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腐败行为一般都伴随着一定形式的心理活动,因此从人的心理活动来对腐败生成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剖析各种腐败行为和现象,而且有利于我们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治理这种弊病。 (一)人性论的局限 有的同志撇开腐败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而从西方哲学人性论中寻找腐败的根源。这种人性论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总是自然地追求金钱、地位和权利。在现实生活中,腐败者的确是一些自私自利、欲壑难填之徒,从这一点来看,人性论者似乎找到了腐败的根源。其实不然。首先,善、…  相似文献   

2.
预防和治理高官腐败势在必行。从政府高官腐败心理因素角度上看,腐败主要是由危机心理、侥幸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导致,针对官员产生的心理偏差,需要加强官员的党性修养和道德教育,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3.
警察腐败的实质是警察权力的腐败,其包含两个关键的因素:一是滥用职权;二是谋取私利。警察的权力基础是警察腐败的前提条件,谋取私利是警察腐败的直接目的。研究警察腐败行为有必要考虑警察腐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警察腐败的心理演进过程:警察腐败的初期心理,中期心理,末期心理。  相似文献   

4.
5.
腐败的心理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因素是腐败滋生和蔓延的深层次的最为根本的原因。遏制腐败不仅需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更需要对个体的心理人格进行正确引导和塑造,通过教育学习,克服心理障碍和缺陷,从而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群体腐败的社会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现象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毒瘤,对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造成消极影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群体腐败作为一种新的腐败形式,正在潜滋暗长,成为腐败的主流。与个体腐败相比,其危害更大,影响更坏。本文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度,对群体腐败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了群体腐败的症结所在,并进一步提出了根治群体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腐败的产生有其必然的文化因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形成了一些病态文化心理:严重的等级特权观念、“贵至富随”的为官心态、薄弱的权利主体意识、虔诚的清官意识。这些文化心理有助于腐败的产生,从而不利于反腐败的进行。消除腐败的文化对策是提高领导干部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8.
腐败根源的深层理论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腐败是与权力相伴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权力与腐败有着深层次的关系,腐败是权力非公共运作的必然结果,权力主体的自利性、权力本身的可获利性及运作过程中的失控,是产生腐败的深层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9.
10.
腐败心理形成及其动态轨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心理的形成分为不良意识的形成、不良意识向腐败心理的转化、腐败心理的加强三个阶段.结合目前社会文化氛围,可以发现,不良意识和腐败心理两个阶段均有具体的典型心理因素表现.通过描述腐败心理因素群的交互样态,可以对腐败心理形成的三个阶段提出不同的防控措施:文化阻断、区别类型纠偏和严密法网、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11.
心理对行为有巨大的作用。在现阶段消极腐败现象多发易发的情况下,研究引发腐败行为的原因,不应忽视对腐败者心理原因的分析。浅析产生腐败行为的心理原因,有助于全面了解腐败问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关于基层腐败的若干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腐败的过程中,单纯的惩处高官腐败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群众感觉到的官员腐败问题,而与群众接触紧密的基层,其腐败危害之大,负影响面之广,令老百姓深恶痛绝,所以在不放松查办高中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的同时要高度关注基层腐败,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基层腐败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采取各种方法去遏止、预防和打击基层腐败。  相似文献   

13.
权力腐败的心理及文化传统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有效地遏制和整治权力腐败,首先必须对其主要成因进行全面而深刻地剖析,而后才能对症下药。本文着重从腐败行为主体的心理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两大方面来探讨权利腐败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当前腐败的一个趋势表现为其主体年龄向年轻化和高龄化两极发展,本文从社会心理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贪婪心理、安全心理和合法心理三大类型十种情况。最后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治理设想。  相似文献   

15.
侦查探究心理是一种最基本的侦查心理运动形式,它在侦查心理运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本质特征是高度的自觉性,这是由侦查主体活动高度目的性决定的。侦查探究心理包括侦查求异心理。侦查求异心理有向心型、离心型、对应型等多种思考方式,在案件侦破中具有认识和调节主体精神等多种功能,因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视公权力为特殊商品以牟取私利的社会现象,其本质即以权谋私;腐败不仅严重影响国家正常履行职能、干扰国家实现发展目标,而且还败坏社会风气,沦丧民族精神,恶化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公权力拥有者腐败的心理根源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身份、权力和职业的错误认知,消极情感的驱动和诱发,意志力薄弱、信念不执著;预防公权力拥有者腐败的对策主要有: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健康兴趣、激发积极情感以及培养顽强意志、建构自律心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探讨警察腐败,重在公权力与个人私利和“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理论解构,对警察腐败进行具有明显学科表征的应然分析,以期为研究警察腐败问题提供多层面的理论参考,进而为遏制和预防警察腐败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熟识的场合中,个人利益依靠“人情”联系起来的人际关系仅凭借个体的力量难以得到实现,因而“互助”成为潜在规则,对国家制度造成破坏。非熟识的场合中,除非行贿、受贿的预期损失极大并超出双方各自的预期利益,否则博弈双方更倾向于做出行贿、受贿之决策。足够强大的腐败规制力量是权力拥有者拒绝走向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护门,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及检察机关主导作用下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为腐败的滋生留下空间。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犯罪反社会心理的形成是流动人口个体在微观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生理、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内化”的过程。通过对一万名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调查统计分析,具有反社会心理的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外化心态一般表现为:不满、逆反、报复、反社会。从中可以看出:从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看,19—25岁的不满心理最强;从收入看,收入越低者不满心理越强。社会闲散类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不满心理明显强于其它职业者。从年龄上看,19—25岁的逆反心理最强;从职业上看,农民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逆反心理明显强于其他职业者。从受罚次数看,受过处罚者的报复心理一段较强;从犯罪类型看,暴力型犯罪者的报复心理较强,女性犯罪嫌疑人的报复心理强于男性。从作案次数看,多次作案者的反社会心理较强;从犯罪类型看,暴力性犯罪者的反社会心理较强。农民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反社会心理强于其他职业者。  相似文献   

20.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庭前审查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审判程序的基本组成部分 ,起到抑制公诉权和保障审判顺利进行的作用。文章性质和特征、原则以及功能三个方面对庭前审查程序进行法理阐释 ,并对英、美、法德四国的庭前审查程序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庭前审查程序只重视排除预断 ,而忽视了该程序的抑制公诉和庭审服务功能的缺陷 ,并提出重构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