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和谐哲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和谐社会,必然地提出了一个有没有“和谐哲学”的问题。文章对毛泽东主张的“斗争哲学”及其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其忽视同一性的偏颇。进而,论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这种“和谐哲学”更加强调和尊重事物的同一性,与“斗争哲学”有着显著的差别,更不是像“斗争哲学”那样要指代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体系。“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实践主题的转换为最和谐思维的意义.和谐思维具有建设性的内涵,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理论具有内在联系,构成其哲学基础.构建以和谐思维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3.
李维意  杜萍 《探索》2007,3(6):185-188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观范畴,具有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融人类社会发展史、自然发展史和思维发展史于一体,并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诠释了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则,集中表达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哲学观念,能够更好的说明马克思的杰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明确是以唯物史观不断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物质前提和不断巩固强化的物质基础;需要有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需要锤炼先进思想主导的和谐文化;需要构建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制度基础;需要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化解社会矛盾,达到激发活力、凝聚合力;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海龙 《学习论坛》2007,23(1):18-21
“斗”与“和”分别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和谐哲学”,“斗争哲学”如果僭越了其适用范围,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哲学”大有可为,但不能泛化。  相似文献   

6.
唐龙 《求实》2007,(1):38-41
以“和谐的经济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背离科学发展观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指导地位“另立新灶”,而是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根据“和谐的经济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推动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并举;培育新的“增长极”与区域间的协调互动并重;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寻找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7.
再评“斗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争哲学”不是毛泽东的“只言片语”,而是他的一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斗争哲学”不仅实践上有错误,而且理论上也是违反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扬弃“斗争哲学”,提倡“和谐哲学”,实现思维方式和文化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姜喜咏 《求实》2008,1(1):29-32
作为哲学问题的科学发展观主要探讨科学发展观在什么意义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念的合乎内在逻辑的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念体现为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内在逻辑的批判中彰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历史性的批判中凸显科学的发展理想.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理想,其哲学内涵主要表现为这样一种全新的现实发展观念,即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原则的共同富裕为现实目标,以扬弃"物化"为运动过程,实现物(包括社会关系)的人性与人的物性的和谐交融,体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一大基本特征与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直接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加速社会整合的进程,有助于确保和谐社会目标模式的科学性,有助于建立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体系,有助于营造以和谐为美的舆论导向。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就必须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不断加强文化管理,从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一个经久不衰且意义重大的理论研究主题。国内学界主要是从三个层面或三种形态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的社会主义。然而,无论是学说、制度还是运动,其背后必然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因此,明确和指认作为一种价值形态的社会主义成为可能和必要。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向世人昭示"和谐社会"作为一种价值形态的社会主义之时代意蕴和本体承诺。这一价值形态的具体内涵包括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论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历史生存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必须合理地解决以下三个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历史科学、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观、世界观和本体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前提(出发点),即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历史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逻辑前提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前提是逻辑前提的前提和基础,逻辑前提是历史前提的提炼和升华.二是辩证的、具体的统一,决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提出并阐述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的辩证统一是唯物史观超越一切旧历史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创新。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而且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理论要真正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必须和社会管理相结合。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实现和谐社会就是,如何认识、如何实现和谐管理,通过新的和谐管理模式、管理思维、管理方法的应用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崭新命题之后,理论界围绕和谐社会的内涵、提出的背景与意义、构建的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初步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许多学者从不同视域出发作出阐述,这些论述对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围绕改革问题,存在诸多有争议的观点,然而,归根结底其认识论的根源是不同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如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分析客观存在的矛盾出发,就能正确认识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性质和对象,从而得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对象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是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的正确结论。如果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历史唯心主义命题出发来分析改革,则必然得出“实行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17.
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地看,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认识、理解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体系重建的争论不仅有其现实的实践的背景,也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在克服公式化历史观影响中,总结历史的和现代的认识成果,创造性地提出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独立自主的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就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人学的建构理念和途径来看,它们都没有摆脱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实践的支援和支持。这样,最终使种种人学在运用“实践”来构建一种关于人的哲学体系时,根本不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相区别。所以,就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看,任何独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建构或者试图将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人学化的企图都是一种不成熟和非法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继续坚持和发展不能靠抽象的“人”本身来达到,而只能通过对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表现来获得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以人为本、多元一体、公平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价值诉求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