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后出血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死亡案例法医病理学鉴定的特点,探究产后出血致死的常见原因,为法医工  相似文献   

2.
马丽琴  石秋念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1,26(2):151+174-151,174
简要案情余某,男,20岁。某年6月6日上午,进食2h后出现腹泻,水样便,次数多,伴头晕、出汗、腹胀,后出现恶心、呕吐,同事发现其大小便失禁,呼之难应,全身湿冷,四肢发凉,面色发白,急送某中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3.
<正> 为探索中毒致死案的一般规律,提高对中毒案的识别能力及防范能力,本文作者收集1980年至2000年中毒致死的273例尸检材料,作统计并对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案例资料 273例中毒死亡案,其中毒人数及其死亡方式见表1,中毒死亡者的性别、年龄、职业与死亡方式见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过敏反应死亡案例分析,探索过敏反应死亡法医学鉴定标准,为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地区1998—2008年59例诊断为过敏反应死亡案例,对案例中死者的临床病史、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尸体检验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59例过敏反应死亡案例中有58例死于药物过敏(其中77.6%为抗生素),正规医院与非法行医各占37.3%和61.0%,过敏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颜面发绀等,自接触过敏原至死亡从1 min到3 d,血清总Ig E浓度50~576.92 IU/m L,临床表现和病理解剖检查结果也有明显改变。结论在排除其他死因基础上,综合分析案情、病史、临床表现、尸检结果,可以得出过敏反应死亡的鉴定结论。其中案情调查(包括过临床病史、过敏原接触史、临床表现)对诊断过敏反应死亡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本地区74例自杀案例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本地区74例自杀案例资料,对一般资料、自杀方式进行统计,对40岁以上和以下年龄组、性别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文74例案例中自杀的女性略多于男性(1.1:1),在自杀方式的选择上相对集中,农药中毒占大多数(71.62%)。从年龄和性别分组比较结果证实,在选择自缢的自杀方式上以40岁以下的青年男性为著,以口服农药达到自杀目的的则以女性居多。结论本文结果提示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生产方式可导致不同的案件特点,相关部门应注意建立本地区的数据库,为办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不断发展,社会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多,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亦呈上升趋势,对人身健康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为探索交通事故发展规律,总结交通事故损伤特点,本文收集285个案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根据交通事故的众多特点,通过法医工作来解决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损伤机制、损伤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探讨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特点。方法收集相关市区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死者交通方式等项目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11例死者中男性多于女性(2.18∶1),21~60岁占70.6%,气温较低的季节发生交通事故较多,一天中高发时间段为6~8、18~20及23~1时,死者中以非机动车驾乘者和步行者居多,分别占41.4%和29.1%;肇事车辆主要为货车和轿车,分别占38.2%和25.1%;交通事故造成颅脑损伤导致死亡的占损伤致死亡的比例最高(54.7%),联合损伤致死的其次(30.9%)。结论本文数据来源地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案例的特点,与沿海其他较发达城市的相关调查数据相符,需综合治理以减少相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胡寅 《法医学杂志》2003,19(1):36-36
吸毒近十几年以来在我国已成为广受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与许多违法犯罪活动,如卖淫、杀人、抢劫、盗窃等联系在一起,同时,吸毒者还可能因各种原因导致自杀、谋杀、意外等非正常死亡。到2001年为止,浦东新区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累计达3 155人,占总人口的1.9‰。随着吸毒人员的不断增多,涉及吸毒死亡的案件也在增加。 本文对2000—2001年浦东新区因吸毒导致急性中毒死亡的21例案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以期对此类案件的日常检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96例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现代交通迅速发展,导致的交通事故与日俱增,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在许多国家几乎是35岁以下青状年的第一位死因。因此,研究交通事故发生时对人体所致损伤的特征及规律,正确判断机动车辆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分清肇事者所承担的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300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太原市1996年~1998年发生的300例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尸检资料进行了分析。死者年龄多见于21~50岁 ;案发时间以6~8时、18~20时最多 ;案发地点以城市主干街道和城外主干公路为主 ;案发时死者以步行和骑车最多 ;肇事方式主要是机动车撞击行人 ;损伤部位以头面部和胸部最常见 ,且致死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损伤与疾病关系案例的特点。方法对本教研室近20年的219例涉及损伤与疾病关系的尸检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①219例中,20~59岁青壮年占71.7%;伤后<24h死亡占48.9%。②损伤以拳、足等钝器伤为主,以擦伤和挫伤多见,主要位于头、胸部。③疾病以心血管疾病最多,CNS疾病次之。④损伤与疾病相关的案例占71.2%,最常见的是“疾病为主、损伤为辅”。结论损伤与疾病关系案例的死者多为男性青壮年,冠心病和病理性脑出血是两个主要的疾病;将损伤与疾病关系分为“单纯损伤致死、单纯疾病致死、损伤为主疾病为辅和疾病为主损伤为辅”四类简单而实用。  相似文献   

