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最新公布的《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部分,第59条创造性地规定了“按日连续处罚”制度,这在地方立法文本以及其他部门行政法上也十分常见。但问题在于,它和比较法、传统理论以及我国现行立法中一直将连续行为视为“法律的一行为”,从而仅能被处罚一次的一贯做法并不相同。对此,理论界尽管分别作出了“行政强制执行”和“行政处罚”的简单辩护,但逻辑上却漏洞百出,并容易造成行政处罚权滥用的不利后果。实际上,连续违法行为原则上只能被视为“法律的一行为”,禁止多罚,诸如《环保法》第59条之类的连续处罚规定,只是作为此项原则的一种例外身份而存在,它的合法性只能经由立法中断的方式获致实现。  相似文献   

2.
行政非诉案件既包括行政非诉审查案件,也包括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均是检察机关行政非诉执行监督的范围。实践中往往因行政机关怠于申请强制执行、“加处罚款”适用不统一、违规减免罚款本金、强制执行措施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行政处罚目的无法有效实现。因此,有必要从规范统一“加处罚款”的执法司法标准、依法纠正减免罚款实践做法、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深化内外部执法司法监督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汪劲  严厚福 《法学》2007,(12):18-27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我国环保法律的致命缺陷。建立"按日连续处罚制"是弥补这个缺陷的有效手段。目前存在着两种模式的按日连续处罚制,即作为行政处罚的英美法模式和作为执行罚的大陆法模式,它们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在引进一种新制度时,是否与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相冲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新制度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是否有适当的制度和技术背景给新制度提供"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4.
针对醉酒驾驶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对公共安全造成的威胁,《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将醉酒驾驶行为纳入刑法的处罚范围,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在我国目前对醉酒驾驶行为主要适用行政处罚的情况下,醉酒驾驶行为入刑说明了该行为已发生质的变化,但如何处罚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相衔接的角度,在相关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醉酒驾驶行为惩罚方式在适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以期在目前的惩罚结构上更好发挥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合力,解决醉酒驾驶屡禁不止的痼疾.  相似文献   

5.
涉及犯罪的税收违法行为,既是税收行政处罚的对象,也是刑法修正后逃税罪的制裁对象;如何衔接好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双向互动,对于加强对逃税行为公法控制,规范税收管理秩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适用衔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实生活中,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竞合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竞合关系以使其相衔接呢?对此,在适用方法上应遵循合并适用的原则,具体适用时又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予以衔接;在适用程序上应遵循刑事优先的原则,具体适用时,也应视不同情况注意其程序中的不同衔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三种不予处罚情形,其外观都是不予处罚,但其实质不尽相同。第一款规定的两种不予处罚是免予处罚,第二款规定的无过错不予处罚,既可能是在实质上排除了行为的违法性,也可能是不具有主观过错(故意、过失)的责任条件。各地公布的不予处罚清单形式悬殊,实质迥异,折射出对不予处罚性质认识偏差、态度谨慎积极、对抽象法律原则的具体化不足等问题。正确界分三种不予处罚的内涵,对抽象概括的法律原则进行具体化、标准化,精细界定“轻微”“危害后果”“初次”等条件,是准确适用不予处罚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9.
<正>陈某原系福建三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三农)董事、财务总监。2005年5月,福建证监局对福建三农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2006年3月,福建证监局将该案移送给福建省司法机关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2006年9月25日,福建省公安厅以陈某等人涉  相似文献   

