐太宗的“三镜”之说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其走上仕途、卸任调动、告老退休直至最后死亡,在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时时映照出这些人或真或假、友善或恶、或美或丑的形象来。以“调”为镜,可以见优劣官员调离时,老百性的反映如何,是赞颂、是于写,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一个鉴定。有则笑话说,某地方官临和任时,当地民众给…  相似文献   

2.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的溢美之辞,似乎不能算定论。待他离任之后,不在其位,群众对他的评价如何.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职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为官者离任后,百姓的顾虑少了,包袱扔了,胆子太了,敢说真话了.也就能识“庐山真面目”了。  相似文献   

3.
过去有句话叫:“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话是很有点辨证意味的。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得到的溢美之辞,似乎不能算定评。待他离任之后,不在其位,群众对他无所顾忌了,这时的评价如何,或是赞颂,或是詈骂,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  相似文献   

4.
过去有句话叫“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话很有点辩证意味。为政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得到的溢美之辞,似乎不能算定评。待他离任之后,不在其位,群众对他无所顾忌了,这时的评价如何,或是赞颂,或是詈骂,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  相似文献   

5.
陈科霖  谷志军 《政治学研究》2022,(1):117-128+159-16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干部选拔标准和地方官员的行为逻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注意力分配的视角,从“创造政绩的约束条件”以及“创造政绩的理性选择”两个维度出发,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地方官员间的晋升竞赛的本质是地方官员在有限注意力前提下针对不同行政任务的注意力分配基础上的多元政绩竞争。对中国地方官员多任务竞逐的经验加以考察并进行类型学建构,可以发现地方官员面临着运动性任务、竞逐性任务、日常性任务以及约束性任务的多目标考核。在此基础上,中国地方官员的政绩竞争呈现出“直通赛”“锦标赛”“资格赛”“淘汰赛”并存的多元政绩竞赛格局。对“多元政绩竞赛”分析框架的“小切口”建构,有助于为进一步认识“地方官员行为与国家治理逻辑”的“大问题”提供新的进路及可能。  相似文献   

6.
《五灯会元》上曾说:“劝君不用顽镌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对党员干部而言,“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在群众“口碑”里,既有政治、又有官德;既有党性、又有品行;既有原则、又有人格。群众的“口碑”是透视政绩的显微镜,能观察出政绩的真与假;是照亮官德的一面镜,能照出官德的美与丑;是验证廉政的试金石,能验出从政的廉与贪;  相似文献   

7.
某地一位主要领导同志在基层调研稳定工作时说:“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抓好经济、促进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同样也是政绩。”这一番话,可以引发对干部政绩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求知》2009,(11):47-47
朱铁志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一个领导干部的工作是否“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由谁来评价?当然首先是由群众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由谁来评价?当然也是群众。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绩”、“政绩”由谁来评价?还是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时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为了获取个人“政绩”,纷纷抢着上马“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当地是否真正需要或是否迫切需要这些项目,也不顾政府口袋里是否有钱,有的地方竞预支、花光未来若干年的政府财政收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举债建别墅的尴尬局面。有人形象地把这种不考虑发展效果而片面追求政绩的现象称作“政绩饥渴症”。“政绩饥渴症”有违客观规律,背离发展目的,有害群众根本利益。透视“政绩饥渴症”的表现,分析“政绩饥渴症”的病因,提出医治“政绩饥渴症”的对策,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0.
离任是面镜     
胡昌方 《党政论坛》2009,(13):63-63
有道是:“为官离任是面镜,美丑全在明镜中”。这里,姑且摄取几个“形象”美好、值得推崇的镜头: 离任钱囊空。古语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其实,昔今官员,并非全然。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石家庄市纪委书记姜瑞峰因铁面无私,被群众尊为“黑脸”。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纪委书记的形象应该是:腐败分子感到可畏,老百姓感到可亲,党员干部感到可敬。可畏、可亲、可敬,多么令人感动的“三可”!与这位“三可”书记截然不同的是,少数干部论政绩无所作...  相似文献   

12.
某镇要拓宽一条街道,征求群众意见时,不少人都说:“好是好,就怕又要搞摊派。”某村的一座桥梁年久失修,人车行走很不方便,村干部打算重新修建,与群众商量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是好,就怕又要搞集资。”现实生活中,不少地方的领导同志都想为群众办点实事,做点好事,诸如修桥、修路、盖学校、办市场等等。然而,群众却对此响应不那么热烈,甚至反应冷淡。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好事、实事群众不需要,而是过去有些干部为了出政绩,急功近利,打着‘人民事业人民办”的旗号,眼睛盯着群众的口袋,大部或全部向群众集资摊派。久而…  相似文献   

