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开源运动和创作共用运动为代表的知识共享运动主张摈弃传统的知识创作和权利许可模式,是反知识产权思潮在实践领域的体现。知识共享运动特有的知识创作和权利许可模式,使权利人面临著作权保护和管理困境。引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应对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弥补权利人个人维权和管理能力的不足,但基于知识共享运动作品创作与权利许可特性,知识共享运动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在制度设计上应与音乐和文字作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型的著作权授权方式,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在世界各地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在阐述知识共享产生之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构成要素、种类及实施例,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郭鶱 《法制与社会》2014,(8):253-254
知识共享(CC)是一个为创作作品提供一系列著作权许可方式的非营利组织。通过独特的授权方式,CC协议将对著作权的利用从传统的"所有权利保留"模式,发展为灵活的"一些权利保留"模式,使得作品能更为广泛地流通与改编,为其他人提供创作及共享基础的同时也保留了原创作者的著作权。本文以"知识共享中国大陆网站"介绍的知识为背景,从CC版权许可模式的基本内容出发,简要论述了CC版权许可模式在商业上存在的优势和弊端。  相似文献   

4.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目的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实现知识创造成果的合法分享、再使用与演绎.该协议既符合网络环境下对规则统一的要求,又具备在本司法管辖区受到法院支持的基本条件.对中国社会而言,知识共享模式可以帮助培育一种全社会自觉分享的意识与态度,并利用对知识产权的平衡保护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文化发展.同时,作为开放许可的法律工具,知识共享许可支持从合法共享中发展起来的替代性的权利实现方式或者商业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博客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虽然从本质上来讲,博客空间内作品的著作权也受著作权法规制,但由于其在网络的大背景下,具有自己独特的版权问题。为了能使互联网上公众与作者的利益能够得到平衡,可以引入知识共享协议。  相似文献   

6.
杨斌  刘智鹏 《法制与社会》2011,(13):47-48,56
网络环境下著作的获取较为便利,但是这种技术性的可能因为受到现行法的制约没有得到最大化的体现,现实下的作品利用仍然面临种种困境。现行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著作权的完整全面保护给知识扩散留下的空间不尽合理,从著作权人角度来看,在著作权制度下释放作品促进传播不够便利,从利用者角度来看,作品利用的诸多现实困境亟待制度上的突破。创作共享制度正是本着扩大公共领域的宗旨,在著作权体制外开辟了新的知识扩散路径。  相似文献   

7.
石倩 《法制与社会》2012,(33):23-24
本文从权利穷竭的概念入手,分析著作权权利穷竭制度建立的条件。通过剖析著作财产权是否适用权利穷竭原则,进一步明确权利穷竭原则在著作权法中的具体应用,由著作权权利穷竭的地域性问题,引出著作权平行进口,而且通过对比著作权平行进口的利弊,鼓励著作权的平行进口,适当的引用平行进口,吸收国外的经验,保证作品的传播,并对完善著作权权利穷竭的知识体系以及规范著作权平行进口,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8.
王琳泷 《法制与社会》2012,(33):272-273
创作共用协议是立足于著作权,以合同法为依托,以许可的方式将本属于作者著作权中专有权利的部分来供他人使用的一种许可合同。知识共享组织作为维持和研究该协议的非营利性机构,称"其唯一的目标就是:在默认的限制性规则日益增多的今天,构建一个合理、灵活的著作权体系。"这样的公共许可协议从我国合同法的角度分析是能够成立的。同时在违反该许可的情况下,我国的法律体系也能够给予相应的救济。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法》通过构建"持有人"这一特殊民事主体概念,赋予持有人传承使用、知情同意和利益分享等权利。遵循IGC"保护传统知识"议题中对于传统知识保护的例外和权利限制理念,通过界定商业性使用行为,以及借鉴著作权转换性合理使用制度构建中医药传统知识商业性合理使用的权利限制规则,为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专有权利保护制度奠定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品的无体性导致了知识产权权利边界确定上的困难。知识产品固有的有形载体有助于知识产权权利边界的确定。同时,知识产权公示制度对于知识产权权利边界的确定亦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可自动取得的著作权和一些新型知识产权并不以登记为获权前提,但登记却是知识产权公示制度中对权利边界界定最具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