10.
听证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法律制度,在行政法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现阶段,我国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指出我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管理现状,然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体制深受战前大陆法系国家以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行政处罚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其性质从制裁的角度上理解属于行政处罚,具有处罚主体“一元制“、处罚程序完全采用行政处理程序、制裁上属于中间制裁、具有警察强制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胡梦瑶 《政法论坛》2023,(1):178-191
完整的行政处罚期间制度包括追究时效、裁决时效和执行时效,这构成规范和限制行政处罚全过程和各阶段的期间制度体系。当前,《行政处罚法》规定的2年处罚时效是追究时效,它仅适用于违法行为的追究阶段;规定的90天办案期限并不发生实际法律效果,并非是规范意义上的裁决时效。同样,《行政强制法》规定的为期3个月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也缺乏刚性法律后果,不是真正限制处罚决定执行力的执行时效。经由理论检视,规范意义上的追究时效、裁决时效、执行时效在适用对象、起算时点、计算规则和期限经过的法律效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三者在制度属性上分别对应权力期间、除斥期间和消灭时效,应当根据其制度属性展开立法建构和解释适用。具体来说,在立法论上,要注意这三者之间的内部衔接以及与刑法上追诉时效的外部衔接制度设计;在解释论上,要注意这三者之间的适用衔接以及执行“双轨制”模式下执行时效制度的内部一致性。完善的行政处罚期间制度经由立法论和解释论的合力体系化,最终方能实现规范和限制行政处罚权行使全流程的“时间法治”。  相似文献   

14.
“罚款”在我国环境行政处罚中的运用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日益频发的环境违法事件,仅靠单一的经济手段业已不能实现预防犯罪与惩治违法之目的,而现行的环境行政处罚体系更在执法过程中凸显瓶颈与难题。作为主要处罚手段之一的罚款制度在执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现行的罚款制度仍面临罚款数额低、标准不统一、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大等问题。反思当前立法与执法模式,我国应不断汲取他国先进经验,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现行体制有所创新以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5.
16.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致命缺陷,也是我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环境行政违法"按日计罚"制度和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是弥补此法律缺陷和遏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当今世界有少数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作了明确规定,美国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尽管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与我国传统刑法理论有颇多冲突,但是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鉴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  相似文献   

17.
1996年我国<行政处罚法>颁布,标志着我国行政法治从"实体控权"向"程序控权"的重大转变,其中,行政案卷制度的确立,是这部法律在程序控权方面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该制度有力地规范了我国行政处罚行为的程序,推动了正当行政程序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行政案卷制度要求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前,不仅要保证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或听证的...  相似文献   

18.
治安行政听证制度对促进我国治安管理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熏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实执行过程中,不论是在制度设置还是在实践中,都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政法学刊》2016,(1):90-106
在打击和规制非法集资违法——犯罪行为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又称两法衔接)机制运作和工作实践中,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关系,即正确理解和适用一事不再理、一事不两罚原则;准确、灵活把握刑事先理原则;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原则,防止刑事司法恣意扩张。目前,检视理论界关于两法衔接机制研究内容的着力点,仍然呈现局限于规范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务虚居多,深入到司法实务中的操作层面之务实研究则比较缺乏,尤其是针对具体(类)个案的情形,开展合理妥适的实体衔接内容研究依然是比较少的,同时也是亟需引起重视和加以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两法衔接机制开展和运作过程中,实体层面衔接的具体内容集中体现在针对同一行为,基于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双重违法性的存在前提,在处罚层面所涉及的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之竞合判断和处理模式问题。综合比较各个学说观点并结合我国法律规定的现实状况考虑,应当确立和采用并合主义原则为主、吸收原则为辅的适用原则为妥。在坚持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作出的先后顺序不同,需要分别做出相应的不同处理:即在先(行政)罚后刑(罚)的情形下,采用同质罚相折抵、不同罚则各自适用的处理模式;在先刑(罚)后(行政)罚的情形下,采取同质罚不得再次处罚、不同罚则可予再处罚、免刑后可予再处罚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行政处罚"属于行政法中的概念,但不妨碍它成为刑事司法中的一个要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成为罪与非罪的决定因素。行政处罚入刑通常涉及"一事不再罚"、"一事不再理"、"禁止重复评价"等原则的理解和适用。如何看待刑事司法中的"行政处罚"要素是一个跨法律学科的问题,理论界的涉猎有限;而司法实践中对于"禁止重复评价"等原则理解、适用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