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震     
张震凌辉张震又名张建生,学名张祖寿。1914年10月生于平江县长寿镇新泉段嘴头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母余朵莲无力养活,将他送给镇上一个篾匠家庭收养。养父张爻山和养母吴敏莲,视他如同亲生,6岁时便送他上学、高小毕业后,张震到一家店铺当学徒。1926年,...  相似文献   

2.
吃亏是福     
蒙牛集团是名满天下的乳业巨头,董事长牛根生是闻名遐迩的创业家。不知您是否相信,正是他养母的两句耐人寻味的俗话,造就出一位鼎鼎大名的商业明星。  相似文献   

3.
1929年5月,钟宜龙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他刚出生不久,亲生父母就被反动民团杀害.后来,他被同村的革命党人抱到松毛岭脚下的养父母家.钟宜龙的养母,是当地有名的妇女游击队队长涂从孜,一直将他视如己出.  相似文献   

4.
凌辉 《湘潮》2005,(12):8-11
求学路上受到革命熏陶1914年10月5日,张震出生于湖南平江长寿镇新泉段嘴头屋一户贫苦家庭。他排行第四,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由于生父早逝,生母余朵莲无力养活四个孩子,无奈只好将他送给镇上一位名叫张继纶的篾工收养。取名张见生,意为看着他出生的。养母吴命媛已到中年,尚无子女,待张见生如同己出,十分疼爱。从张震记事时起,一家人就靠手工艺和小生意维持生活。养父张继纶编茶叶篓和竹箩筐贩卖,养母吴命媛打豆腐、削筷子、做灯笼、贩花生、卖凉粉等。少年张震常在家帮父母干些零碎活。1919年,5岁的张震被父母送进私塾。一年后,转入万寿…  相似文献   

5.
杨晓红 《实践》2011,(11):24-25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今年60岁的朱清章,三十年如一日地侍奉成为植物人的养母,使沉睡了30年的母亲奇迹般地苏醒,被包头人传为孝老敬亲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6.
在西城区月坛街道铁三社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被抱养的女孩,在养父去世后,14岁就毅然担起了照顾残疾养母的重担,12年来,含辛茹苦,不离不弃。她的名字叫商雨佳,今年26岁。  相似文献   

7.
13年前春季的一个中午,在吉林省榆树市太安乡抚州村4组的一座小桥旁边,一条大黑狗叼起了一个用被裹着的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声,引起了正从这里经过的本村的一位妇女的注意,她本能地从大黑狗的嘴里救下了这名婴儿。从此,她就成了这个弃婴的养母。孩子的养父姓郭,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画匠,他非常喜欢这个捡来的孩子,视其为掌上明珠,并为孩子取名郭凤侠。小凤侠非常惹人喜爱,爸爸不管怎样劳累,也不管家庭生活多么艰辛,只要见到小凤侠就开心,他从孩子甜甜的小脸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体会到了做父亲的伟大与神圣,同…  相似文献   

8.
陈虹利,在四十九年前是被人遗弃的孤儿,养母陈淑婉将其收养。而陈淑婉在七十五年前也是被人遗弃的孤儿,是养母用五斗高梁米从别人手里把她换回来的。但就是这样一对不幸的母女却演绎了人间真情。2002年,陈虹利的家庭被评为吉林省文明家庭。两口高粱米饭救活小虹利 陈淑婉今年80岁,是陈  相似文献   

9.
“我觉得日本军不但在军事上吃了败仗,而且在道德上也是败将。”———东史郎现年87岁的东史郎,曾于1937年到1945年间先后两度参加侵华战争。东史郎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把侵华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详细地记录下来,共有5卷37万字。出于对参加战争的反省和向中国人民谢罪的愿望,1987年东史郎将日记在日本公开出版,在日本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同时也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嫉恨。他们发起了对东史郎的诉讼,声称日记是虚构捏造的,企图全面否认南京大屠杀。出征:生母让我欣然赴死养母求我活着回来昭和十二年(一九三…  相似文献   

10.
邹本栋 《世纪桥》2009,(14):50-55
庆安县城北的同乐乡是一个南部平原、北部山区、半农半林的地方,具有平原与山地交汇地貌特点的几条丘陵漫岗自东向西地从本乡逶迤穿过。本文主人公——养母孙德珍的婆家和娘家所在的村子——王升河村和东升河村,就分别座落在相邻的八道岗东端,南北相距不过二三里,鸡鸣犬吠之声可闻,乡里乡亲往来频繁。  相似文献   

11.
<正>多难少年心向红军1916年9月9日,廖成美出生在闽西龙岩山区一户农家,因家境贫寒,刚刚出生就被送给了邻乡红坊乡黄坑村东溪畲一户农家。新中国成立后,已是共和国将军的廖成美,多次托人寻找亲生父母,但都未能如愿,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廖成美3岁时,养母就不幸病故。为谋生活,父亲带着他外出打工。八九岁时,廖成美经常帮学堂的教书先生干一些零活,以工代费,这才有机会读了两年书。12岁  相似文献   

