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刑事证据理论的认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证据理论的认识论基础黄道,陈浩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唯一科学理论。多年来,我国刑事证据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形势的日益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们在现代科学研究活动中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先进方法,系统论便是其中之一。系统论把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都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看待,它撇开事物生物的、技术的、经济的等等具体特征,着重研究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  相似文献   

4.
刑事证据理论必须准确回答刑事证据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问题,这是刑事证据理论最基本的问题。综观中外证据学史,一切剥削阶级的法学家都没有对此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命题,从而给刑事证据的概念及本质属性问题的正确回答奠定了世界观基础。  相似文献   

5.
比较:刑事证据开示的基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梁玉霞 《法律科学》2001,(3):91-101
刑事证据开示因其共同的价值基础而在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我国普遍存在。各国不同的刑事诉讼体制决定了刑事证据开示方式和范围的差异 ,刑事证据开示所依托的程序在多数国家都存在且有所区别。我国现行的刑事证据开示与刑事诉讼体制、庭审方式不相适应 ,因而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6.
本刊自1990年第4期起开辟“书评”栏以来,在广大读者与作者的支持下,及时地评介了一些法学新著,对于传播信息、鼓励作者,起了一定的作用。有些书评还有一定学术深度,发人思考。但也毋庸讳言,还存在诸多不足。本刊在新辟此栏的“编者小语”中曾经希望:“书评不是广告,既要有实事求是的介绍,更要有发人深思的评论,有进一步的探讨。好的书评也应是一篇好的有新意的学术论文。”惜乎由于我们选编不严,此目的未能完全达到。正如有的读者反映,某些书评“有广告之嫌而无学术评论之实”。有的书评只着重于介绍新书在结构、逻辑、写作方法等形式方面的特点,而较少涉及书的实质内容,究竟有哪些新观点、新理论,如何评价,则付阙如,使读者无从体味,无所启迪。有鉴于此,从本期起,将书评栏改为“新书新论”,旨在集中评介其新思想、新观点或不同论点,五、六条很好,一两点也行,而不求对全书作全面介绍。凡没有发人思考的新观点或有争议价值的观点、有新论证的,即使编撰上有特色,一般不再评介。在列举新观点时,应力求言简意赅,有介有评。至于详细论证可由读者自己去看原书。溢美之辞务去,商榷之处须实。评介者固以他人为主,也可以由著者“毛遂自荐”。旨在传播新思想新信息,以供法学界进一步探讨。文长一般在2千字左右,欢迎大家赐稿。  相似文献   

7.
刑事干预的理论基础陈兴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市场经济是否还需要刑事干预,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国刑法学界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应当服从于市场调节,因而对市场经济的刑事干预是不必要的。为此,经济犯罪应当取消。对于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8.
9.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张建伟 《现代法学》2002,24(2):34-48
认识论是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追求客观真实是刑事诉讼的主要目标之一。认识活动是判决的基础 ,构成了诉讼活动的主要内容 ,其中在审判阶段进行的证明活动的就是通过举证、辩论达到说服裁判者使之形成特定认识的活动。证据法的另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法律价值及其平衡、选择理论。本文批驳了贬低诉讼中认识活动的意义和将认识论摈除于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观点 ,对于证据规则的工具价值进行了正面阐述 ,并对于马克斯·韦伯的“形式理性”的概念进行了诠解 ,同时提出了证据法价值的多元论观点 ,指出对于存在冲突的法律价值应依特定的标准进行权衡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
200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施行)》,其中充分体现了刑事诉讼合意理念,尤其是被告人程序选择权的提出为程序性合意理念在刑事司法领域中的合理运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即便如此人们在刑事合意制度中仍过多地关注实体性合意,而程序性合意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试对程序性合意的理论基础予以探讨,以期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程序性合意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刑事代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代理作为一项法律权利 ,具有利他性、权能性和自由性的属性。作为一项诉讼制度 ,它是刑事诉讼实体正义、程序正义 ,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杨高波 《法制与社会》2014,(15):246-247
在传统司法理念中,刑法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以惩罚犯罪为主,这使得诉讼中的两造双方容易形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尴尬局面。近年来,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建立,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运用。文章主要通过对"恢复正义"理论、"平衡理论"和"叙事理论"这三种理论的对比剖析,提出刑事和解是在契约观念、公平正义追求和诉讼效率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甘琳 《法制与社会》2013,(31):144-144,146
本文从权利制衡、错误救济、程序本位、民主法治等方面,探讨立案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德国刑事证据禁止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倩 《中外法学》2008,(1):117-134
<正>一、德国刑事证据禁止理论概述德国的刑事证据禁止理论最初由Beling教授于1902在图林根大学率先提出,随后成为德国刑事诉讼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刑事证据的禁止,即如果调查取证程序损害了犯罪嫌疑人或证人的基本权利,那么这些证据不能在庭审中使用。德国刑事诉讼法设定证据禁止理论的目的,主要为了避免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加重犯罪嫌疑人和证人的负担。  相似文献   

15.
16.
庞敏英 《河北法学》2006,24(5):148-151
从程序公正的要求以及抑制重复追诉保障被告人人权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行刑事再审程序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不枉不纵的理论基础进行反思,提出实事求是、依法纠错、加强监督、保障人权的刑事再审程序新理念,以促使我国刑事再审程序与国际刑事再审制度接轨.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Criminal victim assistance)是指对因为犯罪受到侵害的直接被害人和其一定范围的近亲属,通过法定救济程序,给予相应经济救助与精神抚慰的社会安全及司法保护制度。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基础理论有很大的争议,主要有国家法律责任说、社会福利说、刑事司法体系支持说、犯罪风险分担说、侵权赔偿替代说、平衡保护说、预防犯罪说、公共援助说、社会保险说和社会正义说等。我国建立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需要考虑各学说的立足点,合理的借鉴国外的经验,考虑到救助的目标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建立以社会福利说为主,合理吸收其他各学说的优点,尤其是强调对刑事被害人救助中国家的重要作用以及风险的分担的原则是比较可行的,也是我国目前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合理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进行改革和完善 ,就要对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西方国家既判力理论、避免双重危险理论等原则中所体现的有益价值观 ,也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在构建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加以吸收。通过研究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基础 ,推动刑事诉讼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刑事再审制度 ,努力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模式,强调治疗因犯罪行为引起的被害人、被告人和社区创伤,恢复原有的和谐社会关系和秩序。刑事和解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刑事诉讼理论注入了活力,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刑事和解理论因其制度理念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本土化"色彩,成为我们当前反思现行司法制度,重塑刑事司法模式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证据是蕴涵了案件信息的物质载体。证据分为两类,即人证和物证。证据是证据形式和证据内容的统一。证据的形式是稳定的。可以作为识别标志:证据的内容是变化的。不宜作为识别的标志.故证据种类应以证据形式来划分。经过法庭审查采信的案件信息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绝大部分物证都需要通过司法鉴定来提炼出证据中的案件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