13.
白杨林 《党政论坛》2013,(13):64-64
不少地方在考察干部政绩时,往往以经济发展为依据,导致“短平快”式发展的咄现,为以后的发展留下许多“欠账”。其实,不透支发展潜力,为未来发展预留潜力,也是一种政绩,是子孙后代永远受益的政绩,是“利在千秋”的政绩。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突破,否则今后作为“理论摆设”的可能都难了。三是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密切党群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迄今为止,联系群众方面的法律条文不多,有几条都是非常空洞原则的,没有具体的约束力。制度方面,有的只是群团工作部门的几条,尚不如某经理或某书记一句话。更何况,许多官员本来就是上级或某领导提名走过场“选”的。脱离群众上台,当然就只能干脱离群众的事了。因此,“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课题”,如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值班制度,领导处理来信来访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到基层锻…  相似文献   

15.
湖南长沙市委书3己阳宝华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了一番很耐人寻味的心里话:“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做不到,也千万不要造孽一方。”他又说:“为官一任,留下政绩不易,但也要留下痕迹,无论如何不要留下劣迹。”这番话,值得每个地方官员认认真真地思考思考。从古至今,造福一方的人真是数不胜数、李冰修都江堰是造福一方,李春修赵州桥是造福一方,苏东坡在杭州筑“苏公堤”,左宗棠在新疆栽“左公柳”,也都是造福一方。作为一个河北人,我常以生长在名牌产品“小站稻”的产地而自豪。但直到最近读书才发现,在宋代以前,…  相似文献   

16.
本意是使我国吏治进入“能上能下”有效运行的官员复出机制,却面临着非公开化、非责任化、非透明化、社会认同度低的困境。要有效解决被问责官员复出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是完善问责的基础,明晰官员的职责和构建相应问责程序,这是建立被问责官员正常复出机制的前提;二是转变问责的模式,由“权力问责”转变为“制度问责”,使被问责官员复出具有制度上的正当性;三是建立官员复出的回应机制,使体制外的“权利问责”与体制内的“权力问责”、“制度问责”形成完整体系,以减少官员复出的外部阻力。四是建立多元化的问责主体,以提高官员复出的社会认同度。  相似文献   

17.
政绩评价的价值取向和确定性对于重塑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政绩成本”意识缺失的表现1、为取得政绩的数量和规模,不计成本地搞大投入一些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看待一个下级领导干部有没有作为,经常只看所谓的“政绩”,而不计其成本;有些地方政府和行政官员为了尽快出“政绩”,以实现政绩数量或规模最大化,不惜付出巨大的政绩成本。特别是如此创造政绩的行政官员被提拔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后来者效仿他们。2、以经济指标代替政绩,干部评价指标不全面人们经常看到对领导政绩的考核侧重于各种经济指标,看一个领导的能力高低、政绩大小,往往把生产…  相似文献   

18.
郑卫国 《党政论坛》2008,(18):49-49
“功利”型战略创新。有些领导者在推动领导战略创新时总是存在着某种不正当的功利心理,急功近利,尤其是把提拔当做唯一的追求,有利于提拔的事便不惜代价地去做,不利于提拔的事便不做,在工作中不是把重心放在群众的需要上,而是放在琢磨个人的进退上。最为突出的是把领导战略创新指向制造“政绩”,一切创新都围绕“政绩”展开,对修大马路、立大高楼、建大广场情有独钟,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却漠不关心;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却不愿投入精力;对见效快的项目催促上马,对长远的发展却无暇顾及。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不愿孤独地埋头做事,怀有侥幸心理;盼着买张彩票,就能撞上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盼着参加选美、选秀,一夜之间“成为名人”;盼着上了互联网,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盼着嫁个有钱人,少走些弯路,得到个“现货”。官员浮躁为政绩,百姓浮躁为成功,专家浮躁为名利……在当下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0.
彭广荣 《党政论坛》2008,(15):64-64
何谓“大局”?任仲平先生曾指出:“凡是涉及全局的事,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涉及国家命运前途的事,就是大局”那么,作为一名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大局观呢?在我看来,首先,他必须以国家和群众的整体利益为追求.而不能以牺牲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来满足地方、部门和个人的局部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