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年建设时期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认清当代中国国情;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勇于创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善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到"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又是一系列慨念演变的逻辑必然,还是党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概念总结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文化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开展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联系。按照其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观点可以大体归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本质属性、根本目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外部条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政治保证、外交和国际战略、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具有厚重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深刻认识和把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6.
祝黄河  邱向军 《求实》2013,(7):58-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立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则有着内容不同的分阶段;第一分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始阶段;第二分阶段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第三分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这突出表现在能否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成功解决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四大基本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从而真正做到走自己的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竟辉  王岩 《求实》2016,(5):79-8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东方社会发展路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有着重大区别,呈现出三重超越性,即实现了对马恩所设想的东方社会发展路径的超越,实现了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实现了对人类社会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谬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特色。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党内民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确立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个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3.
邓齐滨 《奋斗》2023,(1):43-45
<正>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相似文献   

14.
“始于毛,成于邓”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毛,成于邓"是对毛泽东与邓小平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间关系的准确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既是对"始于毛,成于邓"之说原意的曲解,也是其自身逻辑论证违反同一律而得出的错误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中形成过两条道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邓.  相似文献   

15.
樊卡娅 《党史文苑》2008,(12):48-4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起点;恢复和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重新确立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表现为三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起点;恢复和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重新确立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其基本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承,更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超越,不能理解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复归"。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睿 《探索》2007,1(6):101-104
从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实际状况来看,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价值范畴,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展开,这种价值提炼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阶段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再创造过程.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巩固社会主义现实基础,丰富社会主义的价值事实.二是根据实践发展进行理论创新,搞好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时,要在辩证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性质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来源、哲学基础和理论性质上。从实践层面看,两者是主张相异的社会发展模式。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奋斗目标、社会变革方式、民主政治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等方面。鉴于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对民主社会主义。为此,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主体,决不搞私有化;政治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决不搞西方的民主政治;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