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以来,中国"涉台外交"稳步推进,主导能力越来越强,交往成果越来越多,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巩固"一个中国格局"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问题的几点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民 《亚非纵横》2009,(1):41-48,58
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主题,海峡两岸应把握目前出现的难得历史机遇,积极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要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艰巨任务,必须解决有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包括台湾政治定位或两岸关系定位问题、岛内政治和解与台湾国际空间安排等重大问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表现形式是“两岸和平协议”)的建立,是一个涉及两岸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安全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海峡两岸各方做出艰苦、巨大努力,需要在追求这一共同目标下相互信任、妥协、让步,才能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其中,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的协商过程中,采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或“九二共识”这一灵活、务实的“一个中国原则表述”更具可行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发展架构的建立,只是解决台湾问题过程中的过渡性安排,而不是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 立足于两岸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系统提出了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 略框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和平统一”理论,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效应。笔者梳理了海峡两岸 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历史基础、现实维度与基本框架,对深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相互影响与制约。过去,两岸政治结构是一种以两岸官方对立为主体的二元结构,是祖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两边关系。在国、亲、新三党泛蓝政治阵营领导人去年访问祖国大陆后,原有的两岸两边关系逐渐转变为两岸三方关系,即大陆与岛内泛蓝、泛绿两大政治阵营的三角关系。由于两岸三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主张、政策的异同,出现大陆与泛蓝阵营在“求同存异”原则下实现了战略性合作,成为维持台海稳定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联合力量,但两岸三方相互之间仍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关系,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儿时不解“光阴似箭”, 老来方信“人生苦短”; 五十春秋一瞬间, 千般往事如过眼云烟。 2003年春节前,海峡两岸的“三通”问题随着台湾航空公司包机接送台胞回乡过节,又成了媒体热衷的话题。作为闽南人,自然特别关心两岸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经历了若即若离、曲折坎坷的50几年。虽然乘坐包机,要比过去必须在香港或澳门换机方便了许多,但是,台湾当局仍不准许包机直航,还要在香港落地。尽管如此,毕竟在两岸“三通”的问题上,向前迈了一步。  相似文献   

6.
香港九七回归祖国日益逼近,台当局加紧活动,制定《港澳关系条例》,召开专案协调会议,为九七后台湾与香港的政治、经贸、文化关系,台驻港机构,亲台组织及人士等做出各种因应准备,主要有:  相似文献   

7.
在姚美良心中 ,有一位老者具有重要地位 ,他就是在海峡两岸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尽人皆知的汪道涵先生。汪道涵是学者型的领导。“文革”以后任上海市市长 ,政绩卓著。由于他熟知经济 ,被西方传媒誉为“亚洲经济学家” ,复旦大学聘他为终生客座教授。他卸任后 ,在江泽民、朱基 ,徐匡迪三任市长任内担任上海市政府顾问。汪道涵出任中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后与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举行了著名的汪辜会谈。在处理海峡两岸关系中 ,汪道涵表现出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像这样一位新四军出身的老资格级官员 ,怎么会与年轻的姚美良先生…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于2010年3月举行了近年来首次以台海两岸关系为主题的听证会。与会政府官员、国会议员以及专家学者就两岸关系现状、发展前景、对美影响及美对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阐述。从听证会主流观点看,美国不仅不会在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时降低对台海局势的关注,而且会继续在两岸关系互动中保持与发挥影响力。在当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两岸关系政策会一直在看似相互矛盾中维持“平衡”。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日澳军事互动升温,逐渐呈现出在多边框架中的双边互动趋势,日益彰显军事互动的机制性,日澳关系结盟化。从同盟角度来看,日澳声称的共同威胁状况、日澳的结盟经历及其对两国的影响、日澳在文化观念上的相互认同状况是分析日澳结盟趋向原因的有益视角。日澳走向军事结盟的趋势对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亚太及全球安全形势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6月6日,作为第十届海峡论坛分论坛之一的2018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在厦门成功举办。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侨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凝聚侨心侨力,深化融合发展"的主题深入交流,为进一步扩大两岸侨界交往、深化人文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力量。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万立骏、副主席乔卫,福建省委常委、统战部部  相似文献   

