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连干部学刊》2014,(8):26-28
论邓小平对人民主体价值观的创新与发展 科社教研部主任 邹玉杰 人民是人民利益标准的裁判员人民利益标准在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关键在于明晰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人民利益标准的评价对象无疑是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评价主体则包括党和政府的自我评价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郑文杰 《人民论坛》2012,(20):210-211
邓小平管理哲学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即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是管理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管理决策价值选择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管理的价值目标。同时,邓小平管理哲学思想的人民主体价值观是人民利益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可能会想,农民怎么会缺少利益代言人呢?不是有党和政府吗?不是有人大代表吗?不是有农口各个部门吗?不是还有乡政府和村级组织吗?这些主体能否成为农民的代言人呢?笔者认为不是自己说是代言人就是代言人.不是天天把农民、把农业挂在嘴上的人就是代言人.代言人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一是代言人必须与被代言人利益完全一致,或者说大部分的利益一致;二是地位比较独立和超然,不受其他利益主体或者政府的制约;三是有一定的影响决策者或者其他主体的势力;四是代言的角色是专业化的,不能既代表这个群体,又代表其他群体.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看谁是农民的利益代言人.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之间的效应关系,即客体对主体需要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关系。事物对主体有无价值,主要依主体的内在尺度(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而定。因此,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和利益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谁是价值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以谁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这个问题在任何价值观念体系中都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历史上不同价值观念体系相互区别的根本所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体现在价值观上,就…  相似文献   

5.
綦玉帅  夏东民 《前沿》2011,(10):47-49
只有主观价值评价标准与客观价值评价标准相符合,人民群众才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正确的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主要体现为"四个是否",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否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否坚持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地位;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制度既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也决定人的利益分配,因此,评价社会经济制度既要用生产力标准,也要用价值标准。这两个标准既相互区别,也相互统一。马克思主义不仅用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评价以往社会经济制度,还用这两个标准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社会主义应该自觉用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来评价与引导经济制度的发展,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人民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坚持向人民负责的出发点,要求构建向人民负责的权力主体与责任主体。一、向人民负责,是我们党根本性质的执政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向人民负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回答了我们党“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一心一意向人民负责的执政理念不能丢。首先,向人民负责体现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尊重  相似文献   

8.
人民利益标准是对实践标准的发展,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衡量我们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推进改革和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论张闻天的人民本位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正付 《求索》2011,(8):96-97,168
人民本位思想是张闻天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张闻天的人民本位思想以民生幸福为终极目的,以人民利益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强调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和社会主人地位,凸显了人民在政治、经济活动中的至上地位。在大力弘扬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的今天,学习和研究张闻天的人民本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群众标准”是一个创新的哲学命题。从社会历史观讲 ,实现了从群众史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标准的跨越 ;从检验标准讲 ,实现了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群众标准的跨越 ;从检验对象讲 ,实现了从“真理标准”到“价值标准”的跨越 ;从检验层次讲 ,实现了从“真理标准”到“公仆标准”的跨越 ;从检验主体讲 ,实现了从“价值主体”到“评价主体”的跨越。从而 ,为解决当今突出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一把总钥匙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对人民主体思想作了一系列新阐释、新发挥。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为核心和起点,逻辑地展开论述坚持人民赋权主体地位、人民监督主体地位、人民历史评价主体地位,以坚持人民利益主体地位为逻辑归宿,实现了人民的利益主体与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人民主体重要论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并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鲜活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刘秀芬 《岭南学刊》2004,1(2):38-41
共产党人伦理价值观表现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主体间价值关系;以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同一的尺度作为伦理价值评价标准;以无私奉献为价值创造的思想境界;以共产党人价值创造活动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为价值创造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民性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和政治本色。自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40多年间,在中国面临几次重大抉择的紧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总能审时度势引领中国做出正确抉择,充分地展现和践行了党的人民性。它集中体现在三件大事上:一是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领中国人民成功实现了思想解放和伟大觉醒;二是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提出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确立了正确方向;三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竭尽全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凝聚起防控疫情的磅礴力量。这充分说明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也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总导引。  相似文献   

14.
《公民导刊》2013,(10):58-59
<正>人大要发挥监督作用为什么现在党同群众的联系这么差?现在是党和权联系在一起。我们是执政党,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还没有做到在法律面前党员和群众一律平等,总是"刑不上大夫"啊。对这个现象,人民群众非常不满。所以群众说,共产党把党员标准越来越降低了,过去说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党员要"吃苦在前",现在变成"同甘共苦"了,甚至连同甘共苦也做不到了。这个问题,如果不突  相似文献   

15.
张利涛 《前沿》2023,(1):13-22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绩观的重要论述中,为谁树政绩和树什么样的政绩是逻辑起点,用什么态度和方法树政绩是逻辑中介,如何考核和评价政绩是逻辑终点。对上述问题的科学回答,构成了习近平政绩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明确了政绩的服务对象;政绩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指明了政绩的考核评价标准;严于律己、真抓实干,澄明了树政绩的态度和方法。党员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既要坚持政绩为民,把为民造福的事抓好抓实;又要坚持正确导向,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更要坚持接续奋斗,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创造更多实实在在造福人民的政绩。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社会治理思想是以党和政府、社会团体、人民群众为多元治理主体,在遵循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和与时俱进治理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协调利益关系、推进法制建设、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解决人民生活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稳定与平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奠定理论基础,有利于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杨久华 《桂海论丛》2009,25(4):33-37
当前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呈现出执政特性、地区差异性、利益关系失衡性、干部原因主导性等新特性;其凸显问题有党群关系目标指向出现偏差,党群之间的思想分离明显,党群矛盾主体日益多元,党群利益矛盾凸显和对抗性冲突增多,不同社会群体对党的认同分化并总体呈下降趋势等问题.解决这些突显问题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建立和完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理顺权力间关系以及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以不断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政党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党的执政理念.政党执政理念的核心是解决政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因而带有根本性.确立人民为本的核心执政理念,即始终以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检验党执政成效的根本标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真谛并能够通过执政来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当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党员代表,首先应对谁负责?这是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一再申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43—1044页)因此,具有人民代表和党员双重身分的人员,本身自应做到对人民负责  相似文献   

20.
信任本质是一个人心所向的问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思想基础,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信任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大变革在人们意识中的曲折反映。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着理论的、历史的、现实的充分根据。实现信任关系的客体、主体、环境三方互动,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是新世纪坚定对党和政府信任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