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据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统计,当年红军作战部队的官兵平均年龄只有18岁,9岁参加长征的向轩曾被确定为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长征中,有没有年龄更小的人?答案是肯定的。在红军长征途中,有两个婴儿跟随自己的父母走过雪山草地。其中一位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当时中央不允许小孩参加长征,但是,如果被国民党发现谁私藏了红  相似文献   

2.
这是60年前一幕动人的历史场景:1935年9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经过甘肃省榜罗镇,须发斑白的红军总供给部长林伯渠,借用群众的一家小铺子开起了杂货店.他一边卖着肥皂、毛巾等日用品,一边亲切地问着每一个走进小铺子的战士:“小同志,你想买点什么呀?” 站在林伯渠旁边的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就像帮忙的“伙计”.红军高级干部亲自站柜台卖货,体现了党对商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商业是长征中红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保护正当的商业贸易  相似文献   

3.
这是老红军战士宋国仕讲的他被两次“贬官”的故事。从“马上官”到“马下官” 我第一次“贬官”是在由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之后不久。 为了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7年8月1日,在庆祝红军成立1O周年的大会上,中国  相似文献   

4.
1933年10月,连绵的秋雨笼罩着茫茫的大别山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支红军队伍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尾追,正迎着风雨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地行进着。几个红军战士抬着一副担架,步履更加艰难。担架上的人不愿拖累大家,几次翻滚下来,命令身边的战士向他开枪,可是护卫他的战士却坚定地说:“沈书记,我们拼死也要抬着你冲过去……”  相似文献   

5.
1936年6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由北平出发,经西安,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一年后,斯诺把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该书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西行漫记》的封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兵正迎着朝阳,吹奏前进的号角.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里,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到哪里,《西行漫记》经久不衰,红军战士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员的“标准像”是什么?一位红军战士老共产党员告诉我: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标准像”应该是“五官端正”,即“腿不懒,手不贪,身不偏,眼不斜,咀不馋”。近读孔繁森同志的感人事迹,孔繁森就是这“标准像”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红军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保卫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发展红色区域,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反“围剿”战争中,大力开展扩大红军工作,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扩大红军热潮。为了更好地宣传红军宗旨,配合“扩红”运动,1931年红军政治部编印,闽西苏维埃政府翻印了大量的《红军行军歌》和《红军纪律歌》,在部队、地方和学校中广为流传。这两首歌歌词通俗易懂,贯穿了红军宗旨、任务和性质,很有感染力,非常适合当时红军战士和地方上文化不高的群众学习。  相似文献   

8.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1930年7月9日傍晚,一支红军队伍撤离漳平县永福镇,开赴龙岩城。担任后卫的几位战士冲出硝烟弥漫的城镇,健步走上山路。忽然间,有人看见路上点点殷红的鲜血。战士们把眼光投向前方,焦虑地相互询问:看到了吗?担架在哪里?迷蒙的夜色挡住了他们的视线。战士们默默地加快步伐,向前追赶。  相似文献   

11.
正明月曾照见长征路上红军的苦痛与牺牲,也曾照见他们的喜悦与胜利。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秘密渡过于都河,踏上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其间红军战士们度过了两个中秋节。在紧张的行军过程中,他们在中秋节这天做了些什么?他们是否曾抬头望见那一轮高悬天际的圆月?借由红军战士们当年写下的长征日记,我们可以具体而  相似文献   

12.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日.60年来,红军战士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当年革命根据地的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常在梦中思念他们.这里回忆的是军委教导师从瑞金出发,踏上长征路的情景.1934年秋天,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已经进行一年了.在我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四周,战争仍在激烈地进行着.我英勇的红军战士,在广阔的战场上,顽强地同敌人拼搏.在敌人的飞机大炮面  相似文献   

