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北极争夺加剧,从而凸显北极治理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北极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国际法在北极适用的模糊性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北极治理不但存在制度"碎片化"导致的有效性不足问题,也面临北极争端加剧的现实挑战。在此形势下,新的北极治理模式应当走协同治理的路径,即通过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促进制度间有效互动、发挥北极理事会的协同平台作用和培育共同体价值共识,来实现北极事务中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2.
国际制度能够推动国家围绕某一北极治理议题进行合作与协调,从而规范国家行为。随着北极治理的实践理念从自助式的“丛林法则”向合作式的“制度法则”演变,国家面临遵循何种国际制度的选择困境,而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力则是国际制度权威性的基础,这促使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的主导国和参与国,都致力于提升国际制度的权威性,以维护本国的北极利益。“国际合法性”“国际认可度”与“制度刚性”是判断国际制度权威性的重要指标,而权威性差异造成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呈现出层级结构。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竞争分为国际规则竞争、国际组织竞争、国际秩序竞争三个阶段,当前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竞争主要处于国际规则竞争阶段。由于北极治理具有议题局限性,国际规则供给呈现出相对过剩状态,这必然导致国际规则之间、倡导国际规则的国际行为体之间进行竞争,这亦是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变迁的核心动力。未来权威型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构建包括域内自理模式、公约治理模式和协商治理模式。北极利益攸关方之所以围绕国际规则设置权和国际组织主导权展开竞争,既是源于捍卫本国北极权益的考量,更是为了构建符合本国长远战略利益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3.
北极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法律与政策层面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消融的推动下,北极治理问题日益突出。《海洋法公约》、北极理事会等相关治理机制的不足与缺陷使得构建与完善北极治理机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在北极治理机制的构建上,国际学界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自上而下地拟制《北极条约》,另一种则是强化现有治理机制在领域性与功能性问题上的治理。对此,中国应立足于实现本国利益和各国共同利益的统一,从而推动该地区国际合作和治理机制的完善,并最终为北极的和平开发和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晨光 《和平与发展》2015,(3):64-77,112,113
2013年,中日韩被接纳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后,三国北极合作的议题变得更具现实意义。当前,中日韩在北极事务上因相同的身份认同、相似的利益诉求和相近的政策实践而存在合作的基础和动力,但由于中韩两国与日本关系紧张、美国因素的干扰以及"中国北极威胁论"的存在,三国北极合作之路面临诸多障碍。因此,中国需要以现有涉北极国际制度为基础,以科研等低政治领域的制度化合作为突破口,以中韩合作带动中日韩合作为路径,避免和消弭"中国北极威胁论"的影响,积极参与和推动三国的北极合作。  相似文献   

5.
在北极地缘形势复杂化背景下,美国北极战略在认知、议题、合作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美国北极战略调整旨在应对北极地区日益凸显的安全风险,确保美国在北极区域和全球秩序中的领导地位,增强自身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建设。美国北极战略新动向将对北极安全治理、发展治理及以北极理事会为核心的区域治理机制走向产生关键性影响。中国应妥善处理与美在北极的竞合关系,维护在北极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北极成为国际热点之一,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北极治理进行了大量探索,提出种种方案,主要有"南极模式"、"制度综合体模式"和"海洋法公约模式"等,但这些方案本身即存在问题,且面临着实施层面的各种挑战。北极治理的国际探讨虽然没有结论,但相关实践已然向前迈进:以北极理事会为代表的区域性国际机制不断强化;冰区航运管理规则的制定取得突破性进展;北冰洋核心区的渔业管理讨论向国际社会开放。凡此种种表明,北极国家与其他重要利益相关体在很多领域存在着诸多共同利益,具体领域的治理可能优于全面的综合涵盖,"领域化"比"区域化"更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北极航道因为北冰洋的加速融化与全线通航的美好愿景,将对世界海运格局及国际安全态势产生巨大影响,其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使得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的北极战略。航运利益是中国最现实、最直接的北极利益,不仅较容易实现,而且政治敏感度较低。以北极地区国际组织为主导的国际协调机制,调节着国际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维护北极经济发展的有序运行,有助于"冰上丝绸之路"的顺利推进。推动航道安全合作将是北极国际治理的主要内容,亦是中国介入北极事务的最佳切入点之一。制度性参与北极航运安全治理机制的建章立制过程,是中国优化"冰上丝绸之路"外部环境、护持中国北极利益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北极治理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新兴的热点问题,在研究北极治理方面我想回答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中日韩参与北极,竞争大于合作;二是日韩参与北极有哪些优势;三是中国参与北极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谁;四是如何看待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愿景。(一)中日韩在北极的利益诉求高度一致这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北极航道。北极航道能进行商业运行  相似文献   

9.
