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喜欢读鲁迅著作,给鲁迅很高的评价。鲁迅和毛泽东两位伟人,虽然生前没有见过面,但联系却很紧密,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只就两本畅销书——《毛泽东箴言》和《鲁迅箴言》谈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2.
爱情箴言     
阿瞳 《新青年》2005,(3):50-51
在平淡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当你面临爱情抉择的时候,请记住三句爱情箴言。  相似文献   

3.
心薇 《海内与海外》2012,(11):70-71
读到这本叫《背着大象上街》的书,我打开了这本封面墨黑墨黑的书。这一看不打紧,我将这部足足21万字的书悄悄带回了家。读了三天三夜,终于读完了。有点儿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又起身上网百度唐小冲其人其文。果然,唐小冲就在"身边"。因为这是一位潜伏在我们身边的上海本地作者。其实,从《背着大象上街》这本书里,我已经看到了唐小冲写的其实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读到那些地名,长乐路,港汇  相似文献   

4.
改变人生的塾长箴言我2004年进入盛和塾,今年迎来了第8个年头。回顾入塾当初,我公司德武产业的财政体系薄弱,虽然销售额倒是顺利地增长,但是经常利润率却只在2%~3%前后徘徊,入塾第二年利润率  相似文献   

5.
前人“一字师”的轶事很多,不胜枚举。我最欣赏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一字之改的美谈。“咒”原作“哭”,一经改动,不仅更符合格律,感情色彩也更强烈。毛泽东欣喜之余,呼为“半字师”,因为“哭”与“咒”上边都是两个“口”。  相似文献   

6.
我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但我相信今天还会有人记得他。 他的《欧阳海之歌》是60年代风靡全中国的一部书,发行两千万册,还有报纸连载,读者难计其数。当年这部书有许多光环,书名为郭沫若先生题写,陈毅评价为文学创作的里程碑,是一部教科书。  相似文献   

7.
芳邻邓友梅     
正三2004年5月22日,与老邓去参加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2周年大会。首都文艺界来了百余人,发言者都准备了讲稿,照本宣科。最后,主持人高洪波请邓友梅讲话。老邓说:"我是来学习的,没有准备发言,刚才洪波点名叫我讲一讲,我就谈点感想。从事文艺工作六十多年,回想起来,毛泽东讲话对我的最大影响,可能是对人生观的影响。那时年纪小,还谈不到什么艺术观。毛主席的讲话是1942年5月发表的,传到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在20{}9年毛泽东诞辰116周年和毛岸英牺牲59周年的日子里,广州市话剧艺术中心演出了我创作的《春雪润之》,以寄托我们共同的深切哀思。  相似文献   

9.
正鲁迅虽以小说杂文名世,然实一诗人也。二十世纪前半叶,神州板荡,政衰民困,诉诸翰墨,类多怨愤讥刺。鲁迅诗文,应时而出。昔有英格兰文豪自称持剑之战士,鲁迅虽文人而具战士风采,挣扎苦斗,刚健勇猛,文字亦有匕首投枪之称。鲁迅之诗,颇近雅正,独白,对白,歌咏,呐喊,嘉孺子,哀妇人,悼老友,思贤者,情深意切,温柔敦厚,谱叙心曲,写照传神。少锋芒毕露之言,多恳切中和之音。"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度尽劫波兄弟在"、"于无声处听惊雷"等,佳句叠出,脍炙人  相似文献   

10.
正怎么想起写《叩问》这样一部"反腐倡廉戏"来的呢?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去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位市纪委的宣传部长在闲谈时,对我说:"您能不能写个反腐倡廉的戏?现在的形势很需要。"我认真考虑着,但没有吭声。她又说:"您就写当年刘青山和张子善的事件,行不行?"我停了一下才回答:"让我好好想一想。"当时我想的是还要不要再写主旋律作品,尽管我过去写过不止一部。老实说,多年以来主旋律作品已经"主"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晚年体弱多病,深居简出,能到他身边汇报情况的人很少,甚至连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副主席想见也很难。1975年9月,毛泽东另装了架“专线电话。”“电话”这一头是毛泽东,另一头是政治局,政治局开会,就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去传达毛泽东主席的“最高指示”;外面的情况,则靠此人来到毛泽东的病榻前回禀。 这个特殊人物就是毛泽东之侄毛远新。 “文革”之初,红卫兵们广泛印发一份传单,标题为“毛主席和侄儿毛远新的谈话”,毛远新的名字从此才为人所知。这个从大学毕业不算太久的年轻人,当上了辽宁省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  相似文献   

