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伦理学基本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界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有种种不同看法 ,为了推进伦理学理论研究 ,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再认识。如果我们从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以及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的规范体系、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等方面加以综合的思考 ,那就必须确认 :现代伦理学只有把道德规范与意志自由的关系问题作为基本问题 ,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
道德关系是建筑在一定的利益和义务的基础上,由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维系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传统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针对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伦理学,则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扩展、转变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伦理学关于道德的基本关系应该拓展到这样三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以这三方面的关系为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不同层次为经,形成关于道德的基本关系的内容体系。只有这样,伦理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张康之教授在其新著《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从探寻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出发,认为中国的行政伦理学研究亟需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来加以定位。笔者结合张康之教授在书中的相关论述,以行政伦理学的理论建设为主题,探讨中国行政伦理学的现实基点,论证行政伦理学建设中的“古今关系”和“中西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理论,推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缺失等局限。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需要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相互主体意识,需要尊重对象的个体差异,并施行开放、合理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者对蕴含于马克思整体思想体系中的个性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把个性特征主要归纳为社会性、主体性和差异性等方面,表现出多角度性;在对个性理论实现方式的探讨中,从实现的力量主体、基本条件、主要内容、最终目的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研究,表现出系统性;在对个性和自由个性关系的论证上,充分揭示了由个性发展为自由个性的理论与现实依据,表现出深刻性。但这种研究在广度上还有待于拓展,在深度上还有待于深化:要深化马克思个性解放问颢的研布:探索马市思个性珲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凸湿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以"自由意志"为基础的"归责伦理学"的首要工作是要确立起个体之间那些相互性的普遍法则,从而为构建现代社会确立基本原则,那么,以"知识"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的核心工作则是给出关于善的知识与成就以此知识为前提的美德。正是在追问关于善的无视角的知识与如何成就美德的努力中,"美德伦理学"确立了"目的论原则"从而确立起了构成古代社会秩序基础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之别在根本上乃在于人们据此建构社会秩序的那些基本原则的不同,而这些基本原则的差异则植根于人类对自身的理解与深化。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原则和本质出发,对社会历史发展中呈现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相对立的二元结构,利益与法、国家的关系及人的解放及自由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理想社会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进行了不断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提出了一些设想,在总体上把单一公有制看成是现实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的根本精神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根本含义是对个人自主能力的尊重。自由主义以个人自主为其目的价值,其他基本价值包括多元主义、宽容、自由、正义、平等等皆以这一目的价值为根据。个人自主以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为其必要条件。仅仅强调消极自由会纵容盲目、非理性的个人行为,而仅仅强调积极自由则会走向专制主义。反自由主义者们往往在批评以至抨击过度的消极自由现实时,走向反个人主义的积极自由所必然演绎的专制主义。只有把消极自由与包含个人自主的积极自由相结合,才能克服上述两个极端。  相似文献   

10.
让—保尔·萨特是战后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他把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把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萨特的自由概念既是本体论范畴,又是伦理学范畴。从伦理学角度研究人的自由,可以认为是解读萨特哲学自由观思想的通幽之处。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所述,言论自由既是指公民将其所见所闻所思以某种方式或形式表现于外的自由,也是指公民收集、获取、了解以及传播某种事实和意见的自由。自由权是公民一项基本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宪法权利。言论自由属于自由权的范畴,作为一种政治和精神自由,它既是社会主体自我价值现实的保障又是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理论界一直存在着对表达自由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理论,但是由于网络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性以及给信息时代带来的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在何种程度上以及以何种原则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法律规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研究——以劳动者保护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社会通过“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实现了近代社会进步的正义。然而,近代社会的“从身份到契约”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平等自由,逐渐在现代社会中演变成一种“新的身份”——强势和弱势主体,这种新型的身份关系的出现,使得近代社会中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现代社会中正倒转为“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基于强势和弱势主体地位的认识,决定了对弱势主体“倾斜保护原则”的必然产生,而“倾斜保护原则”正在实现着现代社会进步的正义。劳动关系的人身上、组织上、经济上的从属性特点,使得表面的、形式的平等掩盖了实质的不平等,形成了用人单位、劳动者强势和弱势主体之分,这就应该以“倾斜保护原则”对劳动者进行保护,处理好从自由到平等的转换,进而实现现代社会进步的正义。  相似文献   

13.
论杜夫海纳美学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反映了他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准主体”,强调审美主客体之间是二元合流的姻亲关系,从而消解二元对立,使主客体关系走向和谐;借助意向性思维,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统一起来,并指出审美主客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从而进一步明晰了人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他还把知觉与想象视为使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得以贯通与融合的重要途径。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实现了美学理论建构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并给美学研究以方法论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对斯多亚派(Stoicism)与伊壁鸠鲁(Epicureanism)的哲学分析中,可以看出晚期古希腊哲学的伦理学特征。斯多亚派存在两套伦理标准,即理想的和现实的标准,以往的研究忽视了这一点,没有看到斯多亚派理论的积极意义。伊壁鸠鲁的贡献在于把身体快乐纳入哲学视野,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两种理论之间存在德性与幸福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中国梦的历史基础、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中国梦的基本问题。以马克思理论为切入点全面认识和解读中国梦是合宜的视角。在马克思理论中,现实的个人为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提供了理论基础,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梦的由来与发展提供了历史根基,全面而自由发展与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主体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主体的角度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和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研究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问题,是主体理论和发展理论继续深化的合理思路。因此发展主体论的提出,具有理论上的逻辑必然性。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自觉地解决发展和主体的关系问题,不断满足主体需要并提高主体的需要层次,实现主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选择和自觉调控,也是中国改革走向成功的基础课题之一。本文围绕发展主体论的提出、主体和发展的互动关系、社会发展的主体原则等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制度、权力和自由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不相容的,甚至是对立的。不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根据现实社会生活经验,制度、权力和自由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既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存在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互保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肯定女性独特的道德体验,关注具体的道德情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以及相互关怀,并强调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它的产生为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内涵,这一理论对于我国学校的德育改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主体意识作为现实问题凸显。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特性”的观点来看,意识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类特性的关键,是人成为主体的根本原因。主体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作为对象性活动主体的本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认识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实践理念。它实质上是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实现自由发展的能力。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意识既表现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又表现为对物包括自身、生产力、社会关系自由自觉支配的能力和行为。人类能够运用自然资源的方式、途径越多,就越能在生命活动方面呈现出自由,生命过程就越得到优化,其主体意识就越充分。主体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可或缺的特点就在于把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实现过程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状态调整为自觉状态,从社会整体利益完善与运用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美的理念”是理念发展到外在形式阶段的自在自为的存在,这种存在是溶解现实于自身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消极浪漫派则是曲解并利用费希特的“自我”,把艺术界定为绝对自我的显现,把现实与自我进行对立,于是构成了远离现实的艺术准则,这和黑格尔的“美的理念”是完全对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