作为北极核心问题之一,环境问题始终备受关注。而在应对日益复杂的北极环境危机中,以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区域组织为代表的传统治理主体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环境非政府组织开始在北极环境治理中崭露头角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业已成为北极环境治理的重要行为体。以绿色和平组织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代表的环境非政府组织通过知识建构、游说、抗议等方式参与此项事务,努力推动北极环境治理体系从传统的单一功能逐步走向多元功能,为北极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相关工作的开展中也存在着自身建设、同各国政府及社会关系的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其解决途径在于加强自身建设,同北极国家和国际组织形成建设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北极理事会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北极地区国际组织,其规则制定行为深刻影响了北极秩序的演变。中国不仅是北极事务的"利益攸关方",也是北极治理的后来者。要融入以西方国家主导的北极治理格局,就需要借助北极理事会来维护中国的北极利益。获取并提升规范性话语权,是中国制度性参与北极治理的重要目标。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与北极治理环境的转变,为了护持合理的北极权益,中国有必要提升在北极理事会中的规范性话语权。当前,中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参会权来提升对北极理事会建章立制的知情能力,从而逐步突破身份与权益限制,以及北极国家对北极治理规范性话语权的垄断。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与发展》2021,(2):18-33
在北极地区军事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俄罗斯通过升级北极战略、调整北极部队编制、拓展北极军事部署、加强极地军事训练等方式,加速推进其北极军事力量建设,有突破战略围堵、强化战略威慑、抢占战略先机等考量。但主要还是服从和服务于俄国家战略需求,为其北极开发保驾护航。相对于其他环北极国家,俄罗斯的北极军事力量建设具有基础扎实、战略主导、广泛使用新技术等特点,同时也面临自然环境恶劣、地缘环境紧张、内部环境困难等问题。未来,俄罗斯将继续扩大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并保持领先优势,这也将使美国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军事竞争及博弈进一步加剧,对周边地缘政治安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缘科技学与国家安全:中国北极科考的战略深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冰洋航道的开通将推动中国国际海运布局的重心北移。利用国际法赋予中国的权益进行北极科学考察,成为中国了解北极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亦是支撑中国北极战略施行的关键。科技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发挥着首位基础性作用,因此"地缘科技学"为北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地缘科技学是以民族国家为研究主体,以地缘因素为基础,通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的互动作用来谋求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现有的北极问题研究成果涉及了科技因素,但对非北极国家与北极国家的北极科技竞争态势重视不够。文章以地缘科技学为理论依据,梳理了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格局演变过程,阐释了北极科考队中国护持北极权益的重要作用,剖析了中国参与北极科技竞争的时代背景与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中国参与北极科技博弈的困境破解与应对理路。中国进行北极科考的战略深意为:审视北极科技竞争关系的攻守态势,积极推动与国家整体战略利益相关的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本国在北极地缘科技安全格局中的位势。对于科技竞争实力总体偏弱的中国来说,应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科技关系"零和"博弈的结构性特征,要高度重视北极地缘科技竞争的国家利益属性和国家安全属性,加强与北极国家的科技合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变暖,商业船舶穿越北极航线成为可能,北极航线的安全环境和地区权力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北极国家凭借着地缘优势在北极地区建立了事实上的北极航线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私物化倾向十分明显,并已经发展成为北极航线安全体系中的主导者,使得北极航线安全呈现出多种不确定性。北极国家所建立的以俄罗斯和加拿大为首的北极航线安全管理制度已无法适应北极航线所面临的安全形势,北极航线需要发展出一种新的安全治理模式,即建立符合北极航线安全需要的"大北极国家"机制,以弥补现有安全治理模式的不足,减少北极航线安全的不确定性,进而满足全球对北极航线的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14.
