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韧 《党政论坛》2010,(5):38-39
近年来,从“华南虎”到“躲猫猫”,从周久耕到“执法倒钩”事件等,都引起社会媒体高度关注,让政府强烈地感受到了媒体的威力,感受到传统社会治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传媒时代和信息社会,不论你是否喜欢,媒体和舆论已经必须被高度重视。如果对媒体及其特点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很可能你就把怨气撒在记者身上,对工作不利。如何成功、妥善、有效地引导和掌控舆论,已经成为执政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从"华南虎"到"躲猫猫",从周久耕到"执法倒钩"事件等,都引起社会媒体商度关注,让政府强烈地感受到了媒体的威力,感受到传统社会治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传媒时代和信息社会,不论你是否喜欢,媒体和舆论已经必须被高度重视.如果对媒体及其特点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很可能你就把怨气撒在记者身上,对工作不利.如何成功、妥善、有效地引导和掌控舆论,已经成为执政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当前,"文化自觉"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媒体的建设发展中,而有关媒体自律的探讨多半存在于发展较为成熟的社会媒体中,而作为新兴传媒成员的校园媒体虽然已获得了数亿拥趸,但对其健康发展的探索、有效管控的研究还远远跟不上蓬勃发展的现状。因而,以苏州大学研究生校园传媒为例,希望能够探寻出一条校园传媒自觉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传媒伦理是指媒体在契入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伦理意识、伦理活动、伦理关系。传媒伦理的核心内容集中表现为媒体所特有的伦理价值取向,其功能在于有效调节、规范和引导媒体行为,促进媒体目标的实现。传媒伦理必须找到合理的价值基础。公共利益既是传媒伦理建设的出发点,又是传媒伦理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理应成为传媒伦理的价值基础。同时,以公共利益作为传媒伦理的价值基础,实现了义务论与目的论的统一和升华,使传媒伦理具备了很强的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5.
现代传媒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最大的是现代传媒类型中的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现代传媒具有多元化、信息海量性、便捷性、交互性强、影响深远等特点,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特点和优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6亿,规模居世界首位。有关研究预测,2010年传播领域超过70%的事实信息的提供者将不是专业的传媒机构和传媒人,而是在线发表见解的网民。当大量网民创造出海量内容的时候,传播由“教堂”演变为“集市”,网络成为多样化的“意见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7.
《民主》2012,(3):10-1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论具有表达快捷、参与度高、涉及面广、超越常规媒体形式等特点,已成为新时期民间舆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对大众传媒与化解社会风险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表明,充分利用传媒的作用,有利于消除各种隐性或显性风险,缓解社会张力,促进社会和谐.政府对其积极作用应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议程设置犟握话语主导权,使大众媒体尽力避免传递、扩散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心理恐慌的风险信息.并通过完善现有法规、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等措施对大众传媒进行合理监管.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是推动社会政治沟通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步伐加快,颇具特色,促使传统社会政治沟通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文章着眼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要求,在分析我国媒体融合现状、总结融合时代媒体政治沟通与信息传播新变化与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加强法治监督、强化媒体行业自律、袪除技术壁垒、推进网络问政制度改革等方略举措,不断优化传媒政治沟通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移动数字媒体呈现出裂变式发展态势,引发了传媒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移动数字媒体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供给、信息传播和信息获取方式,从而使城市形象传播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加强移动数字媒体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形象传播效率、提升传播品质、优化传播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移动数字媒体在整体规划布局、媒介资源整合、平台监管、市场化运营等方面,还存在制约城市形象有效传播的一系列问题。优化移动数字媒体建设路径,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大力整合媒体资源,建立城市形象传播的联动机制;确立用户思维,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监管体系,确保其运行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数据新媒体时代需要自己的传媒精神。