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就进一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出指示时,强调指出:“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石河子垦区是兵团发展建设的窗口,是军垦精神的集中代表与良好典范。刚刚闭幕的石河子市七届人大会议提出农八师、石河子市要在兵团率先实现小康,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否则是非常困难的。 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石河子垦区开发建设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步入改革开  相似文献   

2.
李苏明 《唯实》2004,(3):67-67
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对于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拒腐防变和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应明确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胡振刚 《学习月刊》2009,(16):89-90
讲艰苦奋斗.在战争环境和艰苦条件下,人们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了30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财政收入达6.13万亿元。在这种形势下.还要不要讲艰苦奋斗?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青年干部更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并且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指导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改革开放是搞不好的。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必须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会受到严重束缚和压抑。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是密切联系、相辐相成的。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5.
杨敬麟 《党风建设》2000,(11):13-13
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发展成为初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们党还要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6.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于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反对腐败、端正党风、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与过去相比,艰苦奋斗精神在今天有了新的更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长期方针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艰苦奋斗史。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7.
<正>"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只有永葆艰苦奋斗精神,才能把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个伟大事业建设好。艰苦奋斗是贯穿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毛泽东同志曾撰文《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足以说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永葆艰苦奋斗精神,赋予它崭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8.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在任何条件下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锐利武器,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重要法宝。 艰苦奋斗是民族的美德,是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自古就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许多光辉的业  相似文献   

9.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党以艰苦奋斗而胜,国以艰苦奋斗而强,企业以艰苦奋斗而兴。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进一步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相似文献   

10.
反腐倡廉更需艰苦奋斗魏勤照“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王朝兴衰的历史一再证明,政治清明与污浊,是国家兴衰存亡之根本。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其所以得到赞扬、肯定,无不是...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奋斗是曲折的,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不需要艰苦奋斗?近年来,不少人对这一问题模糊不清,而有一部分人则明确地认为不需要了。他们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有了明显的提高,一部分人已经富起来了。因此,不需要艰苦奋斗需要的是高消费。只有高消费,才  相似文献   

13.
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认真学习和弘扬郑培民精神,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利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大力弘扬“郑培民精神”,才能实现新的发展。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县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抓住发展不放松,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胜利,其他一切问题才会迎刃而解。郑培民同志身居领导岗位二十多年,潜心研究新情况,认真解决新问题,带…  相似文献   

14.
焦裕禄精神曾经激励和鼓舞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分子为祖国的四化大业去拼搏、去献身,成为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然而,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同焦裕禄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所有制形式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变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经济体制上,原来的计划经济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活水平上,摆脱了当年的贫困状态,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么,在新的形势下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政治优势,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现代化建设是长期的艰苦的创业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进而全面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时刻牢记艰苦奋斗精神,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辱使命,充分掂量自己肩负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责任。要时刻想到群众的冷暖,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6.
17.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我国工人阶级 ,靠艰苦奋斗的精神顶住了种种压力 ,战胜了无数困难险阻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然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引进吸收了不少新的好的东西 ,同时也免不了带进了一些不良的东西。艰苦奋斗的观念在一些干部和职工的脑子里淡薄了 ,似乎艰苦奋斗过时了 ,出现了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拜金主义 ,只讲享受不想奋斗的享乐主义 ,只讲实惠不要理想的实用主义 ,只讲照顾不要纪律的自由主义 ,这些都严重侵蚀了企业肌体的职工队伍 ,影响阻碍了企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章锐 《河北党风》2003,(10):45-45
近日,笔者到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和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深切地感受到: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我党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优良作风,不仅现在不能丢,就是将来也不能忘。  相似文献   

19.
《奋斗》2021,(6)
正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征途充满艰辛、奋斗成果显著的2020年,强调要深刻铭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百年艰辛历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20.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政治优势。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引进外资,但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绝对不是引进来的。我国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重要的是靠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面对建立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