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定公权异化是在特定阶级国家中,特定公权利和特定公权力的相互异化。它具有内生性根由,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存在动态表现,主要体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先决作用和生产关系的直接决定作用。特定公权异化的内在结构共分为合法异化、异化风险、隐性异化、异化入罪四个层次。从哲学范畴分析特定公权异化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微环境外在性诱导、公共职能主体意识缺失、群众联系秩序链断裂,这是对特定公权异化的现实性语义诠释。  相似文献   

2.
徐群 《学理论》2013,(11):286-288,294
从梳理异化概念入手,指出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正在一步步渗透我们生活每一个领域,现实世界有异化,在网络世界也有异化。从人际关系、学习主体、娱乐方式和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异化表现,提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具体措施如下:培养网络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网络心理,塑造大学生健全网络人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早期构建了两条批判路线:一是以"绝对自由""哲学"和"人"等等为动力与主体的精神运动路线,即通常所谓的异化论批判;二是以"人民"和"无产阶级"为动力与主体的物质运动路线.异化论路线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本质"的"异化—复归",其形成起点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以"绝对自由"为"征服世界"的"心脏"的"哲学".在《神圣家族》之前,"异化—复归"路线一直并行于和嵌套着唯物主义批判路线,到《巴黎手稿》时被全面运用,并与唯物主义路线纠结为历史运动及其主体的四层嵌套关系,造成了尖锐的逻辑冲突.由于马克思从批判初期就逐步引入了历史运动的物质主体和动力,从而突破了种种虚假精神动力的束缚,并最终在《神圣家族》中初步确立了唯物史观,"异化—复归"路线则因其内在缺陷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从多元主体的实践角度切入,能够有效揭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质性运作图景。在捋清多元主体角色定位与职能边界后,运用马林洛夫斯基的三栏分析法阐明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数字乡村的实际情境,深度剖析主体向度赋能存在的内部主体缺陷、外部主体缺位、主体间互动异化三重困境。多元主体共建数字乡村建设需构建系统化的行动机制,包括筑基机制、共谋机制、提优机制、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通常见解中,历史无主体论遭到了来自简单否定和盲目肯定两个方向的误读.误读历史无主体论的结果,是使得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失去了重要的立论基点,或者被混同于隐性的历史无主体论本身.解除这两种误读的蒙蔽,要求我们以马克思异化范畴的复合含义为线索,完整分析历史无主体现象的原因与结果,给予历史无主体论以应有的定位,进而恢复历史唯物主义追求个人解放的根本旨趣.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命题的研究。当下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都是以哲学主体性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展开的,这种片面的研究方法直接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种典型异化形态。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异化形态向科学形态回归,就必须实现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主体间性转向。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的体现,更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路径的指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人们对“异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核心和实质,集中在这样一点:异化与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一些文章,象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马克思把劳动作为异化的主体一样,把社会主义作为异化的主体,认为社会主义自身产生异化,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全面异化。这些文章还把这种观点说成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一些文章宣传的社会主义异化论,包含逻辑上相互关联的三个重要论点:一、认为异化就是矛盾,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生活的社会是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其现代性思想必然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解析对象.马克思着力于揭示资本的升值和人的贬值的内在冲突,研究雇佣劳动制度和价值实现方式阻碍技术合理性潜能的展现,阐释社会关系的异化,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性的考量就必须冲破意识哲学的牢笼,立足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跨越自我理解的陷阱,凸显主体解放视野,映现人的价值维度;摒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除非人的资本力量对人的控制和奴役,才能构建使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新“现代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以上三个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主体意识是人类在不断地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关于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自我认识和觉悟.迄今为止,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意识经历了由理性化--非理性化--新的理性化,由人"类"意识--个体意识--新的人"类"意识的圆圈武的辩证运动过程.在当代,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主流主体意识,是更理性化、更智慧、更宽容、更和谐、更高层次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因为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都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得到实现和表现,所以劳动异化能够过渡到人同人相异化、交往异化和社会联系异化。《手稿》异化劳动的前三个规定与第四个规定——“人同人相异化”,与《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和社会联系异化,都遵从同一个异化逻辑。异化的主体既可以是“孤立人”,也可以是两人或多人关系及其承载物。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阐释交往异化、社会联系异化的根源性概念。“社会联系异化”比“交往异化”能更准确地概括《穆勒评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无主体"是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所作的结构主义式解读.在他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时间上连续发生的同质过程,而是社会结构合规律地转变的历史.共时性在方法论上应该被赋予高于历时性的优先地位.接着,他为了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抽象的、具有先验本质的主体,反对把历史理解为这种抽象主体的异化和复归,宣称"历史无主体",这不仅在表述上是不准确的,而且表明阿尔都塞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蒋迪 《学理论》2010,(10):80-80
文章从人格测验(以梅彼类型量表为例)的困境入手,挖掘其深层原因即主体的自我分裂。阐述了主体自笛卡尔以来的异化发展以及主体的自我分裂、主体丧失了自知的功能而导致悖论的出现。以及造成这种分裂的资本主义精神是如何潜在地作用于主体,使之发生这种自我分裂的。  相似文献   

13.
