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以前通常使用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只有一字之差。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和“法制”这两个词,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我们党之所以把依法治国提到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样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这是因为: 第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  相似文献   

3.
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一个法治国家,又是一个德治国家。那么,对国有企业来说,  相似文献   

4.
兰峤 《新长征》2015,(1):5-6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写入全会报告;1999年宪法第三次修改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一系列新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刚刚落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们党首  相似文献   

5.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钟知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把依法治国提到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用“法治”替代“法制”,虽然这两个概念只有一...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又将这一目标写进宪法,赋予最高的法律效力.作者依据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宪法修正后第(?)条的规定,阐释了“依法治国”在中国现实环境中具有的与其他国家法治不同的五个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依法治国”应当注意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载入党的决议。这标志着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出现了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①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标志着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进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t了“法的统治”地位、“法律至上”的权威。它表明中国共)“党要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国家,由法来统治一切;法律至上,一切人、一切组织都要服从法。这是我们党从历史的教训中,从当代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在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号召,这是新时期我国加强社会全面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和标志。然而,如何更好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在其不朽的巨著《乌托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法治社会的理想图景:国民普遍受到了较高的社会教育,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所制定的法律简约、明确、一目了然;用法过程崇尚自然,以人为本,人人稍稍经过教育就可自通.因此他们既不会轻易触犯法律又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治现实是人人精通法律,个个守法、用法,社会崇尚自觉、自愿的自然“法治”。固然《乌托邦》社会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蓝图,但其法治社会建设的合理内核,对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方略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见,“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法治国家”的治国目标最终在中国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和“法治国家”治国目标确立之后,中国在实践上面临着一个“法治道路”模式的选择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中国选择了一条“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模式。本文拟对中国选择“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模式的深刻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政府推进型”法治…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一个治国方略,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一个治党方略,即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是执政党执掌政权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执政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坚持从严治党,是不断提高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保证。如何处理好“治国”与“治党”、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吏”的关系,把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到实处,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我们党着眼历史、现实和未来所采取的一…  相似文献   

11.
要实现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充分支持,我党必须始终正确掌握支持与约束的分寸,把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并不断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展开.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我国行政执法责任制存在实施机制不完善,责任形式不全,追究责任的原因比较单一,实施环境不太好等问题,需要对行政执法责任制进行全国统一立法,完善其问责主体、责任形式、追究责任的机制,使我国行政执法责任制走向科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4.
政党法律制度是政党民主理念的形式体现,表现为宪法规范政党的活动原则、立法规定政党的具体活动规则、司法审查政党的内部活动与外部行为,从而确定执政党活动的合法性与合宪性.本文从我国政党制度入手,摄入本人对我国政党法律制度在制定方面的"一、二、三、四"的观点分析,旨在为我国早日制定"政党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 ,努力提高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水平 ,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经验。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共产党执政的重要保证。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是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6.
明红 《党史纵横》2004,(1):35-38
依旧是那双明亮的眼睛,那头飘逸的黑发,谈天说地依然是滔滔不绝.今年48岁的海迪没有变,只是多了几分深沉和凝重. 20世纪80年代初,"当代保尔"张海迪以其自重、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被共青团中央树为全国青年的楷模.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时间过去了20年.多少模范英雄人物昙花一现,不久便被人们遗忘.而海迪却随着时代变迁的履痕,顽强地铺设她那独特的辙印,让人们无法忘记她.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资本主义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资本主义,主要表现在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 而且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为改革开放扫清思想障碍,需要科学地对待资本主 义和资产阶级思想。更重要的表现是,邓小平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建设优于 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全面把握资本主义变与不变的方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办医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卫生部、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为社会资本办医铺平了道路。通过对全国20个省区市近年来出台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政策的梳理与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地鼓励发展的非公立医院大致可分为高端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医疗机构、特需性医疗机构三种类型,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领域呈现"扶弱"和"做强"的两极化特点,今后社会资本办医投资应着眼高端、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9.
明红 《党史纵横》2003,(11):29-31
作家王蒙,性情中人,京腔京调,幽默而又不失风度.王蒙是一个思想宝库,他的思维极左时,他是作家,他的思维偏右时,他是诗人.他的诗摆脱了建筑的桎梏.在分享艰难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夜莺;在抵达幸福的时候,他不仅仅是玫瑰.在当代文坛,王蒙的道德文章众人皆知,但很少人知道,他的英语水平也很高,到国外他能用英语与人交谈,大会发言有时也用英语.  相似文献   

20.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6周年的日子,也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纪念日。这两个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日子的重合,不仅显示了它们各自都很丰富的内涵,而且还向人们昭示了它们之间非同寻常的内在联系。8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不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还使中国人民富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