13.
人们都知道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是逼迫出来的,到哪里落脚,开始没有具体的目标.红军经过千山万水、千难万险,进入甘肃境内,已筋疲力尽.总不能就这么永远走下去,到哪里落脚,成为红军高层领导思考的一个大问题.传说毛泽东从一张旧报纸上看到陕北红军的消息,才决定向陕北进发.一个关于长征的电影也有这样一个镜头:一次行军途中,毛泽东在路边休息,不远处有几个战士闲聊,忽然一片旧报纸随风贴着地面滚来,一名战士顺手拣起,送给毛泽东.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关于红军长征的众多故事当中,有一个红军战士们用茅台酒洗脚的"故事"流传甚广,以至于成为茅台酒的神秘传闻。那么,红军战士究竟有没有用茅台酒洗过脚呢?朱笠夫编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写道:"开始发现这酒坊的士兵,以为‘沧浪之水可以濯我足’;……可惜数缸美酒,已成为脚汤。"读罢这段文字,似乎红军战士用茅台酒  相似文献   

15.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 “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中央苏区的红军优抚工作包括优待、抚恤与安置三项主要内容。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工作包括:调查了解红军家庭情况;保障红军作战给养;红军战士及其家属同样分田,由耕田队与劳动互助社帮助耕种;实行“优待红军工作日”与“共产党礼拜六”;接济红军家属生活,红军本人及家属免纳捐税与房租,享有减价购物及优先购买权利,享受医疗、交通、娱乐、读书与通信优待;发给红军家属光荣牌和优待证,建立与红军家属的联系制度。抚恤红军伤员、烈士及其家属的工作包括成立抚恤机构,规定伤残、死亡、家属等抚恤范围。红军的社会安置包括休养安置、退役安置、退休安置。中央苏区红军优抚工作的实施,为红军将士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为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争的进行,军民鱼水关系的建立,以及人民军队的自身建设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社会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位于革命老区安徽省大别山北麓的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在这里海拔1300多米的陡峭山坡上,长眠着400多名红军烈士。有一户人家祖孙三代自愿为红军守墓。说来话长。1934年12月5日晚,红二十五军八十二师师长周世觉等人率领800多名战士,到达金寨县长山冲宿营,拟次日返回苏区。半夜时分,红军突遭尾追过来的国民党4个团的兵力两面夹击。周师长指挥红军与10倍多的敌人英勇奋战至天亮。因寡不敌众,800多名红军战士大部分牺牲在长山冲。乌凤沟村距长山冲不足1里路。村里13岁的郑学才目睹了这场血战。他看到红军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自己天天…  相似文献   

18.
《党员干部之友》2023,(4):56-57
<正>毛泽东经典著作中有个“老三篇”,分别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其中有一篇是他在一个普通战士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这个人,就是张思德,小名“谷娃子”,四川仪陇人。当年,红四方面军路过他的家时,他毅然加入红军。红军过草地时,因为粮食短缺,战士们不得不寻找一些野草充饥。为了帮战友分辨野草是否有毒,张思德总是抢先尝试。为此,他遭了不少罪。  相似文献   

19.
1935年6月17日,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来到浙西南松阳县邑古市镇附近,准备袭击古市守敌.下午4时,战斗打响.激战近一个小时,伤敌多名,我方也有损失.红军部队撤到了溪西离古市镇六、七里地的一座矮山岗边.经检点人数,一名手臂挂花的“福建佬”和一名腿部受伤的“湖南佬”在同志们帮忙下已艰难地涉过了溪水;唯独不见机枪班长刘双富.这时,粟裕脱口命令:“要寻找机枪班长!”听到首长的声音,全体原地就坐的战士唰地站立起来.接受命令的四名战士似箭离弦,飞速趟过了溪水.原来是刘双富在行将撤出战斗时左肩胛骨下部中弹,伤口如小碗口般大小,昏倒在一丘稻田边.四名战士轮流将刘双富背过了溪.刘双富象个血人,而且还在淌血,粟裕见状,心情沉重.粟裕左手绷着厚厚的纱  相似文献   

20.
<正>“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是萧华创作的《长征组歌》中的一句歌词,反映了贵州籍刘姓红军战士“苗娃”在腊子口战役中立下的奇功,讴歌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1935年9月中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天险——腊子口。腊子口在藏语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素有“天险”之称。为阻止红军北上,国民党军以腊子口为重点,布设了数道防线,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妄图凭借天险阻止红军北上。关于腊子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