12.
191例急死死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191例急死法医病理检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急死年龄以15~59岁为多,共154例(占80.63%)。死因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多,80例(占41.88%),但5岁以下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在191例急风中,以冠状动脉疾病最多,共55例(占28.80%),其次为小叶性肺炎21例(占10.99%)和急性出血性胰腺炎(12例占6.28%)。死亡诱因多为纠纷/或轻微外伤87例(占45.55%),另有51例(占26.70%)死前有轻微临床症状体征,经医生诊治用药后很快死亡,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医疗纠纷中135例猝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探讨引起医疗纠纷案例中猝死发生的特点,特别是其年龄、性别、科室、疾病的分布和发生纠纷的原因,为有关单位调处医疗纠纷和制定有关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本教研室1955~1996年42a间受理的法医病理学尸检资料中挑选各种医疗纠纷案例;制定统一表格,将其中猝死者逐一登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a中涉及医疗纠纷的淬死135例。其中男87例、女48例。年龄自新生儿~67岁。以新生儿和婴儿居多(67例),男明显多于女;其次为25~34岁的青壮年组(21例),女多于男。近12a发生的猝死(94例)是过去30a(41例)的2.3倍。猝死疾病以呼吸系统最常见(46%),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25%);但54例成人猝死者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26例),次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2例)。发生的科室多见于产科和儿科(74例)。结论认为近10年来医疗纠纷中猝死案例明显增多;医疗纠纷中非医疗事故远多于医疗事故;法医病理尸检对正确、合理地调处医疗纠纷,并对探讨猝死的发生机制,反馈、丰富和发展相关临床学科的内容,以及提高诊治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案例的法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从而缓解了患者在请求赔偿方面的特点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通过对华西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1983-2001年尸检检出的127例各种原因所致的SAH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类SAH案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1,高峰年龄为21~40岁。按SAH常见特征可分为外伤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血管粥样硬化、中毒、伴发于心脏疾患、其他等八类。其中,外伤性与脑血管畸形最为多见。外伤性SAH与脑血管畸形出血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11~50岁,脑血管粥样硬化出血仅见于50岁以上者,动脉瘤破裂出血者并不多见,见于11~50岁。以SAH为死亡原因者,32例,占25%,多见于脑血管畸形与动脉瘤破裂,出血部位多见于脑底及小脑天幕以下。大多数SAH,出血部位多见于大脑表面,较为局限,出血量较少,非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多数SAH并非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SAH死亡者,其死亡性质多属自然死亡。  相似文献   

15.
316例急死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重庆地区316例急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及小于10岁的婴幼儿居多,第三季度增多,呼吸系统疾病居首位,其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场所是医院占多数。  相似文献   

16.
Echinococcosis is a human infection caused by the larval stage of Echinococcocus granulosus. The most common sites of infection are the liver and the lungs. Cardiac hydatid cysts are very rare, even in regions where hydatic cysts are endemic (the Mediterranean, South America, Africa, and Australia).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cardiac involvement is seen in about 0.5-3% of human echinococcosis cases. Three cases of cardiac hydatid disease that caused sudden death and which were histo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are reported. Cardiac echinococcosis is rare, but due to its insidious presentation and affinity to cause sudden death, it is important that it be identified in the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17.
Yin P  Dong DW  Yu JB 《法医学杂志》2000,16(2):93-94
对牡丹江等城市 1986~ 1998年因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猝死 7例尸检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其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生前临床诊断与病理解剖结果。结果表明因其病变不典型、不特异、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 ,所以在临床上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引起医疗纠纷 ,其病理变化因患者临床表现不同可有程度不同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Xu YH  Zhou R 《法医学杂志》2006,22(6):433-435,F0004
从2002—2004年,在我们司法鉴定中心共解剖208例尸检病例,其中死于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有12例,占总数的5.8%。其中,有8例发生于医疗条件较差的农村诊所。这些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为忽视静脉输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尸检资料显示,9例猝死原因直接或间接与静脉输液有关。其余3例则死于其原先疾病,不过死亡时间与静脉输液时间偶然巧合而已。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例原发性心肌病猝死的尸检案例的发病年龄、职业特点及病理学改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其中扩张性心肌病11例,肥厚性心肌病8例.  相似文献   

20.
Among 312 consecutive deaths in a Danish Central Hospital autopsy was performed in the pathology department on 266 cases, i.e. 85%. Retrospectively,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death were estimated from the clinical information alone by an experienced clinician and subsequently compared with the autopsy report. The definite cause of death was determined jointly by the clinician and the pathologist. The clinician's diagnosis was thereby confirmed as incorrect in 18% of the cases if small differences in site and type of malignant tumours were not considered. This is less than in many other investigations, but it is stressed that this could partly be because formal errors in completing the death certificate were avoided. The main causes of death were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and neoplasia. Clinical diagnosis of malignant diseases was never found to be erroneous. There was a slight tendency to clinically overestimate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but in general the different errors outweighed each other, so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different causes of death before and after autopsy was nearly the same. The original death certificate was investigated in 12 accidental cases. Hereby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de of death was originally stated erroneously as natural in 7 cases, i.e. 4.5%. It is concluded that hospital autopsy is still needed for the control and correction of causes of death, and it is stressed that clinicians as well as pathologists should be more aware of cases with a trauma in the history to avoid errors in the mode of death. Such errors can imply legal as well as insurance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