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构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任务刻不容缓.中华文化价值观是构建的出发点和基础.对于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应当客观理性地去认识.必须对历史形成的中华价值观深入发掘,进行现代化的提炼,为今人所信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价值观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长期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价值观,把它们融合到中国价值体系中来,当然已经依据中国国情和文化进行了筛选提炼.应当增强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进一步“学西化西”,并进而学习世界上各种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指针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未来必须进一步融合上述价值观,形成体系,凝聚共识,变为大多数中国人信奉和践行的文化圭臬.论文最后还探讨了构建中国文化价值观与对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一个企业核心的价值观.成功的企业都具有强势文化,即全体员工都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自觉遵守公司价值观、制度和行为方式,认可并热爱公司的标志、品牌形象,企业具有强大的内部竞争力.因此建构正确的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乃至对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信用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体现的是一种经营思想和管理手段,对内体现一种精神的追求、高效的管理,对外体现一种精神面貌和强大的竞争力.当前,我国企业正面临着信用环境的种种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为了应对目前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我们应加强企业信用文化的建设,巩固企业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本土经历文革和近年来片面强调经济优先发展,传统文化和基本信仰有所失落。无论是传统价值观或革命价值观,均面临其他价值观的严重挑战。中华传统文化却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得到更多的推崇和光大。华侨华人在保持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因子,形成兼具中西文化特质的华侨华人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具有普世价值,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外战略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对外战略必须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目前持有的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态度,虽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存在着某些问题,应当在政策中加以纠正。中国对外形象的改善,从文化的角度看,归根结底取决于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并如何以这一价值观指导对外政策,求得更广泛的世界认同。中国现在处于文化弱势地位,但文化竞争并非零和游戏,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经过现代化的提升,定能走向普遍化。  相似文献   

5.
提高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以企业文化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管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推崇的先进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内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潜能、营造员工忠诚度、提高企业凝聚力和亲和力等作用,对外具有宣传、导向、提升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等功能。因此,企业文化被许多人认为是新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因此,要想更好地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进而打造百年企业、树立不朽的品牌,就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分析美国外交战略,以图达成对美国外交思想的清醒认识。作者认为,战略利益与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特征。作者深入剖析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在美国外交中的具体表现,并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展望21世纪的国际格局,强调指出21世纪的世界将更加多元化,21世纪不是美国的世纪,而是各国的竞相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这些因素中,主权国家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主权国家对于价值观的选择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三种典型的国家对外价值观中,和谐优先型价值观较之于民主优先型与平等优先型价值观对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全球合作的不断深入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范勇鹏 《国际安全研究》2013,(3):21-38,155,156
文化外交与对外宣传、公共外交和价值观外交不同,它是以一国政府为主体,在思想、教育、文化等领域,基于主体的平等性、方式的对等性和相互性、内容的相对真实性、目标的长远性,对他国开展的持续性的人员交流、文化传播和思想沟通,以渐进实现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推广等目的的活动。人文外交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概念,强调包容与和谐以及以人为本,人文外交尚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文化外交可分为思想外交、文明外交和文艺外交三个层次,其中思想外交效力最强,是文化外交的核心。近代世界历史表明西方在全球政治中的霸权地位离不开西方思想的扩张和征服,各种反抗努力的失败更显示了思想外交的强大力量。中国应该吸取历史经验,通过参与和推动思想和价值观的国际讨论、整合制度资源、集中力量服务思想外交、大力开展学术外交等方式加强文化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引发了平民主义和两极分化,并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构成了风险。古典社会学的主流思想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整合。习近平主席倡导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国家社会理论在劳动分工产生的有机团结和普世价值之间左右摇摆。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对这一困境给予的回应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需要中央权威来支撑,而美国并没有满足这一要求。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中,权力具有权威性,但必须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中国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独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产生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团结、最强大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0.
自美国踏上国际舞台之日起,其外交就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价值观化。以天赋使命观、种族优越论、扩张意识、实用主义等为基本特征的美国文化隐形影响、指导、规范着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在对外政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美国外交赤裸裸地强行输出美式民主、自由等价值观,这种观念和行为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已经将软实力建设提升到国家实力构建的战略层面,对外援助是一个能将国家 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资源综合起来以更好地展示、发挥一个国家吸引力、建设 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非洲援助对于塑造中国和平、合作、互利和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增进世界对 中国的了解与信任等具有促进作用。但中国对外援助机制尚不成熟、中非文化的差异、援助国间的 竞争等不利因素对援非效果的发挥具有限制性作用。因此,中国应通过重点加强对外援助的制度 化建设、鼓励援非工作人员与当地的多种交流、并重视在援非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式提高中国援 非水平以提升中国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创新.中国主张的和谐世界是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及其在我国对外关系实践中的应用为我国发展新时期对外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推动我国外交战略理论实现了重要的发展.和谐世界视角下我国外交战略的理论创新既有思想观念上的重要发展,也有处理对外关系基本原则和解决国际问题实现路径的发展与拓展,奠定了全面推进我国外交战略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美墨关系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两国关系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模式.美墨之间传统的地城关系深嵌于两国广泛而又复杂的关系中,但又超越了边界问题,由于两国关系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因而不存在简单的解决之道.美墨交流在不断加强,互相影响的力度也与日俱增,但彼此在心理和意识形态上的刻板印象,却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对双方的相互交流与理解造成了障碍.价值观与传统是理解民族认同运行方式的核心要素,也是美国和墨西哥在社会层面上深入探讨合作方案的基本问题.国家间的互动不应仅仅停留在商品与人员交流的层面上,还应该将文化价值观的交流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日本的"价值观外交"与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日本外交迅速向“价值本位”倾斜,宣扬“人类普遍价值”和日本价值观的“价值观外交”成为其新特点之一。日本外交的新变化,反映出日本对国际关系中“软权力”的重视。为了推行“价值观外交”,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外宣”工作。日本外交正在迎来对外宣传的转折点。日本的“价值观外交”有明显针对中国的一面,日本试图以此牵制中国,进而主导未来亚洲的发展格局。今后日本与中国在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时,在形象和观念领域难免会有竞争。  相似文献   

