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事诉讼审前争点整理程序是民事审前程序的核心程序,承担着防止诉讼突袭、促进当事人自主解决纠纷和提高诉讼效率的功能,但尚存在当事人和法官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配置不科学,与程序本位理念相背离和缺乏程序制约机制等诸多问题.应重新定位民事诉讼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主体,合理设置多样化民事诉讼审前争点整理程序,强化民事诉讼争点整理的效力.  相似文献   

2.
设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旨在程序上方便当事人诉讼,使其免遭讼累,同时在实体上及时弥补刑事被害人因不法侵害所遭受的损失。但是,目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从刑事诉讼优先、符合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加以完善。从长远考虑,我国可以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模式,取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
析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实施的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典,无论是在立法体例还是制度设置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预审庭的设置,检察长在民事诉讼中职能的转换、简易程序等内容,都是俄罗斯民事诉讼法典主要变化.追求诉讼公平,注重诉讼效率、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俄罗斯民事诉讼法典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应增设简易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 《前沿》2007,(5):111-113
增设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可以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更好地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简单的行政诉讼案件的存在,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中简易程序的成功实践及域外的先进立法经验为增设行政诉讼简易程序提供了可行性。本文还对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进行了具体地设计。  相似文献   

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特有的诉讼制度,它横跨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两个阶段,力求在一次庭审中解决相关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问题,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但在司法实践中,刑事附带民诉难以使当事人心服口服,案结事了,在审判程序中处境尴尬,并未实现程序设计者的初衷。在当前我国两大诉讼法进行大修的背景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如何发展完善,应当受到重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中,刑事证据向民事证据的转化,尤其是作为最重要言词证据的被告人供述的转化,是重中之重。实现程序化的证据转换,以体现程序的秩序价值,衡平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6.
蓝凤英 《前沿》2007,(2):106-108
共同诉讼是一个原告和一个被告单独进行诉讼相应的复数诉讼形式。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是对实现民事诉讼的目的、方式、手段和过程的要求,及价值取向为公正、效率、和秩序。这种价值实际表现为有利于防止实践中法院为了执行方便而乱列共同诉讼人、滥科连带责任的现象;另一方面,有助于当事人借助于共同诉讼处理纠纷,充分发挥共同诉讼制度,排除纠纷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多层说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内容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是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8.
刘丽 《天津人大》2010,(9):40-41
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它能够及时、彻底地解决民事权益争议,提高办案效率,减少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9.
杨贝 《理论月刊》2010,(5):117-119
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立法应当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源于诚实信用原则在私法中的法律地位,以及民事诉讼调解的本质和立法实际需要。诚实信用原则可以指导民事诉讼调解的立法、指导法官和当事人的诉讼调解活动。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民事诉讼调解更能实现调解的实质正义价值与效率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那慧茹 《山西政报》2009,(22):48-48
自认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的功能,但直到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后,自认制度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也未体现。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些相应的研究,并在民事诉讼中自认定位的前提下,提出若干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专家学者的观点的介绍,对台湾地区诉讼上和解制度的概念、特征、性质、效力以及诉讼上和解瑕疵的救济四个方面予以总结.对台湾地区诉讼上和解制度进行评介,以期对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所启示,对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研究以及建立和谐社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当下法治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纠纷解决方面则表现为强调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运用。本文以构建和谐司法为视角,从理论上探讨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农村社会语境下的存在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从民事诉讼效率的角度考虑,既判力的确立有其积极的作用,而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的适用导致既判力效力的不确定性。研究二者的关系,对我国的审级制度加以改造,对推进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完善,维护司法公正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完善是当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确立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所应遵循的原则是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吸收和借鉴国外民事司法改革中的有益经验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建设应把握当事人自主和法官职权在程序中的均衡 ,体现效率、效益 ,赋予法官程序引导权 ,以实现司法公正和程序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林秋琴 《桂海论丛》2005,21(5):75-77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公正司法作为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不公正司法的表现、成因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危害,提出促进公正司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一个兼顾效率与公正的基本价值目标,积极化解社会纠纷。对各种权利提供有效司法救济的民事诉讼法。而刚刚公布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加以全面的修订,其目的就是建立一套既符合司法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使纠纷解决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7.
卢品慕 《桂海论丛》2006,22(6):82-84
民事诉讼判决执行难问题已成为司法的一大症结,理论界和各级司法部门予以了高度的关注。民事诉讼执行难的原因,从司法层面上分析主要是审判过程中忽视了财产保全、法律文书瑕疵和违法的执行异议造成。从当事人层面上分析主要是不申请执行、债务人逃避债务和被执行人死亡等原因。解决民事诉讼判决执行难问题,要建立诉讼执行保障基金制度,确立自然人破产的法律制度,建立国家民事诉讼强制执行法。  相似文献   

18.
新刑事诉讼法设立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对于打击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案件有着重大作用,但是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性质和证明标准等基本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虽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具有一定的民事诉讼程序色彩,但是其性质不应当归入民事诉讼程序,而应当是刑事诉讼程序。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证明标准不应当简单适用刑事诉讼或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应当结合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自身特点,对具体的诉讼主体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保障公民和国家、集体的财产不受侵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简化诉讼程序,提高司法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现行立法的缺失导致了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被害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实现。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进一步规范民事赔偿范围,也应将精神损害纳入进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