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项研究采取调查问卷方式,选取我国东西南北中有代表性的七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基层、中级和高级法院刑庭的法官作为调查对象,对我国当前刑事审判实践中涉及刑事证据的证明力、刑事证据的认定、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等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发现我国的刑事法官对于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与其年龄、文化程度、审判年限、办理案件数量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得出结论:应当从影响刑事法官认定证据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着手,增强司法实践中刑事证据运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中,为解决双方争议的法律问题,有时需要首先解决一些专门性很强的科学技术问题,例如,要确定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必须先判定被告制作、销售的软件与原告享有著作权的软件是否相同或者实质相似。这就要对双方软件的目标代码或者源代码进行比较。但法官通常并不具备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他只能依靠专家的协助,请专家来鉴定。我们把对案件审理中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所作的鉴定,称为司法科技鉴定。司法科技鉴定属于司法鉴定的一种,它与物证签定、法医鉴定、司法会计鉴定性质相同[1]。随着我…  相似文献   

3.
张吉豫 《法律科学》2013,(5):187-194
作为功能性技术产品,计算机软件在我国著作权法下的保护范围仍处于模糊状况。美国司法实践中对软件著作权保护对象范围的界定经过了较长期探索,积累的理论和司法审判结论对世界软件产业及司法实践影响广泛。我国司法可借鉴美国的经验、理论和案例,以立法目的为出发点,考量技术领域的利益平衡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对软件著作权保护对象范围做出更加明确的合理界定,从而在激励软件开发与促进技术的传播和进步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4.
随着各种裁量基准在中国各地的大量出笼,其在司法审查中的地位也成为理论和实务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通过考察司法审查与裁量基准的应然关系以及司法实践对裁量基准的真正态度,我们可以发现,裁量基准既是实质意义上的司法审查规范,同时又是司法审查的对象。作为司法审查的法源,裁量基准具有双重性格,其主要功能在于弥补司法审查能力的局部不足;作为司法审查的对象,法院对其享有不完整的审查权,在形式和实质两大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判断。裁量基准在司法审查中的双重地位,导源于司法对行政裁量的尊重与信任法院、戒惧行政这两种法律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更进一步地,裁量基准也在这种紧张关系中扮演着输出法院政策意图的载体角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法律职业群体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专家为调研对象,就刑事程序中的精神病鉴定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运用访谈、问卷、阅卷、调取司法统计数据等实证研究方法对目前我国刑事程序中精神病鉴定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展开了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司法精神病鉴定主体与鉴定管理体制,鉴定程序的启动,公安司法人员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吴宏耀 《法商研究》2004,21(5):103-110
根据起诉主导权的归属 ,刑事公诉制度可以分为司法控权与检察控权两种模式。我国刑事公诉制度具有司法控权模式的外观 ,但在实质意义上却应归属于检察控权模式。以此制度定位为基础 ,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 ,应以促成庭审实质化为目标 ,走向彻底的起诉书一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事实与理念之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实践完全没有深深陷入法律形式主义的泥坑,因而需要采用实质解释论加以拯救,而恰恰是深深陷入了法律实质主义的泥坑,由此逾越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樊篱,因而需要引入形式解释论加以纠正。在某种意义上,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不仅是构成要件论之争,甚至是刑法机能论之争、刑法观之争。在我国当下社会中,法治规则意识尚未完全建立。在这种前法治时代,我国应该大力弘扬规则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8.
刑事案件精神病鉴定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东  程雷  孙皓  潘侠  杨剑炜 《证据科学》2011,19(2):193-215
本文以法律职业群体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专家为调研对象,就刑事程序中的精神病鉴定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运用访谈、问卷、阅卷、调取司法统计数据等实证研究方法对目前我国刑事程序中精神病鉴定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展开了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司法精神病鉴定主体与鉴定管理体制,鉴定程序的启动,公安司法人员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对...  相似文献   

