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5月8日,法西斯德国签字投降,欧洲战争宣告结束;5月25日,美军下达了在日本本土登陆的指令;7月26日,中苏美英四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法西斯立即投降;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消灭关东军主力。中国战场大反攻的历史重任,落在中国敌后战场肩上。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的方针是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日,蒋介石即给毛泽东发去电报,后又连发两封电报,催促国共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一次比一次急切,表现出少有的热情。蒋介石为何如此迫不及待?日本投降蒋介石措手不及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后,美英苏三大国就酝酿着早日结束亚洲的战争,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7月16日,三大国在德国柏林郊外波茨坦召开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波茨坦公告》,其主要内容是:日本无条件投降;实施《开罗宣言》,促  相似文献   

3.
1945年,不可一世的战争狂希特勒在国际同盟军有力打击下,已走上穷途末路。5月2日,苏联军队攻占德国首都柏林。同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签字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彻底胜利,使日本帝国主义陷于空前孤立无援困境。同年7月,中、英、美三国联合发表促令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本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我国也转入大规模的对日反攻。日本军国主义在招架无力的情况下,10日被迫由日本外相东乡通过中立国瑞士和瑞典政府,分别向中、英、美、苏四国乞降,转交日本政府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会,表示愿意向同盟国投降。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1945年5月8日,德国代表在苏、美、英、法四国代表面前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代表着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远离柏林2000英里外的北极地带的一个第三帝国前哨,还留有11名被遗忘的德军士兵,他们直到1945年9月4日才向一组发愣的挪威海军正式投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二战应该是到1945年9月4日才算“真正结束”!直到近60年后的今天,这一匪夷所思的故事终于被两名德国老兵披露出来。“腰刀行动”——11名德国士兵前往北极小岛81岁的德国老兵亨兹·斯奇奈德称,二战中,他原是德国海军中的一名下士,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5.
《求是》2015,(10)
<正>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的5月9日,德国正式投降,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3个月后,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今年5月9日,俄罗斯隆重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习近平主席出席庆典,同俄罗斯人民一道纪念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节日。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和欧洲主战  相似文献   

6.
要闻     
<正>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法西斯德国在柏林签字投降,宣告二战结束。最近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开展纪念活动,尤为重要的是5月9日,俄罗斯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庆典。来自世界约2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红场阅兵仪式,共有超过1.5万名军人参加了当天的阅兵。此外还有10支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2014,(6):34-34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盟军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对日军发起反攻。当年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予以拒绝,并先后三次扩军动员,准备进行本土决战。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胜利纪念日应以哪一日为准? 严格说来,全世界没有统一规定的日子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日。第二次世界大战通常以纳粹德国和日本分别于1945年5月9日和8月15日无条件投降而宣告终结。欧洲和亚洲国家一般以上述两天作为胜利纪念日。有些欧洲国家也有以自己  相似文献   

9.
1945年5月10日是重庆少见的一个晴朗日子。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进入第6天了。 这天上午8时许,国民党中央干部学校大礼堂内,步履杂沓,人声喧嚣。国民党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六大”代表王昆仑独自步入会场,不与旁人寒暄,坐在自己的代表席位上,默默地思索着…… 第二次世男大战已经进入了尾声。盟军在欧洲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会师易北河,直捣柏林。希特勒服毒自杀,德国俯首投降。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12月1日是《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纪念日。1943年12月1日,参加开罗会议的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确定了惩罚日本的侵略罪行以及战后对日本问题的处理,为建立战后国际秩序开启了崭新的篇章。1943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轴心国德国和意大利节节败退。2月,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投降;5月,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投降;8月,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9月,意大利政府投降。如何解决日本问题日益提到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1.
<正>1945年5月8日,屠杀过约600万犹太人的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标志着又一个欧洲霸权覆灭。1949年的联邦德国满目疮痍,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毁于盟军的炮火,数千万人在战争中死亡、被俘或者无家可归,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的前景遥遥无期。然而,这个建立在废墟上的国家却在战后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步入"经济奇迹"时期,摆脱了二战阴影,逐渐崛起成为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的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并在1990年实现了民族统一。两德统一后,德国  相似文献   

12.
《前线》2014,(9)
<正>9月3日,对中华民族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九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将9月3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以国家立法形式通过,经历了一个过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上午9时,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日本外相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坚持了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日本宣布投降后,当务之急就是停止战争行动,处置日本留在中国的庞大武装力量。8月15日,中国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致电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命令他通令日军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维持秩序,听  相似文献   

14.
李勤 《学习月刊》2010,(15):28-29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华民族以伤亡350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的巨大代价.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5.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向决定性胜利的方向发展。4月,意大利结束法西斯统治。5月,德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尽管日本法西斯此时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但日本的实力还未遭到毁灭性打击,日本大本营东条英机集团不见棺材不掉泪,依然准备“本土决战”。要早日消灭日本法西斯,尽快结束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决定对日采取凌厉攻势,给以致命打击,逼其投降。  相似文献   

16.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下,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遭到了彻底失败。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唐县南唐梅一带的老百姓欢欣鼓舞,敲锣打鼓欢庆抗战胜利。盘踞在南唐梅村南山据点的日军,听到投降的  相似文献   

17.
田晓航  王蕾 《新湘评论》2013,(24):64-64
12月1日是《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纪念日。1943年12月1日,参加开罗会议的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确定了惩罚日本的侵略罪行以及战后对日本问题的处理,为建立战后国际秩序开启了崭新的篇章。1943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轴心国德国和意大利节节败退。2月,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投降;5月,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投降;8月,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9月,意大利政府投降。如何解决日本问题日益提到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8.
<正>1945年8月15日,同盟国宣布接受日本投降。1945年9月1日,国民党中央社宣布:我国"庆祝胜利日",业经规定为9月3日。1945年9月3日,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在重庆举行了庆  相似文献   

19.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后,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日本,依然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负隅顽抗。虽然日本的海、空军损失很大,但它仍然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总兵力为700万人。迫使日本投降,结束这场空前浩劫,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共同目标。拒绝了盟国的波茨坦公告,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命运已不可避免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试验成功。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以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为首的临时委员会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虽然日本败局已定,但其陆军  相似文献   

20.
蔡宝珠  周国士 《世纪桥》2008,(17):41-45
<正>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在望。同年8月,苏联红军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出兵中国东北。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历史性行动。它大大加速了日本法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