12.
20岁,还是毛头小伙子的时候,师傅就说我长得各路,言谈举止与实际年龄很不相符,怀疑我接班时是否瞒了岁数。我一时茫然不解。背后有点文化的师兄宽慰我:各路是土话。其实就是老成稳重的意思,用东北话讲就是不咋呼、不磨叽,办事稳当,爱琢磨事。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师傅是在夸我。爱琢磨事是我16岁那年养成的习惯。当时家里惟一的课外读物就是二姐用买雪花膏的钱订的《黑龙江青年》(《新青年》前身)。我数理化学得不算好,对大人看的书却特别着迷。一迷上就撒不开手,把自己一顿能吃几碗高粱米饭都忘了。白天看、晚上看,夜里持着手电…  相似文献   

13.
正1965年6月,我和费皖到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书。费皖用自行车把我的衣物、铺盖卷分两趟驮到他家,就这样我进了费家门。公公、婆婆都很欢迎我,婆婆买了一些糖果,分送给同院的街坊,就算是为我们举办的婚礼。天长日久,渐渐地融入了这个家。我公公叫费振东,婆婆叫孙留云,他们都已经60多岁了。我说的"融入了这个家",其实只是融进了表面的一层,因为我对费家了解得并不多。所谓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30年代曾认为,形式逻辑是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反对矛盾性,主张同一性,反对概念及事物的发展变化,主张概念及事物的凝固静止,因而是与辩证法正相反的东西。建国后,从50年代初编辑《毛泽东选集》第1卷时开始,毛泽东就一直关注着形式逻辑问题。在谈话和书信中,他不再把形式逻辑划归资产阶级和形而上学,而是多次表示,形式逻辑没有阶级性,它与辩证法之间没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它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毛泽东的形式逻辑观由此发生转变。因此,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泽东对我国的形式逻辑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鼓励和督促出版或再版了包括周谷城的《形式逻辑与辩证法问题》、《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和章士钊的《逻辑指要》等在内的一系列逻辑专著,对我国形式逻辑研究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没有青春的人?有这种人吗?有,就是我。8岁念小学一年级时全班同学都叫我“小老头”。后来全校认识我的人也都叫我“小老头”。当时我嘴巴上肯定没有胡子,我也曾怀疑过自己是不是老头。当我学习了毛主席“我们应该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段语录后。我不再怀疑了。既然群众说我是老头。我就是老头。有一个成语也印证了这条规则,“三人成虎”。三人都可以成虎,百人为何不能成为老头?我是老头确定无疑了。  相似文献   

16.
可能人年纪大了都喜欢怀点儿旧,不知何时我开始迷上了流芳百世的中国古籍,2004年我比较骄傲的一件事是读完了全本的《资治通鉴》。要真的算下来,惟一细细品味过的只有《孙子兵法》了,不过也算不上和孙老人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毕竟很小的时候就附庸风雅地拜读过这本并不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在北京遇上大学时的一位老同学,是李政道教授的亲友。恰巧我也正在阅读最近出版的《李政道传》。由此引起了我们在谈话中对有关李政道一些情况的共同兴趣。李政道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新中国成立后,李先生多次返回祖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对祖国的高新科技事业做出很大贡献。言谈间我们都对李先生的爱国热诚及对科学事业的杰出贡献表示非常钦佩。  相似文献   

18.
正好友任学路要出诗集了,他早早就约我写序。我这人一贯重色轻友,总忙自己的那点儿杂事、破事,竟然一拖再拖,真是罪过……学路兄是多厚道的人,怎么肯催。他不催,我更觉得欠他。人生交一个朋友不易,年岁渐长才懂得这个道理。任兄为人谦和,说话声音不大,好像怕吵到不相关的人似的,其实这是一种礼貌。你托他办事,他应了,就妥了。"重然诺",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他做到了。我与学路兄相识数十年,交  相似文献   

19.
往事     
最近,我在一只旧皮箱里找到了一些发黄的信件。其中的一封是这样写的“:太棒了,这是我来到夏令营的第四天,我的皮箱终于到了。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糟糕,因为我的东西都在皮箱里,随身带的尼绒背包里的东西就成了我的一最切。可是,几天下来,我发现其实我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这是多么明智的观察呀!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都是几经挫折才认识到这一点嘛,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些我们认为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些体会并不是来自名人贤哲,而是来自1979年的夏令营,更确切一点说,是我儿子年轻的时候,在远离家乡的夏令营里写来的。我是在一次家里进行大扫…  相似文献   

20.
前天小范围雅聚,听一位友人(研究鲁迅的权威学者)透露:“范跑跑”曾参加当地什么教师读鲁迅著作的小组。还多次给《鲁迅研究》投过稿,但从未被采用过。我非常惊讶,对比他的无耻,他读鲁迅学到了什么?学会效法“中国的脊梁”了吗?学会“回眸时看小於菟”了吗?学会“时时解剖自己”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