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招商引资启动转移。招商引资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力的主要途径。招商引资成功一例,就意味着增加成十上百甚至上千个就业岗位。今年上半年,我们新邵县正式动工项目28个,如果全部投产,按平均每个项目安置300个劳力计算,可转移剩余劳力8400人。建立园区吸纳转移。目前,我们正在打造造纸工业园,到2005年,年产量可实现50万吨,按每100吨用工60人的比率计算,最低可安置剩余劳力3万人。再如箱包工业园,规划三年内,发展箱包生产企业上百家,按每家消化200个劳力算,可转移剩余劳力2万人。结构调整推动转移。一是开发三大产业。到2005年,林竹、药材和精品水…  相似文献   

2.
十多年前,农村有个叫得很响的口号:“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实践证明,这个提法是科学的,正确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务农必穷,农业只能稳不能富的结论。虽然农业是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高、风险大的产业,农民在商品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务农并非必穷,发展农业也可以致富。从国际  相似文献   

3.
从目前平谷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现实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水平。因此,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意见》精神,新一届平谷区委、区政府把促进农民非农就业与增收列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平谷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多渠道引导农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扩大农民非农就业,促进农民依靠旅游增收致富。一是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思路,推进“旅游富民”进程。探索新农村集中集体建设模式,在山区半山区集中建设集生活资料功能和生产资料功能于一体的新…  相似文献   

4.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为农业生产组织化经营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指明了方向。然而,如何让欠发达山区农业生产走出以农村留守劳力经营为主的传统农耕模式,使农村留守劳力这一农村最弱势群体也能成为产业工人,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安徽省宁国市凤形农林公司实行的"公司+海选农民工会+农村留守劳力"新模式,让农村最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劳力)也有工资和分红,农民工会成为龙头企业引领留守劳力的致富桥,破解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耕模式下农村留守劳力难以致富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一、送人才促生产发展。新疆哈密市积极组织实施四大培训工程,为村级组织输送农业新型人才,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培养复合型的农民技术骨干,经考试合格后发给“绿色证书”;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法律、思想道德、文化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为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倡导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经营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再到允许农民"就近进城",最后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实现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等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认为,现代化的生产需要较少的人,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一般原因;而人多、地少,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特殊原因,为此,要建设大批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型新型乡镇,就地消化劳动力。依据邓小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就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消除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制定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的政策,从而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陈亮 《江淮》2005,(12)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对于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工业化运动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实行职业转变,即离土不离乡,将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二是实现地域转换,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将分散居住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人口城市化。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无论是“离土不离乡”还是“离土又离乡”,其转移都只是就业空间的简单转移,劳动力性质本身没有变化,仍然保留着农民身份,是一种兼业式转移,是劳动力的初级转移或称之为“一次转移”。三是实现角色转变,使农民…  相似文献   

10.
王洪界 《共产党人》2004,(21):24-25
破解难题辟新径 党的十六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扭住加快发展不放松.适时提出了走新型丁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巾心城市带动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政策保障.劳务经济已经或正在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提高自身素质,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宁夏农民务工就业及收入的基本特点是: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以来,农村变化怎么样,农民在想什么,需求什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调查了南昌县小兰公社小兰大队。从我们所见所闻,深感农村处处都在发生欣欣向荣的变化。 农民在“转业” 小兰大队是个人多田少劳力比较充足的市郊大队。过去,由于“左”的政策的束缚,单一经营的干扰,“大锅饭”的影响,这里的人们有艺不能用,有力无法使,家家种地,人人务农,“捆绑在一棵稻草上”,  相似文献   

12.
孟宪尧 《新长征》2008,(1):42-4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关键。从目前来看,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三个途径可供选择,即农民就业企业化、农民就业城市化、农民就业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联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全国各地兴起的农业产业化,在有效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和发展。但是,单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实现产业转移,不能实现空间转移。因而不能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能改变农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现状,而且由于离农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镇),农村土地难以向种田能手集中,土地制度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单一农户的规模经营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将受到制约。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叶德恩 《当代贵州》2009,(24):42-43
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城乡发展。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确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农村工作。充分整合多方资源,有效破解了制约松桃现代农业发展的难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月15日,省委农村工作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提出“通过工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补农改农”。贵州企业对于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热情在这几年风声水起,但真正将服务“三农”,扶贫开发作为生产经营和发展最高境界的企业并不多。开磷集团作为支农型企业,长期坚持造血式“三良”支农扶贫的作法和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宁夏农村剩余劳动力估量及就业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和转移,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充分认识和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转移问题。我区虽然人口少,但和狭小的国土面积、落后的经济状态相比,未来的就业压力巨大,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任务异常艰巨。我区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消费大,农业生产的边际产量接近或等于零,导致农业劳动效率低、效益十分微薄,农民收入难以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7.
彭勇 《当代贵州》2004,(6):24-25
贡献:托起致富增收新希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关键在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核心在农民就业。我省目前农村人口约328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近86%,农业劳动力约2104万人。全省耕地2654亩,按种植业平均每3亩需要1个劳动力计算,有近1300万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种植业转移出来。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进城务工成了农民的  相似文献   

18.
旺苍县科协组建的"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通过科技示范作用,帮助农民运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养兔业和改良果树品种,助农增收,为山区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农村目前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选择是一种市场行为,他们是就地消化,还是流向附近城镇或到异地大中城市,主要是由其自身机会成本、比较利益和行为偏好决定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鼓励、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转移方式和模式上,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沈阳新民市通过大力实施“基地”工程、“龙头”.工程、“小区”工程、“造血”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为广大农民开辟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全市24万农村劳动力基本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离田不离家”的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