根据信息生产及传播方式的不同分析整合大数据,为受众提供正能量的媒体文化和个性化专业信息,以中国梦为灵魂开创社会文明新境界和社会科学新纪元,是铸造当代中国传媒精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网络体裁是信息交流技术所承载的交际工具和媒体在电子媒介的互动中所创生的结果.体裁互文性是形成语言的动态性或异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网络体裁的研究基础,以电子通讯为例分析了体裁互文性如何使体裁文本、话语社区、社会认知与社会批评等领域内创造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快速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也标志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全媒体时代下,面对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压力,广播电视传媒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作为广大民众传播声音、图像节目的重要媒介,如何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是广播电视传媒当下最应该注重的问题。全媒体时代下,人们对广播电视传媒的社会责任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广播电视传媒的社会责任以及职业素养,提升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保持和扩大广播电视传媒的影响力,创新新的发展方式,是全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传媒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全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传媒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全媒体时代下其社会责任和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策略,对其在全媒体时代下新形式的发展也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传媒既是政府行政的重要工具,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对象.传媒事业是社会需要的产物,是在社会发展中分离出来的一个行业.传媒作为一个行业,它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履行好这些角色是传媒的社会责任.传媒作为一种职业,它有自己的职业规范和运作规律.政府在对公共舆论进行引导时,必须要尊重媒体的职业特征,规范自身的管理权限,在把握媒体运作规律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网络美好生活是一种网络化的生存状态和过程,也是对网络社会和谐交往与幸福表达的价值追求。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市场上不可或缺的载体,其内容符码化、形式碎片化、主体平等化与社交虚拟化的特征使其迅猛发展。但在传播过程中,因算法推荐与人工审核的缺失、平台治理与网络法律法规的乏力、流量驱动与用户媒介素养的不足等原因导致短视频传播出现内容真假难辨、低俗信息泛滥、侵权乱象丛生、“电子鸦片”成瘾等伦理失范现象。有效应对短视频传播伦理失范问题,需要用户、平台、政府和社会多方协作,加强网民媒介素养与理性判断能力以提升用户素养,构建合理的盈利模式与审核机制以加强平台自律,完善相关网络法规与伦理规范以推进法制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与监督作用以完善社会监督,合力打造优质文明的短视频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16.
王阁 《理论探索》2011,(2):126-130
影响性诉讼是呈现传媒与司法关系的集中场景。传媒与司法在影响性诉讼中的协作关系表现为:传媒助推司法对影响性诉讼的解决,司法规范并便利传媒对影响性诉讼的报道。传媒与司法在影响性诉讼中的冲突关系表现为:传媒越位干预司法导致对影响性诉讼的审判背离法律,司法对传媒的不当限制导致媒体监督权和公众知情权无法正常行使。在影响性诉讼中构建传媒与司法的合理关系,应注意在司法中遵从信息披露限制,增强传媒的社会责任和公共使命,完善传媒行使正当权利受阻时的应急救济机制,遵循合法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吴丹 《学理论》2010,(8):102-103
现代传媒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传媒以其先进的技术和传播信息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影响着国家文化安全。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现代传媒的社会功能,强化现代传媒的正面教育功能,有效克服现代传媒的弊端,发挥其积极因素以促进当代中国社会顺利转型,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正>在信息社会,万物互网时代,互联网本身已演变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发展的价值追求。互联网思维的实质就是用互联网的模式来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呈现出创新、民主、开放、自由、互动、共享、共创特点。"互联网思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习近平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网络"哥""姐"现象愈演愈烈,各种"哥""姐"人物层出不穷,这是过度逐利的、社会责任缺失的传媒对公众不当引导的结果,同时也构成了当前"传媒-公众"之间的不自觉共谋的特殊景观。将试着解读网络"哥""姐"热现象背后所凸显的传媒社会责任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2012年1月1日起,江苏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人员,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特殊岗位等确需采用其他办法选拔任用人员外,一律实行公开招聘。今后,该省事业单位招聘岗位、数量,应聘人员条件、招聘办法等信息,将免费公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