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社会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法制意识不断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我的合法权益、反对侵权行为。继承法是指我国在1985年10月1日颁发的一部保护个人合法财产继承权的法律,其中规定了继承时间、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财产分割等等继承相关问题。然而现阶段,我国继承法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纠纷,保护居民合法的财产权益。本文主要分析了对修正继承法的几个问题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修正《继承法》十个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继承法》于1985年4月10日通过,1985年10月1日施行,至今已经27年了,是我国目前实施最久而又没有进行过修正的民事法律。应当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现行《继承法》是一部建立在公民没有多少遗产的基础之上的继承法,是一部穷人的继承法。在目前,我国公民的经济收入和个人拥有的财富已经与27年前的情形完全不同,不仅绝大多数人的财富有较大增加,而且还有更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遗嘱继承法自20世纪80年代颁布实施以来,至今没有修订和完善.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复杂化以及公民财产的增多,现有遗嘱继承法在现实司法实践中,不断暴露出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此,对遗嘱继承法进行立法研究,使其不断修正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雪 《法制与社会》2013,(6):245-24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财产形式多样化、继承关系复杂化,198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其后性和片面性也日渐彰显,鉴于此,我国继承法亟需修改。尤其应扩大遗产范围、重新继承人顺序和范围、建立特留份制度。  相似文献   

5.
民法典编纂中继承法的修订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启动民法典编纂的前提下,继承法的修订应遵循体系化,重视传统,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家庭、家族和社会和谐的原则。继承法的修订应从民法典的体系上考虑继承法的内容,继承法的规定应与其他法律制度相衔接,继承法中的各项规则不能相互冲突。继承法修订时对于优良的历史传统或民间习俗应予以坚持,对现行法的规则能不改的就应不改,对各民族的习俗应予以充分尊重。继承法应最大化地保护私有财产权,凡合法取得的财产都应规定为遗产的范围,应扩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在遗嘱制度的设计上应最大限度地尊重被继承人的意愿,减少继承权绝对丧失的事由。继承法中应规定特留份,承认继承合同,应规定继承权的放弃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被继承人不得以处分财产来规避债务清偿。  相似文献   

6.
《法学》2012,(8):15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财产关系、家庭关系的深刻变化,1985年颁布并施行的仅有37个条文的《继承法》已经难以满足并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继承法》自身的立法简陋和缺陷,更限制了继承制度调整功能的进一步发挥。由此,《继承法》的修订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的立法工作计划。为了有助于推动构筑一部现代化的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继承法,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了继承法研究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就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特留份制度的增设、遗产范围、遗产管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继承法》制定于刚刚改革开放的计划经济时代,目前已经出现诸多不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容,亟需修改。针对现行《继承法》中法定继承的主体范围不合理、法定继承顺序过于僵化等问题,修改中应该适度扩大法定继承权的主体范围、不固定配偶的继承顺序、合理调整继承人的顺序。  相似文献   

8.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有关公民个人财产继承的单行法。它对公民个人财产继承作出了法律规定,是我国民法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继承法》的制定、颁行不仅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经济生活的大事,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特别是民事立法的又一重大成就。它标志着我国民法的立法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前,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继承法》的施行,对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党和国家确定的总任务、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继承法作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即财产转移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是该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的巩固服务。恩格斯曾指出,“民法准则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而已。  相似文献   

9.
李志敏 《中外法学》1990,(5):36-38,69
<正> 我国大陆和台湾省既是一国两制,在继承法方面也有同有异。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下简称大陆继承法)是1985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国民党政府民法典继承编(下简称台继承法),于1931年实施,在1985作了部分修正。  相似文献   

10.
<正> 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终于经历了长期的起草过程而正式诞生了。我国继承法究竟有哪些中国特色,这是法律工作者,特别是民法学者,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遗产继承份额的分配原则方面探讨我国继承法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继承法是民法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遗产则是继承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体现,对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巩固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还能够维系家庭的团结与和睦,不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然而,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是在1985年制订的,受当时各方面条件和因素的限制,使得继承法当中有些内容不够完善,尤其是遗产方面的问题。基于此点,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遗产的概念及其特征,进而对遗产立法体例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遗产范围的界定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继承法》颁布之前,由于我国法律未对遗嘱的形式作出明确规定。承认共同遗嘱的效力是可以理解的。现行的《继承法》规定了遗嘱的五种形式,以自书遗嘱为主,对其他四种遗嘱形式作出了法律限制,并没有关于共同遗嘱的规定。继承法应明确否定共同遗嘱的效力,从而维护遗嘱自由原则,强化单独遗嘱的适用和简化遗嘱的设立方式及遗产继承中的关系,更好地保障各方遗产继承人的继承权,减少可能产生的不必要的纷争。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草案)》最近将由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为了帮助广大法院干警进一步学习继承法,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辟《继承法知识问答》专栏,约请马原、梁书文二同志撰写专稿,陆续刊登。同志们阅后,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望及时惠告本刊,以便研究改进。  相似文献   

14.
自我国继承法基本原则确立以来已经过25年的时间,但理论界对于继承法基本原则的的认识仍不够深入。本文以继承法的身份财产性为基础,试从身份原则、财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三方面重构我国继承法的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继承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制定继承法的必要性和我国继承法的主要特点我国继承法是直接根据宪法的要求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这是我们制定继承法的基本法律依据,也是我们制定继承法的主要理由。我们之所以要制定继承法,首先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继承权,从而更好地保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继承法中的若干基本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以亲属关系作为法定继承的主要形式根据我国继承法依配偶和二亲等亲属关系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并依不同的亲等将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继承法》自颁布之日起距今已有27年,其中诸多制度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继承法的修改和完善势在必行。以台湾地区继承制度为参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尽快修订现行继承法:合理规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完善继承权丧失制度;实行遗嘱自由与特留份制度的结合;协调债权人与继承人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已于四月十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定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民事立法上的一件大事。《继承法》的通过和施行,使我国的遗产继承关系有一个基本的准则,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继承法》虽然没有象《婚姻法》那样,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颁布了,它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民法草案(四稿)财产继承编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制成草案,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而制定的。 继承法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我国宪法为根据,从现阶段我国社会实际出发而制定的。贯彻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现行继承法遗嘱自由过度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礼强 《现代法学》2004,26(1):66-69
我国现行继承法对遗嘱自由过于放任 ,这与婚姻家庭法养老育幼义务不对应 ,与我国宪法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和整个法律体系不谐 ,与中国传统继承法律、家庭伦理道德不符 ,与国际继承立法冲突过大 ,不好接轨 ,有可能损害我国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建议修改我国现行继承法 ,给特留份以应有位置 ,这也是与婚姻家庭法相配套的反对“包二奶”的继承法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