11.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学界围绕是否应改变美对台军售政策展开了激烈辩论。这场辩论并非源于台湾议题本身,而是基于美中关系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考量,归根结底,是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大陆的崛起;辩论的实质也不是要美国放弃对台湾的安全承诺,而是如何使美国因应中国大陆崛起和台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更为有效地担当与发挥持续介入两岸关系的角色与功能。短期看,辩论对美对台军售政策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辩论本身意蕴深远,反映了在中国大陆崛起与中美关系转型的背景下,美国战略界及学界对台湾在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中地位与作用的审视与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学界围绕是否应改变美对台军售政策展开了激烈辩论。这场辩论并非源于台湾议题本身,而是’基于美中关系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考量,归根结底,是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大陆的崛起;辩论的实质也不是要美国放弃对台湾的安全承诺,而是如何使美国因应中国大陆崛起和台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更为有效地担当与发挥持续介入两岸关系的角色与功能。短期看,辩论对美对台军售政策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辩论本身意蕴深远,反映了在中国大陆崛起与中美关系转型的背景下,美国战略界及学界对台湾在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中地位与作用的审视与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隆德新 《东南亚》2010,(2):36-38
新加坡在东盟发展过程中的身份定位,经历了一个与东盟关系的长期互动过程。在东盟成立之初,由于新加坡担心东盟成为印尼在地区谋求霸权的工具,担心过多地参与地区政治事务会威胁到其自身的独立与生存,因此,新加坡更多地是充当着谨慎参与者的角色。随着东盟内部关系的稳定,政治、经济合作慢慢走上正轨,新加坡开始重新审视东盟并修正其地区身份定位。新加坡在与东盟的长期互动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其在东盟中的身份定位:即东盟发展过程中的低调领导者。  相似文献   

14.
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政府上台第一年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在2010年初受到了美国售台武器问题冲击和考验。奥巴马政府坚持对台军售,既是冷战思维的延续,也是稳定和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霸主地位的一种手段。此外,满足军火商的利益以及迎合美国保守势力的要求、提升美台关系、牵制两岸关系发展等都是奥巴马政府推动对台军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化理论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司法改革促进法治是当今拉美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法治与政治的关系方面,法治为政治的有序运转提供保障,拉美国家正在通过司法改革推进政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法治与政治互动反映出各国政治发展不同阶段的两种情况:司法政治化和政治司法化。在暴力和独裁逐渐远离政治的现代化进程中,法治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法治与政治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现代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加坡的外经济关系呈现出新的格局性变化。本文拟就新加坡与其他东盟国家、美、日、欧、澳、新、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韩国、印度等的经济关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大事综览     
20 0 5年 4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连战“和平之旅”促成“国共”历史性会晤。 4月 2 6日至 5月 3日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应邀率团访问大陆。 2 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连战举行会谈 ,并发表联合声明 ,承诺两党将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变化。国际舆论对连战访问大陆评价不一 ,其主要观点有三 :一是认为连战大陆之行为两岸关系打开了新局面。美国《华尔街日报》2 7日题为《台湾政治家访问大陆 ,凸显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变化》的报道称 ,连战此行凸显了海峡两岸关系以及国共两党自 194 9年以来出现的历史性变…  相似文献   

18.
刘少华 《国际观察》2008,105(1):65-7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政治与经济的互动过程,从内向视角分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从外向视角分析,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了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引起亚太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促进了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美国、日本等有关国家对华战略意图和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9.
自1972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双边关系总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的良好势头。然而,随着国际及地区局势的悄然变化,中澳关系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干扰因素。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引发澳方各界不同程度的疑虑,不仅“中国崛起对澳是喜是忧”的问题时常引发澳舆论热议,其间亦不乏有“中国威胁论”的声音沉渣泛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崛起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导致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中国与部分邻国围绕领土和海洋权益的纠纷增多;美国与大多数中国邻国的关系则相对提升。未来5—10年,中美邻互动可能带来摩擦甚至冲突、恶性竞争、良性互动等不同图景,而这将造成不同的地缘政治后果。为避免“多输”、实现“共赢”,中邻宜淡化纷争,中美应以战略克制和战略协调促成战略稳定,中美邻则需聚焦经济发展,通过“以经促政”、“以经维安”延续东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