15.
徐蓉 《国际观察》2008,3(2):53-59
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形成过程中,国家利益和价值观正在成为两大相互影响的核心因素,不同时期国家的安全利益会随着安全威胁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相对稳定的价值追求与塑造则有助于确立良好的国家整体形象,在利益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中谋求中国国家安全是对国家发展新型模式和道路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6.
格瓦拉的伦理价值观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最彻底的人道精神.在人们往往偏离马克思的普遍的人道思想的当今世界,格瓦拉的人道价值现成为革命者回归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警示,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格瓦拉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他的传奇式经历及其思想在中国日益广为传播,究其原因,与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在社会伦理价值问题日益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格瓦拉所倡导的理想和价值观自然就有了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和条件.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锦涛等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的独立自主、和平共 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思想,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交往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价值原则引导着 过去和现在中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抉择,并将继续成为未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决策指南。  相似文献   

18.
"汉字文化圈"(或儒教文化圈)覆盖于东亚,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这一地区人们的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东亚价值观受到挑战,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也是不争的事实.其结果造成东亚地区相对缺乏认同感和整体性,使得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随着欧盟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作用的显现,重构东亚价值观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要使东亚价值观重现生命力,需要对其进行整合与扬弃,并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新"东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网络,将全世界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得信息的交流跨越国界,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随着这种跨国界文化传播新媒介的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正借助该媒介将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对外施加影响和扩张,对处于弱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比以往更大的冲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正面临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渗透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入新世纪 ,中国外交面临着两个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一是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化解“中国威胁论”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是在维护核心国家利益的同时 ,如何负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 ?现在是中国外交是否选择国际主义政策的重要时刻。国际主义强调的是合作性的政策和多赢的外交目标 ,它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和合”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和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 ,更为主要的是它为我们的对外交往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外交哲学需要积淀和凝练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在协调国家利益的同时 ,我们需要通过倡导国际主义实现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