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国努力发展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并把与东盟的关系视为中国周边外交的最前沿和突破口.中国与东盟关系在冷战后总体上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然而近年来双方关系的发展势头遇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矛盾更是一时难以平息.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区域外大国的干预和东盟对中国关系的战略定位直接相关,也与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与东盟关系方面存在的一些认识偏差和误区有关.对此,中国必须与时俱进,厘清对东盟以及中国—东盟关系的思想认识,加强战略谋划,并在具体思路和策略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上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出发,更加广泛而彻底地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国内的某些问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这对于中国正确处理国际国内关系,维护周边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的不断成长,周边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时代命题。作为一个中国化的概念,“周边”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地理边界,成为一个由地理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交织而成的综合性的研究范畴。通过比较世界主要大国对于周边的理解,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中国认识和处理周边问题提供借鉴。总的说来,中国的周边问题具有复杂性、功能性、整体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目前在中国周边地区出现了很多突发的热点事件和冲突,但从历史的全面的视角来看,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合作、交通运输、非传统安全合作以及人文教育合作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只要坚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新的全球化形态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必将共同构建长期稳定的周边合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和西方对“安全环境”的界定不同,中国侧重于以发展界定安全,西方大国则注重以威胁界定安全。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对“安全环境”的理解,已经从以军事安全为主演变为军事、政治、经济、舆论四位一体,更具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因此,作者构建了新时期评估周边安全环境的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包括政治安全环境、军事安全环境、发展安全环境、舆论安全环境以及中国自身对周边环境的塑造能力等构件,这些指标囊括了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理判断。文章利用世界银行数据库、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中外关系数据库”以及《人民日报》数据库对各细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设定并对比了三种场号下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指数。对1992—2011年周边安全环境的分析表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不断改善中。不过,2008年以后三种场景产生较大分叉,中国有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与前十几年完全不同的状况,中国需要与周边国家共同构建长期稳定的周边安全合作环境。  相似文献   

5.
冷战之后,东亚维持了一种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地区秩序.中国在崛起进程中对自身权力的战略约束与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进程中东盟规范的扩散成为后冷战时代东亚地区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未来的东亚地区秩序将有赖于中国战略约束基础上的区内国家良性互动与东盟规范的继续深化,而非美日联盟,亦非大国权力均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和美国战略东移的影响,中国的周边安全和外交面临着复杂的形势。自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必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中国的崛起必定将压缩周边国家的成长空间。随着美国的战略东移,"重返亚太"为中国周边跟随美国的国家构筑了坚强的后台。中国周边出现了一系列的挑战因素都与这些有很大的关系。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和外交环境之下,我国需要在巩固和维护周边安全,加强命运共同体建设;增强多边互动,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周边安全与外交战略融合推进等方面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执政以来,面对中国崛起的势头,美国推出了重返亚太的战略,追求战略上的再平衡。这一政策举动实际上是通过在安全与经济两条同步进行的路径推进的。一方面,美国强化了亚太地区既有的联盟体系,加强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存在和军事部署;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以推广经济规则的形式增强对这一地区经济事务的主导,最突出的举措就是通过推动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加强与这一地区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这一系列的举措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含义。学术界分别从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内容相近的结论。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立足于联盟经济理论,对美国亚太联盟体系中的安全事务与经济合作进行研究后发现,随着美国联盟体系安全效果的增强,其所发挥出的联盟经济效果也愈发明显,这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的经济联系实际上形成了潜在的挑战和冲击。这种经济上的挑战和冲击与安全上的挑战和冲击相比,其表现虽不甚明显,但是它的影响和冲击恐怕会更深入持久。因此,我们应通过安全与经济相结合的分析路径全面审视中国的周边战略,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发表于《财政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演进及内涵》一文中,作者张一弓、高昊、崔俊富指出,“冷战”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非传统(非军事)因素已经成为威胁一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尤以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体现最为明显。因此,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和平发展一直面临亚太地区诸多安全问题的挑战。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同,并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形成不和谐的张力。当前,面临亚太安全热点问题日益复杂化、严峻化的趋势,有必要梳理亚太安全问题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把握其发展脉络,推进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优化和实践。冷战缓和时期,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阵营,虽与资本主义阵营内个别国家的关系出现缓和,但亚太地区冷战的安全结构仍然未变;冷战走向结束阶段,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亚太地区安全秩序困境依然存在,中国的和平发展仍然面临资本主义同盟体系的觊觎;在冷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亚太地区安全问题从蛰伏走向活跃;进入21世纪的头10年,中国稳步发展并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太安全问题的冷战气息渐浓,具体安全问题更加严峻;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相对增长,亚太安全环境恶化、日益呈现出汹涌澎湃之势,中国在国力增强中承受的安全压力日益明显并增大。鉴于亚太安全秩序困境的结构机制与角色变迁,中国需要准确把握亚太安全问题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在知己知彼中扬长避短,整合提升人力资源优势,加强智库建设,妥善应对亚太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2l世纪初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发展至关重要。任何国家实现国家目标的过程都是国际互动过程,大国关系、国家安全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将会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周边环境是高校与城市互动的过渡空间,通过高校周边空间环境之间的渗透、连接、组合、联系、催化等整合手段,营造连续、有机、人性化和具有城市文脉的城市公共空间,强调了环境与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互相交流.文中通过高校周边空间形态的内涵、设计与优化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高校建设的研究有所启示与引导.  相似文献   