陆九渊心学思想中蕴涵了丰富而厚重的道德主体控制思想资源.陆九渊从心学立场出发,以"心理合一"论为逻辑起点,系统构建起有关道德主体控制学说,涵盖了道德主体控制的可能性、目标和途径以及功能和作用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卢卡奇《理性的毁灭》中卢卡奇对理性毁灭的原因、结果与非理性主义的批判,着重思考了理性主体的含义,及其与现代文明异化的关系问题,并指出要合理解决二者的关系就要重建理性主体。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主体的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始终保持对现代文明的指导性,重建出一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性主体,即树立一种关于理性主义的辩证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文明观深刻揭示了主体解放的过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辩证统一的,阐明了主体解放的历史发展进路:文明思维方式变革中自我意识主体向市民社会主体的转变、资本主义异化文明批判中个体主体向资本主体的转变、共产主义文明实践中阶级主体向人类主体的转变等环节。在主体解放思想的转变过程中,马克思始终把推动文明的进步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彰显了人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应有的价值。深入把握马克思文明观中的主体解放思想,有助于为当今中国和世界文明中个体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6.
元明清文学中女性的觉醒是普遍而深刻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戏曲作品人物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三位女性爱情观的变化体现了女性觉醒的三个阶段,从她们各自阶段的个性意识出发,勾勒出女性觉醒的总体轮廓是递进发展,并逐步实现了女性的主体价值.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李爱华 《学理论》2009,(26):7-8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为《手稿》)中所阐释的主要观点,在《手稿》中,他借助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中引申出自己的"异化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本文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人的本质"思想与其"主体"的学说相联系,并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和境遇来说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现代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广锋 《学理论》2012,(24):58-59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往,为消防宣传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向。笔者从主体间性的视域审视消防宣传教育过程中的瓶颈原因,归结为消防宣传互动异化。构建契合主体间性理念的消防宣传教育必须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树立平等意识,增强互主体意识,尊重受众的个体差异,施行灵活、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地管理的主体行为与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农地管理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核心原因在于宏观政策缺乏微观执行基础.基于此,分析了农地管理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村集体)的行为,并探讨了农地管理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不同管理主体的行为变化对各主体利益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的利益变化.利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建立了三个主体的博弈分析模型.首先从子博弈分析出发,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地管理中的博弈过程,其次分析地方政府与农民集体利益的代表——村集体的博弈分析,最后建立三个主体的主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在农地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间联合与中央政府博弈的可能性不大,因而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规制,白下而上做实农地管理的微观主体——包括明确农民的使用权益、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有利于消除农地管理中的寻租行为,提高农地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民主主体性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人民与个人就是这种统一的体现。由于普遍寓于特殊之中,"特殊的"个人成了民主的基本主体,由个人的自主性,利益追求的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分化组合出群体、组织、民族、国家等各个层次或各个领域的派生主体。所以民主就是合理地落实各种具体主体的权利。当各种主体性在互动中得到体现时,民主的抽象主体——人民做主就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