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本文通过比较罗伯-格里耶《在迷宫》和加缪《局外人》两部小说,说明罗氏和加缪在表现荒诞和反抗荒诞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前者对后者的继承和超越。以反传统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艺术形式揭示并反抗荒诞是两者小说最为重要的相似之处,而且这种倾向也始终贯穿在法国现代和后现代作家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2.
大概是以“荒诞哲学”著称的加缪写了一本《西绪弗斯神话》的缘故,谈起西方文学中的荒诞问题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这个古老的希腊神话。如同一切真正深刻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西绪弗斯不断推石上山而巨石每次都必然滚落的故事给人的思考实在太多了。其实,问题不在于破译这一神话传达的信息进而理解它包容的意义:任何文本在未被阅读时根本无意义可言,而有多少种阅读就有多少种意义;问题在于我们所处的文化语境已经使我们把西绪弗斯看成是人类的代表,把他所受的惩罚看成是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遭受的  相似文献   

3.
小说如何面对荒诞的世界──谈加缪的《局外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小说家而言,他之所以愿意选择一个故事来创作一篇小说,经常是为了通过叙述这个故事来传达一种待定的人生体验;体验作为一种。动理现象,是主体在感觉基础上对切身经历的一种反应,它具有客观性。文学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文学同现实的根本关系,这条规律是不变的,只是各时期作家所采用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并不一样。加缪同样也是通过作品来反映他所看到的世界,更确切地说是他所感受到的世界。我们在这里仅着眼于分析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分析加缨如何通过小说来反映世界,即分析小说反映世界的方式。我们首先看看加缪创作《局外人》…  相似文献   

4.
加缪的神话意识体现在对神话传统精神的继承和新神话的延续创作上。加缪对神话传统的继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一是直接引用神话中的元素和典故;二是提炼神话涵义投射于作品之中;三是神话成为一种意象,内化为作家的思维范式。《局外人》以其对文明的挣脱与反抗,演绎了新时代的人类回归自我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马莅骊 《新民周刊》2012,(23):96-96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超脱》的开始,是法国作家加缪的这句名言。亨利的故事看上去也像是加缪的那个"局外人"的故事。面对同样荒诞的世界,他努力站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他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代课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充满了悖论。作为教师,就像亨利在接受那看似虚拟  相似文献   

6.
陈蕊 《法国研究》2012,(2):7-12
作为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代表作家,阿尔贝.力口缪在其戏剧作品《误会》(Le Malentendu,1944)中注入了对生存意义和死亡本质的思考。加缪的死亡观之形成,不仅与作家的个体经验和感悟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以及西方文明“直面死亡”的传统。本文试对《误会》中的死亡主题加以探讨,从而进一步揭示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荒诞”与“反抗”。  相似文献   

7.
黄芳 《法国研究》2000,(1):151-159
作家,艺术家,政治家……如此多的称呼并不能概括安德烈·马尔罗的全部天赋。这个天生爱冒险的人,二十几岁就在印度支那等地目睹了那里的革命斗争,回国后写出了《王家大道》、《征服者》、《人类状况》等一系列有关东方革命,尤其是中国革命的小说。而当时他未来过中国。这些作品在法国引起了轰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别出心裁地描写了中国革命,还因为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两个深刻的主题:荒诞与人道主义。一、世界的荒诞性荒诞原指音乐中的“不和谐”,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有悖情理和规矩,不合时宜,不合理性,不合逻辑。”1荒诞意识自古…  相似文献   

8.
阿尔贝·加缪是全世界早已公认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是多彩的:有极富抒情色彩的散文、深含哲理意味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的戏剧、短小精悍语言隽永的短篇小说。加缪由小说《局外人》一鸣惊人,初露头角,《鼠疫》一书又轰动文坛。四十四岁就获得了世界性的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史上,他的地位与萨特不相上下。而作为哲学家的加缪却颇受非议,毁誉不一。萨特曾在有关  相似文献   

9.
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59)1913年11月7日出生于北非的阿尔及尔。出版过戏剧作品与两部著名的小说:《异乡人》和《瘟疫》,以及两册沉思集,《薜西弗斯的神话》和《反叛者》。1957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根据加缪的主要作品以及他早期的一些日记、随笔,并联系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荒谬哲学”作深  相似文献   

10.
许多学者都认为小说《堕落》是加缪叙事的一个“断裂”,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小说中,滔滔不绝的主人公克拉芒斯看起来颇像一位精神病患者,事实上,他的确遭到了社会的精神迫害,成为精神谋杀的“受害者”:而在摆脱“审判”、寻求疗救的过程中,他却又变成了精神谋害的“刽子手”。在这个意义上,《堕落》不是加缪叙事的“断裂”,而是潜在地延续了加缪叙事中的“谋杀”主题,并深化到精神谋害的层面。从表层结构来看,小说展示了克拉芒斯的精神疾患及其治愈的过程,而从深层来看,则是加缪对现代人“病根”的揭示与“疗救”。在病的隐喻与疗救过程中,显示了加缪对启蒙者“诊断者”、“疗救者”角色的深刻怀疑。  相似文献   

