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玲 《外交评论》2011,28(4):69-82
在21世纪初,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兴起了建设"东亚共同体"的讨论热潮,这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东亚地区集体身份的萌芽。由于主流建构主义身份进化理论缺失动力机制,不能合理解释东亚地区集体身份的兴起以及其后的弱化现象。在将行为体的情感施动性带回建构主义研究议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集体身份建构的情感动力机制,并尝试对"东亚共同体"和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兴起的东亚认同现象提供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2.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大量看似偶然的群体事件背后,有着深刻的集体认同逻辑,而其生成的内在路径基本上遵循着一种“边界标记——集体共意——行动仪式”的结构模式.由此,执政者应对策略重点在微观层面需要通过疏导公共话语沟通和监控公共空间仪式表征用以阻断行动参与者的情境定义与集体共意,引导事件回归理性轨道;宏观层面通过维持和提高低地位群体成员的自我激励和信仰体系,改变其内隐社会认知与社会预期,消解行动参与者特别是潜在行动者的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从而达到终结集体行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学生群体游离出传统的“士”人阶层,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类别,开始登上中国的社会政治舞台。此后,在其国家主体的自我构想以及社会舆论中呈现出的“崇新重少”态势的双重影响下,这一群体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国民身份意识,并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共同体在很大意义上是一个过去的事情,或者是一个遥远的事情,不管它曾经伴随着我们的历史有多久,给予我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多珍贵。现在来看,传统的共同体早已瓦解,而新的共同体形式正在不断地酿造和重构。伴随着大规模全球化和传统共同体的瓦解,人们对以往那种共同体的安全感和确定感充满期待和渴望。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共同体的重构是一个近乎梦想的事情,但人们却在试图通过唤起人们的身份认同,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目前,东亚地区合作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及自身特点。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看,集体认同对于东亚地区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东亚地区集体认同的建构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只有在超越国家界限建立集体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认同是维护执政合法性,降低触政成本和规避执政风险的内源基础。转型期低收入群体不公正感、生活满意度低及社会焦虑等负面心态的产生不仅有悖于和谐社会的价值旨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执政党的价值认同和政绩认同。因此,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道德价值观,规范公正的制度设计,畅通政治沟通渠道,发挥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才能消除消极心态,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教政党认同。  相似文献   

7.
8.
虽然聚居区与散居区的穆斯林群体都出现了极端化现象且影响日渐扩大,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模式。中东穆斯林群体因外国军事存在和西方文化冲击而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威胁感知,部分穆斯林在对自我身份、他者身份和解决方案的建构中完成了身份认同的极端化转变;欧洲穆斯林群体则因处于两种身份和文化的长期割裂状态而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部分穆斯林在质疑身份和重新确认身份的过程中,因受制于持续被剥夺的现实和极端主义思想的煽动,形成了对极端身份的自我认同。只有全面客观认识穆斯林聚居区和散居区极端化模式的差异,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去极端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和传承者,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对于党的统一战线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身份认同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对自身身份的一种思想认知状态,是政治认同、履职尽责、作用发挥等的先决条件。仪式和仪式感视角下,建议高校统战部门工作开展中不断健全仪式程序、优化仪式方式、提升仪式设计、丰富仪式内容,突出秩序感、归属感、参与感和效能感,引导党派成员不断建立、增进、强化、升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对W市民主党派成员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材料,笔者以民主党派成员对自我身份的理解、顺应和建构为独特视角,将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规范分析与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实证分析进行有机结合,揭示了民主党派成员的主观预期与情境选择、自我体认与公众评价,以及多党合作制度设计与行为实践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张力.研究发现,民主党派成员对党派身份的确认、对所归属组织的认知与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存在较大差距;民主党派成员在加入民主党派前后对伴随身份而来的情感体验,以及以党派身份行事的行为模式有不同的认识.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优化民主党派内部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民主党派领导班子专职化水平、创新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和社会的时代变迁为背景,深入探讨藏区民众在宗教身份、经济身份、文化身份和族裔身份等新维度上的内部重构,在社会一般性发展的语境中客观审视藏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在内部多元维度上的嬗变与重建。藏区民众宗教身份的弱化、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膨胀、少数族裔弱势身份的刻板化体现了藏区民众身份解构的重要特征。藏区民众身份认同的再建需要通过宗教身份与世俗身份的平衡、文化身份与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融合以及摆脱弱势标签,塑造平等身份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是真正在一线面对少年儿童的少先队工作者,是少先队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受教育行政系统的指挥和领导。