12.
《外交评论》2017,(1):83-106
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全方位推进,加之近年来南海争端持续发酵,国外一些学者和官员开始炒作"中国正在分裂东盟"的论调。其实,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不仅一直公开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认可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领导角色,而且全力发展与东盟组织的关系,通过参加GMS合作助力东盟一体化和东盟共同体建设,高度重视东盟在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中的作用。中国不但没有谋求分裂东盟,反而全方位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和东盟共同体建设。为了应对国外部分学者的炒作、消解部分东盟国家的疑虑、推进中国—东盟关系的持续发展,中国除了继续在各种国际场合公开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扮演领导角色外,还要加大在南海问题上全面落实"双轨策略"的力度,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构筑中国—东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3.
浅析“非传统安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以往被军事和政治安全所掩盖的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渐渐地浮出了水面。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张,人类面临的安全环境更加复杂,安全威胁更加多样,传统安全的问题也更加显现在人们面前。本文试着从"非传统安全"的概念及背景出发,探析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关联性以及非传统安全理论存在的一些困境。  相似文献   

14.
论东盟的对外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冷战时期,东盟的对外战略主要表现在构建“和平、自由和中立区”,力求成长为亚太地区有影响的一极和强化与区域外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等三个方面。东盟实现其对外战略目标的两个根本途径是加速一体化发展和构建区域合作机制。东盟把实现其对外战略目标锁定在“大国平衡”策略上。  相似文献   

15.
地区主义是冷战后国际社会的一股重要趋势。它有利于加强地区内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解决地区内的矛盾与分歧。根据地区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必须重视周边外交,坚持以邻为善、与邻为伴的睦邻方针;必须塑造多重身份,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各个次地区主义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周边大国、具有战略意义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周边的安全形势是形成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现实基础。当前,中国西北周边地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价值不断提升,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形势相对平稳,但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呈现出新形势。基于理论和现实的需要,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在维护区域安全和促进区域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安全功能,其成立和发展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需求,可以将其作为中国区域安全战略的支撑平台之一,但不能作为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独立支撑平台。这是由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需求、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形势以及上海合作组织自身状况和多边机制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打交道时,如果需要各国共同协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多边机制下进行合作;如果在双边条件下更有利于解决的问题,就拿到双边机制上来解决。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国西北周边安全环境,应该以更高、更广的视野观察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局势,以更加开阔的战略思维来思考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较为严峻,表现为:美日同盟深化,中日关系紧张,中国在中美日三角中处境不容乐观;美印关系实现新突破,日印相互借助,美日印“新三角”发展态势令人关注;“法理台独”威胁进一步增大,美日台三边安全“准同盟”暗流涌动;美朝矛盾加剧,致使“朝核”久拖不决,美韩、美蒙关系的发展为东北亚局势增添新的变数;伊朗核问题临近“摊牌”对中国的挑战。总之,大国互动、“台独”、核扩散是中国在周边安全环境中面临的三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东北亚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化及诸多的现实威胁,使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成为必然;而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朝鲜半岛的缓和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使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成为可能。在东北亚已经逐渐形成了“两个轨道”下的安全合作。中国应积极参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概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安全问题伴随着主权国家的诞生而产生。随着冷战的结束,尤其是以“和平、发展、合作”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国家安全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与和平关联度减弱,与稳定和发展休戚相关。经济全球化又使一国经济安全与世界经济发展和稳定密不可分,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上升,内涵扩大,环境复杂,威胁多样,风险加大。保障经济安全必须从国内和国外两条战线着手,但经济安全的基础在国内,保障重心在国内。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安全局势的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以维护国家主权、免受军事入侵为主导的传统安全视阈下的国家安全战略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应具备"价值理念的共存性"、"关注领域的广阔性"、"战略重心的多元化"和"战略举措的多样化"特征;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措施应建立在对国情与世情、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明确国家安全战略目标与任务,注重国际合作,着重提升国家安全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