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民主党派与第二次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宪政运动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压制而不了了之。三年后的1943年9月,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利用国民党统治的内外危机以及由此而被迫作出的宪政允诺,再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宪政浪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中国宪政建设的30年,平稳的动力机制带来了稳步推进的30年宪政建设。文章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政建设的动力机制和宪政实践进行论证、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展望,以期引起学术界对中国宪政建设的更广泛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许艳娟 《世纪桥》2010,(7):40-41,59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可以看成是中国社会宪政化的源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痛苦的转型历程。19世纪末,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的效应下,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国人认为腐朽的政治制度是阻碍中国富强的主要原因,于是近代的宪政运动兴起。从1905年清廷"预备立宪"到二战后的"第三条道路"的兴起,中国的宪政运动几经波折。国际环境形成的压力令国人误读宪政,缺少对权力的警惕,全无契约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宪政无处生根。在当代的中国要推进宪政,必须改变对宪政的误解,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  相似文献   

4.
殷啸虎 《唯实》2004,2(2):57-59
中国宪政运动如果自戊戌变法算起 ,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然而 ,严格意义上的宪政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1 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标 ,1 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2 0 0 2年中共十六大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切 ,标志着中国正朝着宪政的道路迈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宪政制度建设的今天 ,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正确处理宪政建设中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 ,是我们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宪法工具主义…  相似文献   

5.
宋鉴 《党政干部学刊》2007,(8):13-14,44
近代中国(1840-1949年),代表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封建政权曾宣称推行宪政,却屡屡受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相继推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施政纲领,并颁布宪法,实施宪政。本文探讨了中国宪政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曲折发展的原因,为今天实行宪政提供了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原动力。现行宪法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宪政在民主、法治与自由三个方面均已取得很大成就。尽管中国宪政还存在明显不足,但展望未来,中国宪政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相似文献   

7.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多方探索作出的历史性选择,经历了由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即旧民主主义宪政到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宪政思想主要产生和定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之中,不仅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革命的鲜明的时代烙印,而且也代表了毛泽东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宪政理论探索的最大成就。作为20世纪中国宪政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深刻揭示了近现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宪政运动的特征、价值追求、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对近现代中国宪政乃至当代中国宪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近代以来许多中国仁人志士的追求,同时宪政也是一个过程。本文从西方宪政的基石———自由主义入手,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宪政历程上的理念的逐步形成,找出其合理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利于中国宪政之建设。  相似文献   

10.
何景春 《党史文苑》2006,(11):44-49
毛泽东宪政思想主要产生和定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之中,不仅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革命的鲜明的时代烙印,而且也代表了毛泽东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宪政理论探索的最大成就.作为20世纪中国宪政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深刻揭示了近现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宪政运动的特征、价值追求、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对近现代中国宪政乃至当代中国宪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纯柱  林莘 《探索》2012,(2):61-65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民主宪政的道路,虽然遇到了许多坎坷,但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政体制。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宪政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定出好的宪法是宪政建设的前提;坚持宪法至上的原则,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保障宪法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宪政发展带来了支撑和动力;完善法制,构建制度化、程序化的执政机制是宪政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靳力  段秀卿 《奋斗》2004,(5):51-52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诞生,以宪法的方式确立了我国基本的宪政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1954年宪法的一些基本内容和重要原则,为后来宪法和宪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宪政是近代以来许多中国仁人志士的追求,同时宪政也是一个过程.本文从西方宪政的基石--自由主义入手,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宪政历程上的理念的逐步形成,找出其合理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利于中国宪政之建设.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共就民主宪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民主宪政是中国之必须;在处理宪政事实与宪法条文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强调宪政事实,但积极参加宪法的拟定;在宪政的类型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新民主主义宪政。在争取民主宪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5.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亲自带头起草了1954年宪法,了解此次起草的过程对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和推进我国宪政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带有明显社会属性的宪政,产生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现代发达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而历史传统、封建意识及社会基础条件决定了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没有宪法更谈不到宪政。实现宪政是现代社会的迫切要求。1982年我国第四部宪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宪政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如何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本文从新民主主义宪政实施的条件、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内容和新民主主义宪政实践的历史启示三个方面分析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妍 《实事求是》2004,12(6):60-62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将人权原则写入宪法 ,是中国寻求实行宪政以来的第一次 ,是当代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的最新发展。人权入宪开创了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 ,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它向世人宣示了中国对待人权的庄严态度和法治精神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共就民主宪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民主宪政是中国之必须;在处理宪政事实与宪法条文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强调宪政事实,但积极参加宪法的拟定;在宪政的类型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新民主主义宪政.在争取民主宪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民族、各阶级、阶层团结抗战的历史背景,催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举起新民主主义宪政大旗,并在抗日根据地广泛推行,在全国人民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人民最终取得革命胜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吸取这场民主宪政运动的有益经验与深刻教训,对当代中国宪政建设具有十分宝贵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