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然人的隐私权依法应受保护。公众人物因其事业与社会和大众的关系密切,基于公共利益、新闻价值或公众的合理兴趣,有必要对其隐私权进行适度限制。但是,在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限制的同时,也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公众人物住宅不受非法侵入或侵扰,其私生活不受监听监视,公众人物享有通信秘密和自由,公众人物夫妻两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扰或调查,公众人物有权享受与公众的合理兴趣完全无关的纯粹个人私事的秘密或安宁。  相似文献   

2.
试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人物隐私权一般情况下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但公众人物作为公民当中的特殊群体,其隐私权亦应受到限制.文章首先对公众人物作出界定,然后对其限制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认为还是出于利益平衡的考虑.但这种限制也不是绝对的,对那些纯粹的个人事务,法律应给予与普通公民同等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公众人物是媒体和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公众人物隐私被泄露的情况更加普遍。由于他们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特殊身份地位,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是合情合理的,法律也因此要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进行一定的限制,从而维护相对来讲更重要的公共利益。但是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应只限于其私人领域与公共利益、公共兴趣有关的部分。同时,不同类型的公共人物的隐私权限制也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信息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欲望空前膨胀,由此而引发公民知情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冲突接连不断。科学界定公民知情权,舆论监督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界限,进而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合理的限制和保护,成为当前立法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由于公众人物的特殊性,为了满足相时重要的公共利益,必然要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行使给予一定的限制,但是,公众人物隐私权并非被完全剥夺,在公共利益和新闻价值之外,应该获得一定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为节省有限的社会资源,追求福利最大化的社会公平结果,占用受众关注力的公众人物私隐自然少于一般民众,其隐私权的界定范围应在其私隐信息暴露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的均衡点处。但大众无可预测的态度反应和心理预期为这一结论提出了操作上的不可行性。因此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无须社会配置以法律上的制度性保护,公众人物可通过媒体、受众反应等信息自由市场竞争的方式维护自己正常的私隐信息,也可通过名誉权同隐私权的衔接,保障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隐私权限制方面,娱乐明星应当从公众人物中独立出来,因为娱乐明星和其他的公众人物在知名度来源上有所区别。对于“实力型”娱乐明星来说,其隐私权的限制只能限制在事业方面而不能延伸至别处;对于“眼球型”娱乐明星隐私权的限制既在事业方面,还包括有助于自己出名的那些因素。娱乐明星没有义务为青少年fans做出道德表率,也并非社会中的道德榜样。  相似文献   

8.
隐私权作为当代社会基本人权之一,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要维护新闻报道中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尤其是犯罪新闻报道中的隐私权,就必须完善相关的立法,尽快出台《新闻出版法》及《新闻法》,同时要加强媒体自律意识,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使包括公众人物在内所有公民的网络隐私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对公民尤其是公众人物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基础较弱,在立法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必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构建起立法、行政、司法三位一体的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促进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娱乐明星在公共场域中的隐私权存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场域中娱乐明星能否享有隐私权;二是公共场域中娱乐明星隐私的界限是什么.争议的出现,概因对于娱乐明星是否属于公众人物的范畴有不同的认识.根据公众人物这一概念的起源、类型及判断标准,娱乐明星当属公众人物的范畴.在公共场域中,作为公众人物的娱乐明星,其隐私权不是当然受到限制,只有娱乐明星的隐私涉及公共事务,或能引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讨论,需要媒体对政府权力监督的时候,其隐私才会受到限制,这是第四权理论下,媒体于公共场域中跟拍娱乐明星隐私不为侵权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隐私权的边界--以公共信息为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一种重要的具体人格权,体现了社会对人在作为独立个体角色时的尊重。但是人不可能总游离于社会角色以外,自然人的隐私和隐私权也有边界。隐私的边界不是自然人的公众人物的社会角色,而是信息的公共性或公益性。以公共利益等原则确定的公共信息来划定隐私权的边界,才能实现独立个体与群体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民法典 (草案 )》首次在立法上使用了“公众人物”的概念 ,但在随后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31次会议的审议中即被删除。笔者认为 ,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对“公众人物”进行社会监督的基础和空间。“公众人物”也是人 ,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享有宪法和其他法律赋予的一切权利包括隐私权 ,同时又由于他们是“公众人物” ,其权利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微型话筒、针孔摄像机、可拍照手机等录音、摄像设备的不断普及,私自录音、摄像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到公民的隐私权。然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隐私权的规定尚不完善,有关私自录音、摄像行为侵犯隐私权的立法严重不足。我国应在法律层面明确公民的隐私权,并在民法、刑法中对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予以规制。同时,加强行政管理,对录音、摄像设备实行严格的市场管理,提高公民个人防护意识,以保护个人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金融隐私权是以个人金融信息为客体的特殊隐私权类型,它兼有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属性。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个人金融信息的财产属性日益凸显,对金融隐私的保护、管理和运用水平也成为大型金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金融隐私权的立法保护。中国的相关立法应当重点从金融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例外情况、救济方式、责任条款等方面加以完善,以期建立较为完善的金融隐私权保护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有关隐私权保护的问题法学界探讨较多,但有关隐私权的新闻保护问题却并未得以广泛的讨论,也未引起一般公众的普遍注意.以英国王妃戴安娜因新闻侵权(隐私权)而致死的事件为切入点,论述隐私及隐私权新闻保护的概念、目前国内外隐私权新闻保护的一般与特殊原则等问题,力图为我国建立和完善隐私权新闻保护制度提供一点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隐私权的尊重及其所保护的各种具体隐私利益的认定,越来越呈现出逐步扩大、日渐精细的特点,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在隐私权保护的理念与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在侵犯隐私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当事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名誉受损的情形,属于同一侵害行为,引起多个损害后果的问题,而非独立的侵权行为。只有在披露隐私事实时,同时发表侮辱、诽谤性言论,导致当事人名誉损害的情形,才有必要在承认侵害隐私权的同时也承认侵害名誉权。  相似文献   

17.
偷拍案件并不是单一的法律关系,根据其偷拍的对象不同,侵害的可能是肖像权,抑或是隐私权,二者在主张权利上的请求权基础不同。另外,对于公众人物,两种类型的偷拍适用不同的规则。偷拍的严重性使得在追究其侵权责任的同时,有必要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尽快增订刑法的偷拍条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隐私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网络隐私权则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自然延伸。目前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强化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网络立法的当务之急。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应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外有关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现状,提出完善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隐私权是自然人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是隐私的权利化、法律化。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人格权之一,它受法律保护的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交通、通讯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人口居住日趋城市化,人们独立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少,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越来越多。为隐私权立法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公民实现其基本权利的需要。本文就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和完善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隐私权主要包括个人生活资料、个人社会活动、个人私密空间、个人隐私利用四方面内容。应从完善未成年人隐私权立法,加强学校及管理者法律教育,转变家长老师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未成年人自我维权意识等方面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