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麻起义是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三者紧密结合并取得成功的一次伟大尝试;它以游击战争为作战方式,走上了由城市转向农村的革命新道路;它创造性地实行了工农武装割据,走上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黄麻起义是探索中国革命成功道路的一面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2.
杜语  崔晖 《人民论坛》2010,(9):256-257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选择的道路、革命策略决定了他的立场、成就和历史功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命运。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使中国这个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3.
卞文 《黄埔》2011,(4):8-11
84年前,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际,勇闯新路,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4.
福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5.
谷松岭 《人民论坛》2010,(12):104-105
二战后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科技革命本身的特点,在不同时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但是总体上看是中国越来越善于迎接和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加速实现中国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这五个方面。因此,十月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和源头,否定十月革命就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中国和俄国的国情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把走俄国人的路与走自己的路结合起来,有继承、有扬弃、有创新、有发展,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如果说中国革命和建设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继承和发展,那么,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既是历史对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回报,也是对十月革命道路的确证,证明十月革命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不容质疑和否定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江西五大红色景区之一的萍乡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上世纪二十年代韧,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共产党人在这里成功地举行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参观、了解这段历史,不仅能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解放思想是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相似文献   

8.
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创新成果,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中国共产党基于对经典革命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与百年奋斗实践经验的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彰显了革命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意蕴,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以党的领导作为本质要求与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是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与整体性跃迁。从这个意义上看,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与领导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党要以自身作为逻辑起点,增强历史自觉与实践自觉,从政治引领、价值引领、思想引领、生态引领、方法引领五个维度建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路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凌海金 《桂海论丛》2005,21(3):89-91
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百色起义是继南昌、秋收、广州起义之后,我党领导的一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它在创建人民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等方面,进行了伟大的尝试,实践和丰富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相似文献   

10.
宁武 《春秋》2016,(1):10-12
1919年秋,我奉中山先生电召由福建到了上海。中山先生给我讲述了当前革命的新方略:“在国际上要联俄,学列宁的革命方法;在国内,五四运动正蓬勃发展,中国新青年起来了,这是中国革命的新血液、新生力量。我们要把握时机,取得政权,擒贼擒王,首先必须打倒北洋直系军阀。因此,我打算即回广东,  相似文献   

11.
苏俄革命的成功引发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学人对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向往,并由此成为其观察与探索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重要蓝本。自由主义学人以苏俄革命为参照,从其渐进改造的根本立场出发,对中苏国情进行了比较,对苏俄援助、第三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多数自由主义学人认为近代中国或不需要革命、或不具备革命的条件、或革命难以成功。尽管自由主义学人理性、严谨、审慎的立场值得称道,其对苏俄及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分析也不乏闪光点,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其渐进改造的呼声与方案终被革命的声浪淹没。  相似文献   

12.
本期人物     
曹意强 《今日浙江》2012,(18):60-60
肖峰在新中国美术史上是“红色经典”的重要创作者,在革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领域有卓越贡献,其作品堪称新中国革命历史画的典范。画家擅用银灰、暖灰色调,笔触洒脱、洗练,既吸收欧洲油画技巧,又融入传统中国画淡雅单纯的情趣和挥洒自如的笔性。  相似文献   

13.
马勇 《同舟共进》2011,(9):56-57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说到辛亥革命当然少不了孙中山。而要说孙中山,又不能不说中国革命的起源,说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起源。晚清的中国革命,在孙中山的概念中,就是民族革命,就是推翻满洲人建立的王朝。而在孙中山那个时代,说句实在话,民族主义的思想已非常薄弱。经过两百多年的民族融合,特别是经过西方殖民者的刺激,"新异族"早已取代"老异族",中国读书人已没有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14.
张孝德 《人民论坛》2012,(30):68-70
处在拐点转型期的中国向何处去,面临的已不仅仅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中等收入陷阱"或"高收入高墙"的问题,而是遭遇到了中国走什么文明道路的"文明高墙"的障碍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下,以新能源革命和绿色经济为内容的新经济革命的兴起,正在从方向上改变着世界文明与经济发展走势。在此大背景下,首当其冲地对正行走在工业化之路上的中国提出了新挑战。新能源革命是人类文明时代转型的革命在当今世界,研究中国的转型必须关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金融危  相似文献   

15.
文化革命与制度修辞 本文所讲的文化革命,是指中国近代以来长程革命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如果把近代中国的革命三分为经济革命(器物革命)、政治革命(制度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话,那么,其基本进程也是从经济、制度再到文化.洋务运动就是经济革命的肇始,戊戌变法则是政治(制度)革命(改革)的肇始,而新文化运动就是文化革命的肇始. 我在这里之所以用制度修辞,而不用法律修辞,是因为法律仅仅是制度(正式制度或大传统意义上的制度)的前提要件——尽管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除了法律之外,制度还需要理念、主体、行为、反馈等条件.所以,制度修辞更能够表达修辞对法治建设的意义.那么,文化革命和制度修辞之间是何种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这一曲折而光辉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率先擎起武装革命的大旗,踏上武装割据的征途,并陆续发动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相继开辟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根据地,后统一连结成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根据地。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为中国革命书写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范本,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薄茹 《北京观察》2009,(10):67-69
在北京市政协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找到曾参加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的代表柴泽民。柴泽民—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这位外交史上的著名人物,更多地被人们提起的是他早年戎马倥偬的革命经历和后来灿烂辉煌的外交成就。其实,衔接这两段岁月的同样是段重要时期—参加接管和建设新中国首都北京。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的发展,曾经在历史上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形态的变革,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许多新的课题;还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促使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和探索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并要求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发展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新科技革命不仅没有扼杀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而且更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力助推器。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我们依然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1世纪将是高科技产业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纪。  相似文献   

19.
薄茹 《北京观察》2009,(11):67-69
在北京市政协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找到曾参加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的代表柴泽民。柴泽民——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这位外交史上的著名人物.更多地被人们提起的是他早年戎马倥偬的革命经历和后来灿烂辉煌的外交成就。其实.衔接这两段岁月的同样是一段重要时期——参加接管和建设新中国首都北京。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区分两种不同的“革命”:作为否定性向度的革命与作为肯定性向度的革命,作为抗议性力量的革命与作为辩护性力量的革命,作为乌托邦的革命与作为意识形态的革命,作为天使的革命与作为魔鬼的革命;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当下中国“新左派”所存在的致命的问题。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新左派”真想对中国当下现实发出真正革命的、有价值的声音,就必须厘清自己究竟继承的是哪种革命的资源,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