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与战略价值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北极国家的关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一系列公约为处理北极问题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和法律依据,但部分海域的法律地位仍存在不确定之处.北极地区国家在地区事务中既合作又竞争,对其他地区国家的参与心存顾忌.目前,北极合作机制日趋成熟,中国希望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愿意在尊重该地区国家主权等相关权利的基础上与各方加强互利合作.  相似文献   

15.
北极气候暖化推动了北极能源开发,为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提供了保障。东北航道有望成为北极能源向欧亚运输的新通道。同步推进北极航道与北极能源开发,尽快建成"北极能源走廊"是俄罗斯北极战略的核心支柱。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俄罗斯最大的北极能源开发项目,也是"北极能源走廊"的支撑点。本文解析北极能源走廊的内涵、风险及愿景,为中俄开拓北极能源合作路径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北极治理博弈态势的白热化,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明显加快。本文从北极战略决策者的信息需求出发,建立了基于竞争力的竞争对手分析框架,对参与北极治理博弈的国家进行了战略分组,认为日本和韩国是中国的直接竞争对手。基于动态竞争理论,文章认为中、日、韩在北极事务上将长期存在动态竞争状况,分析了日、韩参与北极事务的战略模式与竞争行为,提出中国在不断变化的北极治理态势中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三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细数新世纪以来全球治理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与挑战,并考察了学界提出的应对大思路:全球深度治理变革、全球法治、全球行政、世界政府与全球公民社会之路径.于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并总结了全球学学科构建的方法论革命——方法论全球主义;以及学科构建的主要路径:跨学科-多学科路径、整体性路径、多范式路径和全球关系研究路径,并综述了全球学学科之可能的知识范畴框架——以全球化与全球问题为逻辑起点,经过众议题研究,达致全球秩序之逻辑终点的学科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彼此通过议题联结、成员联系和功能互动形成了密切的国际制度重叠,包括以世卫组织为核心的联合国诸公共卫生制度、以盖茨基金会等为代表的非正式公共卫生制度、以二十国集团为代表的涉卫新型国际制度以及特朗普政府试图打造的美式国际公共卫生制度。制度重叠是国际公共卫生秩序的结构性特征,可能会约束与限制世卫组织治理有效性的发挥。全球公共卫生议题的复杂性、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政治化倾向和世卫组织的治理限度决定了协同治理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为此,国际社会需要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坚持公共卫生多边主义,警惕美国另起炉灶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冲击。同时,世卫组织发挥协同治理功能的制度化需求迫在眉睫。此外,新型国际公共卫生治理制度是推动多元制度协同治理的重要力量,将发挥愈加凸显的关键作用。作为国际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成员,中国的负责任国际承诺为国际公共卫生制度重叠提供了重要的协调路径,中国支持世卫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世贸组织、金砖国家集团等多边制度框架内的协调配合和相互支撑,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北极航运与中国北极政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和海冰融化展示了北极航道开发的经济前景。中国参与航道利用等北极事务,有利于为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和拓展海外能源供给,有利于为国家中长期发展进行知识储备和技术创新。北极脆弱的生态与环境使得北极航道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必须接受法律制约和环境制约。中国的北极政策需要在国际机制与政策目标之间进行统筹协调。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要加强能力建设并体现大国责任,合理地运用外交手段,充分利用既有国际机制获取和保护中国在北极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是何种因素在影响俄罗斯参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决策,以及在俄罗斯重构其北极战略的过程中,这些战略内驱力将会形成怎样的优先顺序并产生何种结果。“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以双边经贸合作为基础的,因此本文的重点集中在两个核心议题:北极航运和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它们代表了俄北极经济开发的核心要素。俄罗斯参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愿景管理,不仅取决于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受制于欧亚地缘政治环境。整体而言,俄罗斯稳定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北极战略体系,是确保“冰上丝绸之路”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本文力求探析俄罗斯北极战略的决策逻辑,以研判其与“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契合度与对接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