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亚非拉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政党是主要的政治力量.民族主义政党晚于西方资本主义政党的产生和发展,大多以民族主义为旗帜,以寻求民族独立解放、民族发展富强为宗旨目标.民族主义政党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轨迹与西方国家近现代政党有很大不同,即使在民族主义政党之间,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也千差万别.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俾路支早期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俾路支统一组织的建立、"马加西鼓动"成功实施及"俾路支斯坦与全印俾路支"大会的召开,则进一步扩大了运动的规模与影响。俾路支民族思潮的酝酿与民族认同的强化、卡拉特邦在运动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刺激是俾路支早期民族主义运动兴起的原因。在与卡拉特汗王、萨达尔及英印政府的斗争与妥协中,俾路支民族主义者逐渐形成要求打破英印殖民统治、寻求民族独立的核心诉求。从反对英印势力在俾路支的代理人萨达尔到直接反对英帝国主义,俾路支民族主义运动的反殖民性贯穿运动始终。在1948年俾路支被并入巴基斯坦时,俾路支民族主义者对国家权力的争夺这一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引发了该地区在巴基斯坦建国后持续不断的民族分裂运动。  相似文献   

3.
格林菲尔德在<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中认为,现代世界历史中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直接动因或原因(而不仅仅是条件)是民族主义.本文认为,现代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推翻王朝国家而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二重性.而现代民族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影响同样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因此,人们不仅要支持进步的民族主义,而且要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才能有利于现代世界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40年代获得独立与解放以来,印度和中国都经历了剧烈的民族主义浪潮。但是,这些涌动的民族主义在两国却以显著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民族主义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向外部,尤其是针对美、日“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印度,这一浪潮则主要由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加以动员和  相似文献   

5.
关于全球化·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关系的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按]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剧烈激荡.对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持乐观或悲观态度的人们都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民族主义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当今这个纷乱的世界上,如何处理全球化、民族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关系?在不公平的国际秩序中,中国的民族国家利益将如何维护?这些问题无疑将对国际关系以及我国的内政外交产生极大影响,对之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本刊记者彭萍萍采访了长期从事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的国际问题专家庞中英博士.  相似文献   

6.
多视角的国外当代民族主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冷战的结束 ,2 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滚滚而来。面对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 ,国外相关研究领域展开了新一轮讨论 ,就民族主义涉及的诸多方面各抒己见 ,对我国民族主义问题研究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方亮 《南风窗》2013,(18):80-81
苏联解体是俄罗斯民族主动抛弃了其他民族以及这些民族传统居住的领土。今日俄罗斯人再次表现出这种苗头,这已经与国际舆论探讨多年的二次解体暗合。7月,俄罗斯三大舆论调查机构之一列瓦达中心给出一份调查结果:51%的俄罗斯人不反对车臣脱离俄联邦,只有10%认为应该使用各种手段阻止车臣独立。遥想两场车臣战争的年代,俄罗斯人对国家与本民族的认同达到苏联解体后的高峰,恐怖袭击带来的切肤之痛,以及经济困顿、社会失序带来的窘迫,都激发了俄罗斯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相似文献   

8.
当代民族主义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发生于冷战后,往往被称为新民族主义浪潮,或当代民族主义.当代民族主义的发生有其特定的时代环境,原因极其复杂.复杂原因下的民族主义的性质、功能也并非是单一性的,我们无法以简单的"进步"或"反动"去定性它.况且,评判和认定事物不仅取决于该事物发生的背景、动机、方式及作用等,也涉及评判者的主观认识和评判方法.全球化时代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一大难题,21世纪初期其发展趋势尤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9.
历史认识问题是影响日韩关系发展的症结之一,民族主义是影响历史认识问题的重要因素。东亚国家的民族主义有着特殊的性格,即存在本质民族主义与近代化民族主义两个侧面:本质民族主义通过近代化民族主义参加东亚国家间的近代化竞赛,这场竞赛的目标是完成“西方”规定下的近代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韩两国的近代化民族主义占据优势,在历史认识问题上采取了务实处理的态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国的本质民族主义与近代化民族主义完成合流,其历史认识问题走向相互攻讦、问题混一的新模式。本质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与近代化民族主义的合流是日韩历史认识问题解决的两重难关。  相似文献   

