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刚升 《传承》2012,(15):90-91
道德溃败似乎已经成为常见现象。尽管有人试图论证这仅是特例,但更多人是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来判断真实的道德状况。在凤凰网组织的一项超过10万人参与的调查中,竟然有87.7%的网民不同意中国“主流呈现出良好道德风貌”,认为中国“道德滑坡状况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2.
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人们普遍感到中国社会道德一片迷茫,不过,情况未必那么悲观。媒体报道的特点是往往会比较突出某一些现象,当然用意是好的,会引起关注,但是如果把媒体上比较凸显的一些例子夸大,好像中国社会人人都已经没有道德,大概没有那么严重。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所经历的社会转型,是全社会范围内一次重大的利益调整,利益型不仅表现在体制上的转型,而且更深层面地、更具根本意义地表现在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提高。转型呈现的多元化格局使社会整体利益和各种社会利益本身都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并使人民群众焕发起在旧体制下被泯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恢复了活力和动力。但与此同时利益转型对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因此,本文认为必须重建适合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明体系,具体的方法思考是:协调和整合多元利益:强化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换等。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道德文化时,一定要注意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缺什么营养补什么营养,才会实现当代人道德营养的平衡如何建设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文明状态、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求是》杂志在第1期、第4期、第7期相继刊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共三篇署名"秋石"的文章。"道德三论"引起读者广泛而强烈关注,就此《人民日报》进行了详细解读。本刊特分三期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6.
从“扶不起”反映的群体无意识到频繁出现的“最美”现象中人性光辉的绽放,从染色馒头、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到欧兴国老人“活着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的执著坚守,从两岁女童小悦悦两次碾压多名路人从她身边走过却未施援手到拾荒“老太”毫不犹豫地伸手施救,从屡屡发生的道德事件到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十大感动中国人物”,2011年,道德注定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话题。面对冰火两重天,人们扪心自问,是社会太坏,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善良?是权力太蛮横,还是我们自己太漠然?是企业太强硬,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坚强?不管怎样说,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看,民众关注和讨论道德问题都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充分说明大家对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期待和信心。那么,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到底如何?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现状?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又如何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贡献力量呢?本刊特别策划推出此专题。  相似文献   

7.
《山东人大工作》2012,(8):59+61
二论:认清道德领域的成绩与问题、主流与支流,坚定道德信心《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2011年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真正危险的道德状况,不是人们对失德现象的义愤,而是对道德滑坡的冷漠。无论是感动还是疼痛、谴责还是反思、忧虑还是希望,都传递着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WTO,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利益格局的变化决定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种状况,一方面给新的道德的生成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又导致人们心理上、观念上、情感上的多种不适应。  相似文献   

9.
《山东人大工作》2012,(9):61-62
三论:正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发展变化,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建我们的道德家园(摘编)《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的道德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第一是因为这个问题重要,民族的振兴不可能没有道德的支撑。第二是因为社会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平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我们的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收到成效。  相似文献   

11.
道德迷局 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公众最反感哪些失德现象?怎样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07,(8):45-46
近年来,一些人看到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日益开放的性行为等不良现象,就断言我国家庭道德状况在“严重滑坡”;还有人看到新的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的道德现象在出现,如男女平等、爱情的追求等,就认为整体道德状况在好转,在不断地“爬坡”。其实,两种观点仅靠枚举现象来作出结论都存在极大的缺陷。那么,当前我国公众的家庭道德状况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首先遵守共同约定和规则,是多元时代社会稳定的道德基础,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最重要防线"内耗"的负能量如果用正能量和负能量这两个对立概念分析当代中国的道德状况,那么,我以为社会道德负能量在多数情况下不是常驻状态。社会道德负能量在多数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评估我国目前道德状况的四个认识误区的片面性,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认为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相当大的成绩,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还存在严重的问题,社会丑恶现象和权力腐败现象就是突出表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5.
陈晶 《传承》2010,(21):48-49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复杂的道德状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我国道德体系仍奉行无产阶级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基本上是全民的统一的道德体系,出现的变化也是体系内部变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相似文献   

16.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道德无时无刻不存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其它社会形态,同这些社会有着本质区别,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需要一种道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近期,曾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的王殿卿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现在的社会道德状况之所以不能让人满意,是多年积淀下来的结果。要解决社会道德问题,不能只靠一个思想品德课。道德意识应该通过现实生活的互动,在生活当中培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复杂的道德状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我国道德体系仍奉行无产阶级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基本上是全民的统一的道德体系,出现的变化也是体系内部变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及其现实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典兵 《前沿》2006,(11):139-142
强调仁爱精神,推己及人;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内省修养,主体自觉;社会责任,报效祖国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实现其现实转换,对于建立中国现代先进的道德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道德法律化: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道德状况出现了紊乱和“滑坡”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德规范的软约束机制造成的。因此,章从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律出发,结合道德法律化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指出道德法律化是当前强化道德软约束,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