12.
怀念母亲     
一般人只有一个母亲,而我有两个:生母和养母。母亲怀上我时,和父亲去舅舅家。舅父舅母看着母亲的大肚子,想起两年前天折的女儿,不由大放悲声。母亲幼年丧母丧父,与舅舅相依为命,姐弟情深,不由跟着暗暗啜泣。父亲睹此情景,跟母亲商量后,对舅父舅母说:“你们不要担心老来无人奉养,你姐姐怀的这个,不管是男是女,都给你们。”  相似文献   

13.
张陶  杨嘉利 《廉政瞭望》2009,(10):56-57
出生才两个月的小女孩,被遗弃在乌江边上。幸被乌江上靠拉船为生的罗学扬抱回了家。养父母用他们博大而无私的爱温暖着罗霞幼小的心灵。可命运没有垂怜这个贫寒的家庭——养母因患上耳癌撒手人寰,养父又脑溢血而瘫痪……12岁的罗霞用她稚嫩的双肩担起养父和自己的生活,并拒绝了亲生父亲要把她接回身边的请求……  相似文献   

14.
田艺欣 《先锋队》2012,(4):29-31
一个普通的"九零后"女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孟佩杰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后,她"带着养母去上学"的感人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被人们称为"最美女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7,(9)
<正>她以柔弱的身躯撑起风雨飘摇的苦难家庭,她向命运发起挑战,勇敢面对生活的坎坷。都说血浓于水,怎比得她与养父母的患难真情。她,就是通辽职业学院2016级护理系学生周艳梅。周艳梅曾是弃婴,是养父周全将她捡回来,给了她一个完整的家。然而不幸的是,2003年11月,养母李淑英遭遇严重车祸,高位截瘫,照顾养母的重担就落在了父亲和小艳梅身上。这一年,周艳梅刚刚9岁。在母亲住院的一年里,懂事的小艳梅帮父亲一起给母亲端屎接尿、擦洗身子、换洗被褥。一年后,李淑英出院回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诞生在江苏淮安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童年相当艰苦。他小时候过继给小叔父,但叔父却因病早逝。由于家道衰落,生母和养母又忧愤交加而在一年内相继去世。只留下他和父亲周劭纲先生及两个弟弟。12岁那年,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去东北沈阳学校读书。以后,在繁忙的学习和革命斗争中,周恩来从没有因为对事业的追求而放弃尽晚辈之职。1918年1月8日,周恩来的堂弟去信将叔父周贻奎病逝的消息告诉了在日本东京求学的周恩来,周恩来在回信中写道:“只恨我身在海外,不能够立时回去帮着四伯、干爹(指他的伯父、父亲)做一点事儿。”表达了他对伯父和父亲的思念之情。为了减轻父亲的失弟之痛,同年7月28日,周恩来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祖籍安徽,清末民初迁往苏北,祖父江石溪在扬州广有诗名,生父江世俊、七叔江树峰、尤其六叔江上青均是知名诗人,养母王者兰亦善诗词文赋。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江泽民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江泽民来自诗人世家》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相似文献   

18.
江姐和彭咏梧唯一的儿子彭云现定居美国,在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计算机系担任终身教授。新年伊始,已定居美国的彭云回北京探亲,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养母如同亲生母子彭云的父母彭咏梧和江竹筠是因革命斗争的需要走到一起的。他们先是为了工作需要假扮夫妻,  相似文献   

19.
王岚 《党史文苑》2004,(3):45-47
戚元德是湖北武汉人,自幼双亲被歹人所害,为好心的舅父养母收养。1921年,戚元德考上湖北女子师范,在学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地下工作除了人们所想像的神秘之外,更多的是意料不到的艰难和危险。在戚元德的地下工作生涯中,有两次历险,是她终生难以忘记的。  相似文献   

20.
前段时间,湖南省常德弃女凯丽的美国养母琳达女士回到凯丽故乡,为养女寻求相匹配骨髓的新闻在全国各大媒体频频露面,成为一时的热点新闻。常德晚报利用自己地利人和优势,在这场新闻大战中,不仅成为全国第一家报道凯丽身世的新闻单位,而且因为许多独家报道脱颖而出,成为自己同行追逐的新闻采访对象。九个月前开始的新闻追踪 2003年1月25日,常德晚报《城市人周刊》率先推出了《常德亲人,救救你的美国女儿》新闻故事,拉开了凯丽养母琳达回中国为女儿寻亲的报道序幕。在推出这篇报道之前,作为作者的我并不知道琳达会在20天后来到中国,为爱女寻找骨髓。但我们为何刚好“撞”到琳达回中国寻亲,使前后新闻天衣无缝地在内容上互为因果,在时间上又成为连续的整体呢?事情还得从2002年4月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