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看起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究竟有无规律可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终极之问”,更是“历史之谜”,在人类思想史上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却得不到正确的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以无可辩驳的科学性证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指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是历史长时性、社会总体性、世界广域性相统一的科学时代观.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中来揭示时代性质和内涵,以生产方式作为判定不同历史时代的根本依据,把生产方式的变革看成是时代发展和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在对资本主义历史运动的考察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历史时代是人类走向“世界历史”的时代.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决定了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共产主义的发展不能割断与整个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些学者把马克思所说的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起源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的论述,理解为马克思是说只有西欧各国具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西欧以外的其他国家都不具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为马克思只研完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没有研究其他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和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且把认为西欧以外的其他国家也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观点斥之为违背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这种理解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是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5.
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首先要正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科学论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以及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贡献和发展。其次要全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变化。从中可以认识到这些变化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因而也决不会改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6.
《党课》2020,(4):18-22
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看起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究竟有无规律可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终极之问”,更是“历史之谜”,在人类思想史上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相似文献   

7.
龚培河 《探索》2007,1(2):178-183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可梳理出多种提法,若把这些提法总和起来考察,就会给人一种陷入杂乱无章的丛林之中的感觉,出现了所谓“动力丛林现象”。其实,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提法是在九个层面上、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动力系统的,具有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不存在真正的“丛林现象”。综合起来分析,生产力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动力思想的核心,九个层面都是围绕“生产力”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俄国社会“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则需要严格的历史条件。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条件,可以看出,在当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不可能的。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想的证明。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中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样式,即“自由人联合体”。作为对未来社会基本形式的理论预判,“自由人联合体”是《宣言》的核心思想,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诉诸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和总趋势作出预判,提出了“两个不可避免”的经典论断,揭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必然性,阐释了“自由人联合体”实现的前得条件。其中,生产力高度发达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觉醒与联合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主观条件,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由人联合体”实现的交往前提。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样式,“自由人联合体”以超越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超越政治国家的权力组织形式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为基本特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目的”是其历史哲学中的重要命题。马克思通过对康德“世界历史目的”进行改造、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目的”予以颠倒,完成了对康德与黑格尔的批判式继承。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以生产方式为中轴、以无产阶级联合为实现方式,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目的”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方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需要穿越掩盖“世界历史目的”的屏障,依据当今世界新变化,明晰马克思“世界历史目的”的理论旨趣与实践指向,进一步发掘其揭示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历史的考察,首先是基于对世界历史发展起内在推动作用的生产力及其交往,实现世界性进程的主体力量的转化,以及真正实现世界历史的途径等方面进行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是狭隘民族交往转向开放性世界性交往的趋势进程,在当下资产阶级占据世界交往主体性地位的历史,其前途应当而且必须是世界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考察路径展示了其研究与分析的确定范式,即研究世界历史必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最终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整个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范式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在价值上更具有独特实践性导向,所以我们主张与敬重他们这种确定范式.  相似文献   

12.
路军  宋颖 《红岩春秋》2023,(4):13-17
<正>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社会物质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总结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等重要结论。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实践无疑成为解释一切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3.
翟昕 《世纪桥》2008,(1):25-26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整个共产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4.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对人类发展困境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晶,深刻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应遵循的共同价值准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全人类共同价值着眼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现状和人类整体利益的根本价值立场,以崇高的价值理想、广阔的世界视野、博大的人类情怀和深邃的历史思维,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的时代之问。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理论创造和一场伟大的术语革命,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阳 《学习论坛》2024,(2):116-12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重大理论探索,需要回答它的历史定位和理论基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历史三形态”展示了一个“生命逻辑到货币逻辑及其复归”的总过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值人类自我全面异化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即“物的依赖”时期,在价值设定上表现出一种对“资本逻辑”的自觉反抗。但它并不是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的“过渡形态”,更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仅用“世界历史”与“人的解放”的必然性与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难以完全回应这一理论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主体性思想则能有效地从“横向”的历史剖面来论证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建构何以必要和可能。基于价值论的“主体层次”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现实的“人类”这一主体层次并以“命运”为纽带而结成的最高价值主体,而并非以抽象的“类”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只有通过唯物史观和价值论思想的双重考察才能合理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定位、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一项伟大实践活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矢量上同向同行,逻辑一致。通过价值关系和价值观念的双重批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导源于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是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历史性选择的基本依据。“世界历史”理论有一个提出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是提出者,列宁是继承者,邓小平是发展者。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对“世界历史”格局中的中国国情分析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作出过不朽的历史功绩。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将表明:人类世界历史的未来是美好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在人类实现美好未来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性、必然性的,还是没有规律性,由偶然性,由人们的意志与随意的无规律的活动决定的?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已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2卷第101-102页)社会经济形态是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服从一定规律的,是服从于内在必然性的。所以,恩格斯说:“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247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东方民族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他们考察东方社会得出的科学结论。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列宁提出的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初步运用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道路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话语的深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球化的思想逐步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重返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话语体系可以发现,他们对"世界历史"理论的论述是以唯物史观为独特视角、从历史发展规律高度展开的,主要包括世界历史的概念、形成前提、行进动力、产生机理、演进特征、发展道路、最终归趋等内容。"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领域的认识提升和拓展,必然会为中国在应对全球化进程上提供独树一帜的理论指导和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进入近代以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的阶级和政治力量先后主张过九种国家方案。作为一类事物和事实,这些国家方案凝聚着不同的政治诉求,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提供了政治选择的多样性,也演绎了中国政治发展多样性选择背后的方向性和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国家方案演进的必然结果和逻辑延伸,是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历史必然性的集中表达。其强大的生命力、鲜明的特色性和寓于其中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某些重要共性,值得我们加倍珍视。破除"循环论"、"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终结论"等思潮对历史必然性的误读与遮蔽,揭示复杂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历史必然性,把科学理性、主动性、坚定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抉择、执着坚持和科学推进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