基于对34位辅导员的访谈调查,从职业身份认同的概念入手,发现少先队辅导员有较高的职业身份认同感,其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从职业身份适应、职业身份服从、职业身份接受、职业身份内化,最终走向职业身份升华。同时,少先队辅导员建构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学校领导、同行、少先队员等正向强化的影响。由此提出从内环境和外环境两个方面提高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一是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二是进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促进少先队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身份认同与专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面临的挑战,该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的专业化现状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将专业水平操作化为基础知能、专业知能和专业精神三个变量进行测量,发现专职人员普遍存在着低学历,专业技能缺乏和专业精神错位,即整体的专业水平较低的问题.采用SPSS分析软件对影响专业水平和专业身份认同程度的各因素进行频数和相关性分析.通过探讨当前非营利组织专职者专业水平较低的原因和专业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一是完善高校非营利组织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二是强化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的技能培训;三是树立科学的非营利组织工作专业理念;四是提高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的待遇.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分析家就预言,由美国和欧洲组成的西方将主宰整个世界。然而历史并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和愿望发展,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确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美欧同盟关系的调整有可能超过其他矛盾,成为这场变革的最主要内容。建构主义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派别。关于它的理论方法和基本观点国内学者以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的认同视角,对比冷战时期的美欧认同,探究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欧矛盾中的深层问题,并以此为基点,试窥美欧关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运用新的测量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状况进行了再评定。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农村人身份的认同感可能较为模糊,仅有18.9%的流动儿童认同老家人身份,11.2%的流动儿童不再认同老家人身份,69.9%的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处于不确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政党认同是一种心理认同,表明对政党的一种信任程度。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群体政党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关乎执政党执政基础的稳固与否。而公务员群体作为执政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该群体的政党认同至关紧要。问卷结果表明,公务员对党、党的政策、党政关系、党群关系的认知较为深刻。对执政党态度总体呈理性信任,大部分公务员认为执政党总体和谐,但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通过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加大治理腐败力度、提高民生幸福指数,来增加群体政党认同是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认为应该利用法的规范性建制推动共同政治文化的形成来构建欧洲集体认同,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完善。事实上,通过对集体认同内涵的澄清和欧洲历史、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欧洲集体认同应该从两个向度展开分析,即政治文化和一般社会文化。欧洲集体认同存在的困境也正是在这两个向度下拆分的。与这些困境相对应,其构建也应该通过促生这两种文化的认同而进行,而欧洲公民身份的确立可以作为一座连接两种文化语境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特岗计划”作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机制,对推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身份认同关系到特岗教师的职业发展及教师队伍的稳定,因受国家政策及特岗教师自身等诸多因素影响,特岗教师具有教师、准教师、特殊教师等多元身份且在认同上存在困境。要破解特岗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确保正式入编是根本策略,实现一体化管理是重要保障,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将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置于“资源稀缺-自由竞争-社会变迁”的宏观视角下进行解读,认为资源具有稀缺性且在地域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是导致流动人口出现身份认同困境和“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作者利用国家计生委2010年全国动态监测数据并结合访谈资料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变动、技术变迁、文化嬗变和制度演化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是否就业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不大,相对收入和社会地位则是其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技术变迁和文化嬗变则将流动人口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和对立之中,并常常造成自我身份的迷失,而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形塑着流动人口的认知和体验,决定其身份认同的轨迹和进程.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包括身份分类的矛盾和未来归属的矛盾两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身份认同困境主要存在个人身份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矛盾。社会距离是导致其自我认同困境的直接原因,相对剥夺感是导致自我认同困境的重要原因,追求生存目标与现有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必须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政策建构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