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传统的荣辱观把修身主要看成是一种培养正确道德动机的过程。儒家认为,荣辱观以修身为基础,《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要求反省内求,反省内求是知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应是“行己有  相似文献   

2.
《春秋》1996,(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集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世界历史名人。他不但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先河,而且在修身养生上也堪称一家,值得我们借鉴。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就是说:聪明而有仁义道德的人,既喜欢幽静又喜欢山水、喜欢活动,陶冶性情于自然山水之中,所以,他们乐观处事,健康长寿。孔子博学多艺,志趣广泛,勤学好问,刻苦钻研。他不但熟练全面地学会掌握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在此  相似文献   

3.
仁者寿     
我们常听到“好人不长寿,祸害活百年”的怨语,同时也听到“好心有好报”的慰语和“坏人不得好死”的咒语。那么,到底是好人长寿还是坏人长寿呢?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应该还是仁者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并多次对弟子强调“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生序》中指出“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又说“道德曰全,不祈寿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古人在养生中强调养德,很有见地。良好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4.
养生与修德     
养生之道 ,从古至今 ,浩如恒河之沙。就其重要性而言 ,则以修德为上。谈到修德与养生的关系 ,大多数人会认为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 ,或认为即使是有联系 ,也无关紧要。其实 ,修德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下面简要谈一下修德在养生中的重要性。在一定层面上 ,修德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这是长寿的重要因素。品德高尚的人 ,胸怀坦荡 ,无忧无虑 ,吃饭香甜 ,睡觉踏实。做了好事 ,受到大家的赞誉 ,心情愉悦 ,一生快乐。孔子也说过 :“仁者寿”。相反 ,如果不修德 ,品质恶劣 ,做坏事 ,损人利己 ,损公肥私 ,四邻不和 ,同事关系紧张 ,家庭危机 ,这样…  相似文献   

5.
曹爱春  杨晓艇 《求索》2013,(12):105-107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释思想于一体,强调“养正性,顺自然;静心养,静则生”、“寡欲而柔弱不争”、“先修德后养生,精进无间”。“养生”首在“修德”,这在闵一得的生命哲学中体现得更甚,在《古书隐楼藏书》中,阂一得提出“性命双修”之“真精神”,阐发了“真一、真元”等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强调通过“先治以身,次治以心,内炼外养,培养真气”,以达修身治世之目的。强调“命”由后天之“气”所成,“气”由先天之“熙”所注,修得“色身”,而达“性”、“命”之恒久,这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真谛。观中国先哲之思想,察现代社会之气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在现代道德及养生精神之培育、心理及形体保健之实践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政者,正也。”做官先做人,为政先修德。古往今来,做官与做人向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任何事情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从儒家文化一直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到毛泽东指出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无不在讲做人的重要,而且都把修身做人放在了第一位。身处领导岗位的干部如何立身做人,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8.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被西方社会称为“东方智慧”的我国古代儒家,就十分看重高尚人格的主体力量,把“以德修身”看成为官做人最起码的资格。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为政者”一定要“明德”。这里的“德”,指的是完善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行为。《尚书·君陈》也有句名言“:明德惟馨。”意思是说,人世间只有高尚的道德行为所开放的花朵才是最芬芳的。“明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国家“明德”才有振兴之机,民族“明德”才能团…  相似文献   

10.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人可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为政当官.则垂不能一日按德。德是立身之本、为政之要,看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注意自己的言行,才有好的政绩和政声。“德成以谨言慎行为要”,在道德缺失、道德滑坡的严峻形势下,记得一个“谨”字,育德、养德、修德、成德,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的道德修养理论及其具体原则在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关于修己为个体道德之要、良心发现为修德之基、去恶为行善之本、以及修身之道则为中等等,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登高说愿     
孔子带着三个学生:子路、子贡、颜渊登上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你们都讲讲自己的志愿,我帮你们分析。”子路说:“我志愿持着长戟,冲入三军,以自己的勇力打散两国交争的军队,解救两国的苦难。”孔子说:“这是了不起的勇士!”子贡说:“两国战争,军队对阵,尘埃冲天。我不拿任何兵器,也不带粮食,去劝说两国退兵。听我的存,不听我的亡。”孔子说:“这是不了起的辩论家!”颜渊不说自己的志愿。孔子催着颜渊也要说出自己的志愿。颜渊只好说了:“我愿意当小国的相,国君按仁义之道办事,官员都重视道德教化。君臣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14.
<正>据《周礼》记载,我国在周代就有了“以吏为师”的传统。师什么?师其德。“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修身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历代为官之道,强调德行是治国的前提。为官从政只有注重修身立德,才有正确的方向,“治人”必先“修己”。因此,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官德。一是“为政以德”,即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二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和感化百姓。《周礼?地官》列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道德经》列出三德:礼、义、仁。儒家列出五常:仁、义、礼、智、信。  相似文献   

15.
马乃骏 《群众》2012,(4):80-81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更是有效领导、成事成人的力量之源。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这对领导干部而言,尤为重要。如何修炼好自身,加强党性,笔者认为要严于律己,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16.
高慧 《青年论坛》2006,(6):64-66
《大学》作为儒家人格修养的启蒙著作,其所构建的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对儒家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教育的实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历代为政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强调领导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建设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从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到提出“修身”的途径和方法都为我们这个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天普集团董事长李先航和总经理程翠英,是“修德谷”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修德谷”的常客,学习、养生、修行、做义工……享受着《弟子规》《孝经》《了凡四训》等带来的精神食粮,同时程翠英现身说法鼓励并带动亲朋、员工、经销商及经销商的家人们来“修德谷”感受、学习。  相似文献   

18.
品德高尚者如巍巍山岳,人皆敬仰。何谓品德?品德即人的品行道德。品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就是人生的准绳。古今中外圣贤之士莫不视道德为人生第一要义。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重伦理、讲道德。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开篇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观,把伦理道德看成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把道德教育和修养看作是培养圣贤君子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必经…  相似文献   

19.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 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德治”思想,它是针对所谓“政”治、“刑”治思想而发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强调了道德、礼义的思想教育对治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优越性,在他看来,这样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比之单纯用行政、法律手段要优越,它能使人民更好地自觉遵守政府的法令,并提高了人民的思想素质。要实行“德治”,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必须首先“自身正”;自身首先能遵守道德、律令,对人民起率先垂范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  相似文献   

20.
曹嘉懿 《现代领导》2011,(11):18-19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世界,人们以修德作为立身之本,但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让人瞠目结舌,其严重程度已到了必须紧急制闸的时刻。党中央对此十分重视。最近,温家宝总理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提出了“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的要求。社会各界都在密切关注这个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陆晓禾写了《道德文化建设的“短腿”问题如何解决?》一文。为此.记者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