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如何,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民主、进步、文明程度。目前,在我国的刑事诉讼过程中,人权保障问题已引起重视并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但仍不够完善,我们应从法律规定、司法程序、司法监督等方面完善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机制,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姚龙 《学理论》2010,(26):135-136
虽然人权保障已日益成为世界和我国当前普遍认同的一种法律价值。但是反思当前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被告人权利保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侦查羁押期间权利保障措施阙如、侦查程序终结缺期间限制、法律援助不到位、技术侦查缺乏法律规定、刑讯逼供禁而不绝等。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被告人权利保障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边慧亮 《学理论》2013,(16):123-124
通观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明确重新研究的必要性,揭示刑事诉讼的法律本质属性,即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刑事诉讼无论作为现代国家的治理方式、现代社会的管理方式,还是现代人权的保障方式,都始终蕴含着某种现代公法契约精神,即"法锁"观念。  相似文献   

4.
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是宪政的终极价值。宪法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规定,使人权从基于自然法基础上的自然权利转换为基于制定和认可的法律权利。宪政不仅提供人权保障,而且促进人权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加强宪政体制下的人权保障,需要进一步扩大宪法确认公民权利的范围,建立起不同层次法律规范配套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通过制定人权保障法、设立专门的人权保障机构、建立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法诉讼制度,切实把人权保障纳入宪政体制,同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防止权力对权利的侵犯。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2)
人权逐渐被规定为一项国际法准则是随着现代人权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人们对人权保障的要求逐渐提升,死刑制度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死刑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理论根源,其中死刑犯的人权保障问题,是现代死刑制度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时代的主题,和谐法制目标的实现便成为法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就刑事诉讼领域而言,人权保障则是刑事司法和谐的基石。从被害人和被告人的角度,在和谐语境下解读刑事诉讼活动中的权利保障问题,发现制度的建构尤为必要,特别是按照刑事诉讼活动的逻辑顺序,侦查活动的司法审查制度、国家补偿制度和刑事调解制度在各自所处的诉讼阶段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焦悦勤 《理论探索》2007,(5):150-153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在多方面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保障,但是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这突出表现为未从根本上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其聘请的律师或辩护人行使权利缺乏程序保障,强制措施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刑事辩护风险过大,等等。完善我国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制度,应当确立不利益禁止变更原则,设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建立有效的侦查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8.
战后,人权观念已经从消极的自然权利向积极的社会权利发展.住房权作为第二代人权被国际公约提出后,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和立法保障,成为政府的法定义务.我国应该加强对住房权的重视和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9.
宪法刑事诉讼条款的完善与否,从某个方面来看,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权保障水平的高低,我国现行宪法中刑事诉讼条款不但数量少,而且设计得不尽科学,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30)
结合念斌案件中无罪判决后再次确定犯罪嫌疑人的条件、发回重审次数以及终审判决效力的法律思考,以该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双重危险原则的诉讼价值以及引入我国刑事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阐述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一系列关于告密者如何处罚的难题引发了了人们对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广泛争论。因循哈特与富勒的足迹,运用法哲学的分析方法,探讨道德在法律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以及实证主义法学提倡的道德与法律分离所走入的歧途,在保障基本人权的前提下可有效解决道德与法律关系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公安执法思维方式只有从政治思维、道德思维、常识思维转换为法律思维,才能够全面推动公安执法规范化的实现。在这一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中,人权保障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要求从法律的视角来理解人权保障以及坚持以法律的手段来实现人权保障。具体到公安执法过程中,首先是要求人权保障对象的全面性,也就是在公安执法过程中不偏向于保障某一个群体或某一类对象的人权,而是平等地、普遍地实现人权保障。其次是要求人权保障内容的广泛性,既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也要保障公民的普通权利,从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方面共同实现人权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公安执法行为自身具有整体性视角,这不仅要求立法上予以完善,而且对公安干警的法律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目的双重论没有能够准确地阐释现代刑事诉讼目的理论的本质特征,在实践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后果。重构后的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仍应具有二元性,即在保障人权的同时,控制犯罪;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则需强调人权保障优先。  相似文献   

14.
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是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任何人,一旦被证实触犯了刑法都应毫无例外地接受法律的制裁。然而在罪行被最终确定之前,基于无罪推定原则,被追诉人享有身份清白的假定,亦毋庸容忍正当权利被剥夺和歧视。刑事法律被视为人权保障书,其本意就是通过限制公权力的恣意妄为来保证被追诉人的清白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5)
2013年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对技术侦查措施和保障人权进行了规定,为侦查机关实施技术侦查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完善了人权保障理论,引起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技术侦查措施本身的扩张性和天然的侵犯性,使其极易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且,我国目前的技术侦查立法还不完善,制度规范也不够周密,使其在人权保障上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晋婷婷 《学理论》2012,(6):56-57
人权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人权的刑法保障是人权之最有力的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法制文明的高速发展,中国传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刑法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刑法理念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迫切需要。在法治社会,人权保障已经成为刑法的灵魂与使命。由于刑法具有保护公民利益的广泛性、重要性及其对违法行为制裁的特殊严厉性,探讨刑法对人权的全面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基本人权和人权保障是刑事法治理念的基础性要求,是当代刑法机能所蕴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张晓玲 《理论视野》2011,(7):37-40,49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历史是为中国人民的权利而奋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权、怎样实现社会主义人权问题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在这一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人权成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必将会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宪法程序是静态的、局部的程序性条款,宪法程序化是动态地、整体性地要求宪法的实体内容要有正当法律程序予以保障.宪法程序化并非否定宪法实体内容,相反,却是从程序保障的角度来推进宪法实体内容的实现.宪法程序化是人权保障的形式选择,以人权保障为目的宪法程序化应是未来宪法发展之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环境权已作为新兴人权被提出,越来越为宪法所保障。虽然我国宪法文本上缺少环境权的直接规定,但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从我国宪法文本中推衍出环境权是较为合理的方式。由我国宪法基本国策条款推衍出的宪法环境权为客观法性质的环境权,赋予国家保护环境的义务,不具有可请求性。由我国的概括性人权保障条款所推衍出的环境权具有主观权利的性质,具有可请求性。具有主观权利性质的环境权是一种社会权,赋予国家积极给付的义务。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刑诉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刑诉法典。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追诉人相对于具有强大权力的公安司法机关处于被动地位,其权利最易被侵害。笔者拟从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的视角,分析新刑诉法中人权保障原则的特点和内容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