10.
当代俄罗斯国家民族主义概念 当代俄罗斯国家民族主义主要指苏联解体、俄罗斯立国后,在俄社会转型过程中,围绕对俄罗斯民族国家的忠诚所形成的政治思潮和实践活动。它既是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摒弃、排斥,对传统俄思想、价值观等文化的再认同;又是为了摆脱西方国家抑制俄的困境,以国家权力为诉求、以重现俄大国地位为目标、以民族国家的构建为己任而进行的政治运动。它与俄国家利益相一致,是为了维护俄国家利益而在国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思想和行为,是试图通过国家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区隔化族群制度下,苏联始终存在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难题.族群联邦制度规定的族群行政边界、差别化优惠政策强化的族属身份界限,使得民族边界意识在激进民主改革过程中,被政治大亨们轻易激活.当民族主义政治动员浪潮冲垮了维系国家统一的联盟中央时,苏联便遭受到改革失控与国家解体的双重失败.多族群发展中国家,应当以统一制度的方式整合各族成员,充分保障各族成员福利,努力提高国族认同,在政治转型中坚持渐进稳健的改革节奏,以消解民主与民族问题之间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以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载入史册。众所周知,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统治所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的结果,是由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被其他列强"战胜国"当作重新宰割的牺牲品,北洋军阀政府又  相似文献   

13.
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抽象地提出一般民族主义问题是极不恰当的。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把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据此原理,结合当今情况,我们还必须把不同历史阶段、特别是历代剥削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以克服在这个问题上的"左"倾错误,使民  相似文献   

14.
印度教民族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印度教复 兴运动中一股保守主义思潮。在这股思潮影响下产生了若干个有影响的教派主义组织和政党。80年代初,以印度人民党(简称印人党)崛起为标志,印度教民族主义又一次兴起高潮,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在中国和日本国内都出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并且都体现在了两国国民对对方的感情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方政府对待对方的政策。民族主义可以分为内向型民族主义即合理和积极的民族主义,以及外向型民族主义即不合理和消极或极端的民族主义。中日两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将对方作为其对立面,因此在两国关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中日两国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制约和积极引导各自的民族主义,彼此的民族主义都要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能够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看待对方,而不是将对方作为参照物和对立物来加以反对。中日两国要更多地提倡地区主义,增加中日两国在东亚地区的共同责任,逐渐淡化两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要削弱极端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中日两国关系才能步入比较良好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阿米卡尔·洛佩斯·卡布拉尔(1924-1973)系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的创始人、前总书记,是该两国民族解放运动杰出的领袖及国家独立的奠基人。祖籍佛得角,出生于几内亚(比绍)的巴法塔,毕业于里斯本农学院。50年代在担任农业技师的同时,积极参加并领导了反对葡萄牙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60年代在几内亚(比绍)发动了争取民族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民族分离运动仍然有其国际环境大背景的因素,但其背后的动因仍然需要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从国家治理角度而言,直接统治和文化同化失败导致外围民族主义这一分析模式,为我们分析苏格兰独立运动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分析工具。英国直接统治的强化和文化同化的失败是苏格兰民族分离运动的深层原因,资源分配矛盾和政党政治成为独立公投的催化因素。苏格兰独立公投尽管并未获得通过,但是,英国的国家治理危机并未消除。在全球化时代,应该承认多重认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从而缓解民族主义的冲击。为此,应该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多民族国家治理需要和新情况的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德国历史中有一些可回溯到中世纪和16世纪的因素,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德国与西方的歧路。1960年代以后,德国与先前的民族主义决裂并接受了黑、红、黄所代表的民主传统,这使它迅速融入欧盟而成为欧洲认同意义上的后经典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9.
共产主义政党必须不断进行政党适应性改革。二战结束后,苏联共产党直到赫鲁晓夫时期才开启了改革进程,并由此带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次改革浪潮。20世纪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领导的苏共终结了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勃列日涅夫主义"还以社会主义湮没民族主义。进入80年代前后,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改革浪潮从中国开启,中国共产党持续30余年的政党适应性改革造就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光辉业绩,越南、老挝共产主义政党领导的"革新开放"是这次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则因为改革的失败而消亡。  相似文献   

20.
反全球化运动及其对全球化的制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全球化运动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以街头游行示威为表现形式的反全球化抗议浪潮;以反全球化为宗旨的世界社会论坛。反全球化运动的实质并不在于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全球化的主导及其所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通过对推动全球化的各国精英以及国际经济组织所构成的强大挑战和压力,反全球化运动正在对当前全球化进程及全球化发展方向起到一种积极的制衡作用,并促使全球化世界朝人性的全球化、公正的全球化、平等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