9.
司法改革的理论论争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中国司法改革中的问题,就必须对各种司法改革理论进行合理定位。在中国司法制度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儒家的实质正义司法观、中体西用论、西化论、国情论四种主张都曾产生较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体用之争相对淡化,儒家的实质正义司法观经常显现出现代价值,而国情论与西化论之争则成为司法改革理论交融与碰撞的主要"对手"。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司法改革的各种理论论争主要体现为:特色道路与普遍价值之争、群众路线与精英职业化之争、体制内的司法改革主张与超越体制的司法改革主张之争、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之争。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司法改革的理论论争对新一轮的司法改革具有启迪意义。司法制度的改进需要与司法理论的现代化相结合,司法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但又不能故步自封,应坚持渐进原则,同时以复杂共识理论作为指导并需要与中国人的实质正义心理追求合理衔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司法审查制度与美国国司法审查制度在基础、对象、实质、前提、权利主体、内容、职能、范围、目的、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王军 《中国检察官》2023,(17):71-73
刑事申诉公开审查旨在通过公开听证等形式,查明刑事申诉案件的事实真相,检视法律适用依据,维护申诉人以及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刑事司法办案的法律监督。当前,公开审查制度的体系性、衔接性和规范性尚存不足,程序不够完善,配套机制未及时跟上,公开审查对于刑事申诉案件办理的功能性作用发挥不充分。需进一步加强公开审查的程序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机制,构建更透明化、民主化、司法化的公开审查制度体系,以提升刑事申诉检察工作的整体质效。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审查,应基于刑事证据审查标准,合理尊重其公定力,形式审查为主,以审慎态度进行实质审查,并把握不以司法裁判代替行政意志之基本原则。基于对公平正义及司法独立价值的追求,刑事诉讼中,对具体行政行为证据效力的否定,不受该行政行为是否被撤销所羁束,司法机关有权以查明的事实,据实认定。  相似文献   

13.
刘南男 《政法学刊》2008,25(6):84-88
证据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在诉讼中规范证据资格、证据收集和审查判断,以及司法证明活动的规则体系。证据制度是内地诉讼制度中亟待完善的部分。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在法律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分别秉承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大陆法系职权主义与混合折衷主义诉讼制度之精华,形成了各具特色且较为完善的刑事证据制度。对两岸四地的若干刑事证据规则和刑事证据证明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为内地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版权》2021,(1):78-83
2020年,苏州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著作权纠纷案件203件,其中一审65件,二审138件;审结著作权纠纷案件178件,其中一审49件,二审129件。从总体数量来看,著作权纠纷收结案件均较2019年有所提升,分别增长42.96%、42.40%。可见,在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态势下,主动维权愈加积极,版权保护愈加高效。2020年,苏州知识产权法庭受理的一审案件中,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占一审著作权案件受理总数的40%;审结的一审案件中,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占一审著作权案件审结总数的60%。可见,在苏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面对本土企业生产线智能化再造的需求与现代工业制造软件领域著作权纠纷增加的矛盾,苏州知识产权法庭贯彻“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司法理念”,用高质量的司法裁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为打造“数字苏州”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一年以来,苏州知识产权法庭审结的较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侯喆 《河北法学》2011,29(1):197-200
刑事证据是整个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正确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事实根据。如何对刑事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实现对案件处理的公平正义,一直是各界学者和司法工作人员的研究热点。分别对刑事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与方法予以论述,以期为刑事证据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侵权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侵权损害赔偿是审理软件著作权案件中的一个最大的难题之一,本文拟从司法角度对软件著作权损害赔偿的原则、方法及法定赔偿问题作一些探讨。一、赔偿的基本原则由于侵犯著作权造成的损失不易认定,赔偿范围难以确定,在以往的著作权侵权案巾.被侵权人听获赔偿往往较低,造成了一些了好的后果,鉴于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引起的损失往往较人,为保护著作仅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制止侵权行为,有人提出,计算机软件的侵权损害赔偿应遵循一个原则,即“要达到足以补偿权利人的损失,足以制止侵权行为”。也就是说,在确定侵权…  相似文献   

17.
刑事人身物证鉴定意见具有理论定位的交叉性与诉讼价值的多元性。立法中的"列举式"规则与理论中的"归纳式"规则对其审查判断的特定性、可操作性与指导性存在欠缺。刑事人身物证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需要有特殊规则加以规制。这一特殊规则的主线是同一认定理论。逻辑前提为司法鉴定与司法审查判断认识思维的同质性及相应主体专业分工的异质性。特殊规则包括鉴定对象同一认定标准证明程序以及鉴定意见与其他证据综合判断的同一认定心证程序。这一规则的落实需要学科交叉的进一步尝试与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王恰 《中国检察官》2013,(12):49-52
伟大的英国法学家边沁曾言,"证据乃正义的基础(Evidenenc is the basis of justice)",刑事司法的应然状态即是刑事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双重实现,由此可见,证据之于正义、之于刑事司法的重要意义。然而,单个证据究竟如何审查?其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证明标准?新《刑事诉讼法》(即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法")中的证明标准,又应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证明的理念,就是作为刑事证据立法、刑事证明实践以及刑事证据法学研究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刑事证明应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正当性。客观性是封刑事证明的实体要求,相对性是封客观性的限定与补充,正当性则是封刑事证明的程序要求。刑事证明的“三性”体现了立法者封秩序、人权、真实、公正以及效率等价值的追求,但刑事证据立法与司法经常涉及封多元价值进行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范围:事实问题──一一个比较的研究周永坤司法审查的范围实质即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野,亦即司法权在多大的边界内、多强的程度上可以对行政行为予以司法控制。确定科学的对事实审查的范围,对于行政执法行为的质量及行政效率至关重要。迄今为止的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