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监督法>是对人大多年来监督经验的总结和细化,它的出台将使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更加全面、规范和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汪伦才案件"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背后的监督尴尬 1996年,安徽省肥东县糖业烟酒公司供销经理部主任汪伦才,因下属单位东风商店承包盘点一事,与该店主任王某发生纠纷,出现吵骂、厮打.王某状告汪,四年中,肥东县法院一次判有罪,两次判无罪,但都被县检察院抗诉.2000年4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调查认定王某的证据不成立,还汪伦才以清白.尔后,县检察长辞职.  相似文献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主要形式,享有立法权、监督权。地方人大相对全国人大而言,立法工作要少很多,基层人大很少能实际的独立使用立法权,那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的问题就显露出来,并引起了全国人大的重视。此后,有些地方人大在财政监督、司法机关的个案监督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历经多次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终于正式出台了。《监督法》的出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人大监督的新途径,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改革举措,其中有关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权的设置,对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备受关注的《监督法》已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将于2007年元月1日开始施行。这对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监督法》从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开始酝酿.2002年8月九届人大二十九次常委会初次审议.2004年8月十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再次审议.2006年8月27日十届人大二十三次常委会通过。  相似文献   

5.
人大监督是最高层次和最具权威性的监督。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正式出台。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在监督工作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凝聚共识,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基本原则、监督方式和监督程序作出较为全面的规定,使人大监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6.
监督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法定职权。只有坚持依法监督、规范监督,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大监督程序,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人大监督才能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7.
欧阳君山 《法人》2006,(11):30-31
监督不仅仅是“找麻烦”,“找问题”,“找别扭”,“过不去”,也是一种“关爱”,是一种“爱护”近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舆论认为,“廿年磨一剑”的《监督法》通过并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监督“一府两院”正确行使职权是人大监督应有之义,本文从监督司法权行使角度对人大监督权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大的监督有其积极与有效的一面,但应建立保障司法的独立的基础之上,不提倡实施个案监督,指出人大的监督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不少地方人大为了加强监督,搞活代表工作。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按照一定程序,组织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评议”。《监督法》出台之后,虽对开展工作评议没有作出明文规定。但从实践和实效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形式。笔者认为,应将其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加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大建设所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经验.深入研究地方人大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推进人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淮法治》2009,(7):55-56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政治观点,揭示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深刻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本质特征及其优越性,科学表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律,也有力地回击了否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张西方议会民主、各政党轮流执政等错误的政治思潮和观点。这对于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乃至全体人民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监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赋予各级人大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如何切实履行好这一职权,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亟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意义和作用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13.
《公民与法治》2006,(4):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它的确立,结束了漫长的专制制度垄断中国政治领域的局面,开创了我国政治制度进入以多数人为轴心的新纪元,实现了国家政治生活的良性循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民主法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社会》2011,(8):79-79
秋风在《财经》撰文认为,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现有的体制所塑造的。这种体制的核心架构就是政府控制最为重要的资源,并通过对市场进入的管制,对经济过程的经济与非经济控制,让经济活动服务于相对单一的增长目标。  相似文献   

16.
2013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说.“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坚持和完善中如何“发展好”人大制度。这是人大六十年之际。党和国家乃至社会层面需要共同思考和实践的重大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具体部署,为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任务要求,自觉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开创地方人大工作崭新局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人大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8.
秋风在《财经》撰文认为,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现有的体制所塑造的。这种体制的核心架构就是政府控制最为重要的资源,并通过对市场进入的管制,对经济过程的经济与非经济控制,让经济活动服务于相对单一的增长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监督法的颁布实施,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更好的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使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试论人大制度作用在法律文本与政治现实上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金祥 《金陵法律评论》2005,2(4):63-68,132
政治文明的精髓是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重要载体的人大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其作用在法律文本与政治现实上存在明显的不对称,需要通过优化人大工作环境、完善根本政治制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等途径,使人大制度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