11.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问世后,人们完全可以认为它满足了所有的期望:同一切有价值的著作一样,它的出版恰逢其时,不负众望,使尚未成形的意念只好作罢。从此以后,我们对谁都没什么可羡慕的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荒诞人”与多斯·帕索斯(Dos Passos)或斯坦贝克(Steinbeck)作品中的主人公相比,他还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他们是从远距离、从外部去描述的,而他却是从内部来描写的,采用的是心理学业余爱好者热衷的内省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局外人》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这部小说的语言特点明显:1、句子简短,最常见的句子字数均在15字以下,占全部句子的60—70%,而长句不到5%,短句多半描写外界,长句则描写内心;2、排除未来的含义,强调过去和当今,以制造离乡背井的情调和显示生活的虚幻感;3、重复某些词组,尤其是表示愿望、看法、感觉(多至200余句)和“此时”、“太阳”等具有特殊含义的词,以产生奇特气氛和荒诞感。由此看来,《局外人》是“荒诞的言语”。  相似文献   

13.
徐熙 《法国研究》2010,(1):36-42,82
法国作家让·科克托的艺术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诸多领域。俄耳甫斯神话成为贯穿其毕生的重要题材,他的多部作品都与这一题材有关。我们主要以科克托的电影《俄耳甫斯》为例,考察他以电影语言重写俄耳甫斯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唐果 《法国研究》2014,(3):57-61
在古典悲剧研究中,戏剧效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因素。基于所有的戏剧文本都是建立在观众的视觉感官上,光影交织的"戏剧效果"则是实现剧本到舞台转化的有效元素。此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悲剧《赵氏孤儿》(十三世纪,纪君祥著)和法国古典悲剧《中国孤儿》(十八世纪,伏尔泰著)中暴力场景的对比学习,展现"暴力"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从而总结出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美学观念.换而言之,此研究意在阐明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礼仪规则,各自暴力的表现方式,以及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对他在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中所占据的地位,无论作出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会过分。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十九世纪;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几乎在所有的文学创作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把一代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推向新的高峰。纵观雨果的创作生涯,无论是宏篇巨制的小说,思如泉涌的诗歌,还是回旋跌宕,有声有色的戏剧,他都是以人道主义作为其创作的思想基础的。他是一代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16.
邹琰 《法国研究》2009,(1):10-15
昆德拉的《玩笑》和萨特的《墙》都是围绕改变命运的玩笑展开。这两个来自迥然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玩笑,都是人类在20世纪的命运赌博,玩笑之轻却反射出命运之重。两者体现了昆德拉和萨特对存在的终极悖谬和世界的荒诞的认识,也反映了彼此同中有异的哲学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加缪的《堕落》均是对人之存在的探索。在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寻求承认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准则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造成了其性格中的双重性。这种寻求承认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虚荣和自我扩张的欲望的表现。虚荣扭曲了主人公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无法认识到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世界及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因双重性而消解的主体只有打破虚荣的牢笼,摆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才能修复自我的裂痕并重构自我。  相似文献   

18.
陈溪 《法国研究》2014,(2):67-73
本文研究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奈斯库的作品《秃头歌女》中形式各异、丰富怪诞的戏剧"语言游戏",认为其类似于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到的"异位移植"(les hétérotopies)现象,《秃》剧为代表的各种荒诞剧语言变形也是戏剧"语言家族"中的"异位移植",或称"异托邦"。《秃》剧中不同类型的"异托邦"语言现象是异常性与日常性的并置、对立和交叠。从尤奈斯库自己的相关生活体验和创作意图来看,这一"异托邦"并非如荒诞剧传统阐释模式认为的,是对于相似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状态的全部写实反映,相反,尤奈斯库的"异托邦"是对于日常语言及现代思维的正常秩序的有意反叛与逃逸,并且意图由此对日常生活进行"分解"和异化。  相似文献   

19.
法国当代作家克洛德·米什莱创作的长河小说《圣利贝拉尔的芸芸众生》(包括可以单独成篇的上下两部《喂狼弱鸟》和《鸽徒他乡》)〈注〉。是一部反映法国当代农村变迁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上篇《喂狼弱鸟》共膺三项荣誉奖,即1979年的《欧也妮·勒瓦奖》和同一年的《农民文学大奖》以及1980年的《法国图书奖》。  相似文献   

20.
《家庭中的白痴》是萨特晚年全力著述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在这部未能完成的文学评传中,萨特运用他所独创的存在精神分析法,对福楼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一个作家的全新的方法。《关于<家庭中的白痴>》一文,是该书前两卷在1971年初出版时,萨特接受米歇尔·贡塔和米歇尔·吕巴尔卡采访时的谈话记录。这是一篇颇有文学参考价值的谈话记录。全文载于当年5月14日的《世界报》,并收入1976年伽里玛出版社出版的《境况种种》第十卷。因为篇幅的关系,此处发表的是译文的摘要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