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时代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重新审视新感觉派 ,重新解读新感觉派 ,我们会发现 ,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作品一方面充斥着浓郁的都市和现代气息 ,另一方面也具有东方化的特征 ,体现了民族的情绪 ,民族的风格。他们的作品 ,体现了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完美融合 ,是“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因此既是现代的 ,也是传统的 ;既是世界的 ,也是民族的 ,这是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给新感觉派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
技术的更迭不断地改造着人类社会的空间形态,也重构着在空间中生存之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现代都市作为技术性空间,构成了上海新感觉派的感知环境,也是其重要的表征对象。上海都市现代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传播和移植的“技术现代性”,是西方现代军事、运输和通信等技术的直接地理后果;而其在地生产,包括了都市空间的营造和城/乡空间关系的重构。新感觉派作家对现代技术事物的感觉之“新”,是在作为技术性空间的都市中,与“技术”效应之间产生的剧烈感应与共鸣。新感觉派技法的电影化,则是一种感性表征的现代技术媒介机制。从“技术地理学”到“技术感性学”的交汇视域来重读新感觉派,彰显了现代都市中“人/技术/空间”的辩证关系,在当代语境中具有普遍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新感觉派都市书写中的乡土情结与传统道德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开放性的眼光审视上海社会,传达都市精神,展示都市情绪是新感觉派创作的主旋律,所以研究者大多关注其创作的都市文化立场.其实,乡土情结与传统道德立场也是新感觉派都市书写中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也即新感觉派对传统文化与乡村文明的遥远回望.这种来自童年和乡土的记忆总是成为他们揭示都市罪恶的潜在立场和道德评判标准,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着新感觉派所受到的都市压力.从这一立场出发,新感觉派笔下的都市呈现出另一别样的景观.  相似文献   

4.
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普罗文学与新感觉派,各自都有着鲜明的创作特色和文学观念,他们发生的你死我活的论战更让人容易将其当成两个敌对的派别,但细究两派的起源语境及发展历史,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着从文学史的角度对两派文学作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小说存在着感觉崇拜倾向。在莫言笔下 ,感觉不仅是小说描绘的内容 ,也是作者完成叙事的手段。他注重感觉、崇拜感觉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目的 ,就是要借感觉的相通来完成对历史断裂的弥补。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和"永远的台北人"白先勇都是擅长刻画女性形象的文坛高手,他们的小说中活跃着一批洋场尤物.这些中国现代都市孳生的"恶之花"们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浮华喧嚣的洋场社会,徘徊在"狮子"和"绵羊"的双重角色之间.  相似文献   

7.
先锋小说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非体验性,即以文本作为感知对象和创作资源,先锋小说的一系列美学规范也由此产生。本文从表现对象、语言方式和结构手法等方面,详细讨论了先锋小说的美感特征及其生成机制,指出这类小说在吸纳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小说技巧的同时,也撷取了后现代的某些艺术手法,并在融入作家独特的生存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创造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艺术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某一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出现的超乎这一客体,又与这一客体相应的心灵化的形象反映,是处于知、情、意、趣高度协调之下的感觉。艺术感觉具有“诉诸感官、取自实在”的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感官、超越实在”的超越性。其超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超越刺激-反应模式而具有能动性和情感性;知、情、意、趣相辅相成,超越孤立的感官感受而具有整体性;超越目的性和功利性而具有审美性;超越个体和时空局限而具有贯通千载、连接万里的无限性。  相似文献   

9.
胡风等人倡导的“新启蒙运动”是七月派小说叙事的理论支点,启蒙立场和视角是七月派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其启蒙叙事呈现出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精神奴役的创伤”与“原始强力”的胶着形态,表现为后者对前者自发克服,是暴虐无序的初级抗争;一种是思想启蒙与抗战救亡的现时结合形态,表现为前者与后者的自觉接纳,但两者的裂隙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在小说文体上的建树,好似一面镜子,对照之下,可以使陷于所谓现代派、后现代派重重困扰中的文学界更深切地体悟到古典文化的真谛与魅力.当然,从另一角度而言,汪曾祺小说文体中,多少折射出了作者某种消极的创作心态与倾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基准,对传统"幸福"一词的概念界定提出了质疑.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它由浅入深分两个层次,从一般层面上讲,它是一种心理学概念,而非物理学概念.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人对幸福定位的感觉把握上,感觉好就是幸福,感觉不好就是不幸福.但好的感觉从何而来呢?此有赖于更深层次的探究,它是一个伴随人的生命旅程囊括心理、生理、社会和哲学等多门学科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新感觉派川端康成是受西方虚无主义和唯美主义影响很大的作家,其代表作<雪国>中呈现的虚无与唯美的艺术建构乃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与碰撞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3.
吴趼人和“小说界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等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中大声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他认为,这是因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由于小说对读者有“熏”、“浸”、“刺”、“提”的作用,“感人之深,莫此为甚”。所以说,“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他郑重的提出:“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省三所高校360名大学生为例,以吸烟和饮酒行为作为物质滥用的代表,主要探讨感觉寻求这一人格特质和环境因素中的社会支持变量对大学生物质滥用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感觉寻求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吸烟、喝酒行为;(2)社会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吸烟、喝酒行为;(3)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感觉寻求影响吸烟、喝酒行为过程中起到...  相似文献   

15.
奥斯汀以语言分析的方式反驳了艾耶尔的感觉与料理论,他认为将林林总总、纷繁各异的事物,过分概括为物质事物以和感觉与料相对应,容易造成语言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6.
新安固本培元派是新安医学的一支分支学派,强调以培固脾肾元气为治法,善用人参、白术、黄芪,或配合干姜、附子以“行参芪之功”,主张扶阳益阴、气血并补;而扶阳派重在扶阳补火,主张阳主阴从,从肾论治,擅用附子及肉桂、干姜等扶阳抑阴、用阳化阴。两派在核心理论、作用对象、用药特色上有明显不同。新安固本培元派在扶阳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颇多发明,对扶阳派产生一定的影响。两派各有其适应范围和创新之处,相对而言固本培元适应范围更广。临床上应不拘于一派之见,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17.
近代欧洲哲学继续"文艺复兴"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突破,确立"感觉经验"的"权利"。而为使这个"权利"不流于一时之"思潮"又"重新"被"神学""窒息",哲学家为"建构"一个"感觉经验世界"的"科学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培根开始,建立了一整套"新"的"知识论"体系,使"理性-知性"为"自然""立法"有一个"哲学理论"的支持;霍布斯-洛克将这个经验主义哲学精神贯彻到"社会-国家"问题中去,在社会层面,推广了"理性"为"社会-自然""立法"的工作;而在法国,卢梭则在"社会"问题上,提出了一个"相反"的思路,开启了"理性"为"自由""立法"的"程序","等待"以后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感受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相应的心理活动。感受以感觉为基础,不同的写作主体对客体的感受是不同的,感受能力也大不一样。感受能力对写作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感受能刺激写作欲望。二是感受能决定情感的基调。三是感受决定作品的厚重程度。人的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锻炼和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代刑法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启蒙主义的刑法思想到刑事古典学派(旧派),再到刑事实证学派(新派)的发展历程。新、旧两派的争鸣极大地推动了刑法学理论的繁荣,为各国的刑事司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基。现时刑法理论中折衷主义盛行,并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徐影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196-196,198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五号屠场》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文学的里程碑”。本文旨在从叙事手法,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该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