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持有不同意见,遭到一些执政大臣的反对,被迫离开朝廷到外地当官了,但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时对假借变法欺压百姓的官僚加以讽刺。这更令一些大臣忌恨,便要设法整治苏轼,可苏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持有不同意见,遭到一些执政大臣的反对,被迫离开朝廷到外地当官了,但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时对假借变法欺压百姓的官僚加以讽刺。这更令一些大臣忌恨,便要设法整治苏轼,可苏  相似文献   

3.
"随物赋形",指的是苏轼诗文表意自然顺畅而又灵活多变的特点.其形成表面上看是苏轼在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使然,但归根到底则与其观照世界和立意取境的独特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佛教的"现量"观和禅宗"随缘自适"、"任心"等思想的影响下,苏轼要求创作主体在观照外物的时候拥有"空且静"的内心,且不主动向外界搜求,而是即景会心,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即为诗料.苏轼对水"随物赋形"这一特征的认识并不限于文学领域,它体现在其为人处世的原则上则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兼容儒家思想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4,(21):42-43
矿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能源之一,如今矿老板已成为巨富的代名词.有趣的是,历史上有两位超级大文豪都开过矿,他们就是李白和苏轼.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究竟以什么为生?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其实在生活中,他并不靠卖诗稿为生,也非富家子弟.从他的诗中可推测出,他曾开过铜矿和铅矿,且自运自贩铜铅矿石,长途跋涉,其乐陶陶.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幽默     
叶成家 《政府法制》2011,(32):25-25
苏轼一生虽然历经坎坷,多灾多难,但毕竟还是活到了65岁。这个年纪,在如今当然说不上很大,但在古代,却算得上是高寿了。苏轼有如此高寿,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那乐观、风趣、超脱的人生态度。他生性幽默,爱开玩笑,总能以“笑”和“乐”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文人的幽默史。  相似文献   

6.
李真夫 《法制与社会》2010,(26):247-247
本文以苏轼先生一曲曲词风豪放的佳作为着手点,就苏轼的作品及其本人的创作源泉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对苏轼的作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江湖忠悃三遗事;岭表文人百世师。睡足五更钟,不送游踪到此;胸罗千亩竹,至今直气独存。这是后人为纪念北宋苏轼写的两副对联,前一副为张之洞撰写,后一副见于广东惠州西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一生仕途多舛,屡遇窜逐。其原因,是由于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默视,托文以讽,庶几有补于国”。他太有棱角,是非分明,言多而切,因而不容于污浊的封建官场。苏轼生长在农村,一生中又多在远恶之地,接近人民,深知百姓疾苦和封建统治的弊端。早年,他就著《进策》25篇,分析宋王朝财力穷困,风俗衰败的危局,主张均定赋役、…  相似文献   

8.
话说某年,从辽国来了一位使臣,大宋皇帝派当时就已经名满天下的苏东坡出面负责接待工作。双方见面相谈甚欢,突然,那位辽国使臣想试试他心目中的这位偶像大师的才华究竟怎么样,便对苏轼说:“素闻苏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我大辽国有这样一句对联,  相似文献   

9.
张利 《人民司法》2023,(9):9-10
<正>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引用了古语“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这句古语出自苏轼《思治论》,原句为:“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苏轼从宋代制科考核“第三等”到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再从元祐政坛炙手可热的皇帝近臣到因“绍述之说”被贬岭南,最后病逝在重返朝堂的途中,一生大起大落,仍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何因由?重读《苏轼传》,我认为是他始终秉持的直露。  相似文献   

10.
青丝 《政府法制》2012,(14):54-54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舁发明了以活字排版的印刷法,图书也就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种版本的古籍以及时人的著作,都大量印刷出版,许多文人亲自校对书籍,以正谬误,然后分类收藏,由此诞生了许多的藏书名家。方兴日盛的藏书之风,对宋人的学识修养的提高,以及学术研究的进步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轼和客人谈话之时,贤内助王弗经常立于幕后,往往听得数言,就能断定客人是否值得交往,而且准确率相当高.比起夫人来,苏轼待人接物显然粗疏得多,但是他很会从细节看一个人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杨明 《政府法制》2011,(29):29-29
大文豪苏轼爱民为民,清正廉洁,政绩卓著,人称苏贤良。周纲《苏轼九章》这样写苏轼:“四十年,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凡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爱戴感念,世代相继。”  相似文献   

13.
<龙城录>一书应属北宋后期的著作.<龙城录>所载赵师雄罗浮梦仙之事的文本自身充满矛盾,且有明显牵述苏轼松风亭咏梅诗意的痕迹,苏轼的作品更具原创性.宋人明确使用这一典故始于北宋末期.罗浮山下梅花村始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这一名称同样源于苏轼的咏梅作品.  相似文献   

14.
苏轼开创了清空词法,并引领南宋词坛上清空词风.苏轼的清空词法有两个特点:第一,运用才学作词,抒发一种抽象模糊的意趣.作者有意清空掉的内容,在读者的阅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因而其词具有常读常新、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第二,构思精巧,用寻常的题材抒发不寻常的情感,这种情感常常出人意料之外,仔细推敲又恰在情理之中.虽然苏轼名不入宋代词学的正派序列,但他那种自然清空的词法却是南宋正派体系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苏轼黄州时期的言志词的思想意蕴是多方面的,既有身处逆境却雄心未已的积极入世情怀,同时又有远离尘世、人生虚无的感怀,也产生了看穿忧患,毁誉不动,得失若一的超然于世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认为苏轼思想是“大杂烩”的观点,从论述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特点入手,指出非功利的审美化是其人生态度的特征所在,也是苏轼用以联结儒道释三教并与之交融、最终使三教思想在其身上合为一体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鹏 《法人》2006,(11):25-25
最聪明的“谋”是和风细雨,和公众在看似不经意之间进行了下次有效的交流如果把现代奥运会比作泰坦尼克号的话,你丝毫不用怀疑,它一定长时间地吸引全球的目光,一定不会中途沉没,一定会顺利地达到彼岸。但是你是不是能吸引全球的目光,会不会中途沉没,是不是和泰坦尼克有着共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夜里来了公安,缘于一幅"古书法"……该"古书法"系北宋杰出的作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别号苏东坡)所作,是世代传下的"无价宝"…… 民警把"苏轼书法"带到派出所说"丢了",公安局因此被告上法庭……案子惊动高层,省委书记批示严厉查处……公安展开追查大行动。以期破解--  相似文献   

19.
浩清 《政府法制》2013,(10):20-23
李家摊上大事了——歌唱家李双江家里出了事,居然引得整个互联网一片沸腾!除了“年龄质疑”、“家教质疑”,更有大嘴宋祖德曝李某是绿帽子公司荣誉出品云云……真所谓稀里里,哗啦啦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20.
两位湖南籍师傅亲临河南安阳面授两位徒弟偷车神技,孰料师徒四人被当地警方一锅端。2016年1月20日,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法院以盗窃罪分别对师徒们进行了有罪判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